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场范本
——本手·妙手·俗手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佳作一
固“本”夯基,“妙”手生辉

初学围棋者,需自本手始,打牢基础;渐入佳境后,再追求妙手,创造神奇。平素既不可学俗手,因小失大;也不应热衷妙手,舍本逐末。围棋之道启示我们:凡事需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辉。

初学围棋者,必先学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可偏偏世人皆思先入奇招,热衷速成,急于成为妙手。殊不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何来奇招?最终不少人妙手不成,反而下出俗手,甚至恶手。可见,围棋之道,当始于规范,夯实基础,只有掌握了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方能在柳暗花明处生出出人意料的精妙灵感。棋理如此,人生之理莫不如此。

由棋入学,道理一样:求学之道,亦当先夯实基础,方能渐入佳境,继而登堂入室,有所创造。古今中外,凡有大学问者,莫不遵循此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源头活水”便是贾岛的“两句三年得”、卢延让的“捻断数茎须”、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的铁杵磨成针、钱锺书的学贯中西……他们所有的“妙手”,无不得益于早年“本手”之锻炼。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见,求学之道亦如围棋之道,遵循规范,学好本手,方有妙手。

本手促成妙手,妙手源于本手。遵循求学规律,才能达到妙手天成之境界。凡不懂行事规律者,每每因小失大,最终自食“恶果”。当下一些所谓的“学者”,无专业功底,却急于出书成名,散布谬误,贻害一方;一些过虑的家长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让孩子在幼儿园、小学时便学超阶知识,结果是得不偿失,害娃不浅;一些流量明星,胸无点墨,却在大众面前为文化代言,误导青少年……本无“本手”之功,又何来“妙手”出现?而这,正是世间多“俗手”的根本原因。

求学如此,世间万事,概莫能外。夯实基础,方能构建大厦,此乃万物准则。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为人处世,有仁德之本,才能立于世间;无德行之“本”,便无“道”之人生。《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应以民为本,本固才有国富兵强,才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

新时代的青年们应深谙此道:求学应先练好基本功,夯实基础,才能学有所成,“妙手生花”;为人应以立德为本,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获得精彩人生;为国应当坚守本心,不忘初心,为大众谋福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热衷“妙手”,导致失去求学立德的大好时机;更不可专思“妙手”,忽视“本手”,因小失大,最终下出“俗手”“臭手”,害人亦害己!

棋道亦人道,固“本”夯基,才可“妙”手生辉!

高分亮点

思维发散,主题拓展。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不仅阐述了从事一切皆须重视基础,“凡事需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辉”的道理,还重视对主题的拓展。在运用大量事实和道理论据论证奠定根基的重要性后,作者笔锋一转,对“本”的含义加以扩展,借经典名言,阐述了“本”之于人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德。人生当以德为本,在修好德的基础上,方能建功立业,收获美妙人生,如此便拓宽了文章的主题,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更富新意。

高分佳作二
积“本手”之跬步,行千里得“妙手”

纵横十九道,黑白晓事理。围棋是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智慧结晶,对弈者则得道于天地之间,悟为人处世之法。棋典有“三手”:合乎棋理的“本手”、精彩绝伦的“妙手”以及弄巧成拙的“俗手”。“三手”之间蕴有大智慧。人生如棋,我们应积“本手”之跬步,行千里得创新之“妙手”,否则,一味寻求捷径,就容易落入“俗手”。

“本手”是基础,是每一个初学者理应研习的根本,人经过扎实的积累以及不怠的练习方能求得“妙手”。“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以笔墨染十八缸清水,每日书帖万张作为“本手”的积累,夯实基础,方留得《玉版十三行》的丹穴凰舞、清泉龙跃,堪称“妙手”,他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鸿志,与自己的父亲并称“二王”,青史留名。任何远大的追求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初学者切忌浮躁,切忌眼高手低。跨越“本手”的积累,执着“妙手”的创造,只会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积跬步,方能行千里。

但若只有浑厚的“本手”积累,而缺少创新式的灵感,只会让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棋匠”,不得“妙手”。若郑板桥只是一味地临摹别人的碑帖,而不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透在书法艺术中,就不会有后来名扬天下的“板桥体”;若苏炳添只是一味地苦练而不创新起跑技术,就不会有9秒83的突破;若航天人只是一味地“特别能吃苦”,而没有“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就不会一次次地引领中国航天事业达到新高度。拥有浑厚的“本手”积累,而后敢于突破陈规,敢于追求创新,才能得“妙手”,达通途。

反观当下,却有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妙手”而落入了“俗手”。难道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不是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的“俗手”?难道揠苗助长式的补课、速成的书法培训不是适得其反的“俗手”?难道一个企业不自主研究技术而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不是把“妙手”换“俗手”?孔子言:“欲速则不达。”只有积微微“本手”之跬步,方能行漫漫千里“妙手”之路。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我们青少年应时刻谨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人生寄语,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追求创新,方可求得“妙手”,实现“鸿鹄之志”。

高分亮点

审题精准,立意规范。文章从“本手”是基础,扎实的积累和不怠的练习方能求得“妙手”,有“本手”的积累后要敢于突破陈规,敢于追求创新,方能“妙手”达通途这两个角度去深入分析,结尾联系现实再次强调文章的观点。对素材的精准剪裁是文章的突出优势。作者对王献之、郑板桥等素材的处理,不是传统的泛泛而谈,而是细化到《玉版十三行》、“板桥体”等与论点密切相关的细节,使其精准服务于论证,从而达到论证精当、说服力强的效果。 3n9SLNQVNdwJdn4gQe2ys25j7H+xu+hyIGUs0a/WfVSO9Z8JaZDtBSGSh1A2uF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