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1.1.1 概念起源

数字经济因数字技术的萌芽和发展而起,因互联网的大范围商用而兴,并将伴随着数字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和融合应用而加速发展壮大。1996年,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撰写了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作者在书中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广泛运用的经济系统,包含基础设施(高速的互联网接入、计算能力与安全服务)、运用ICT技术进行交易等商业活动的新模式 [1] ,它“将智能、知识和创造力结合起来以实现突破,创造财富和社会发展” [2] 。1998年7月,美国商务部发布《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 )报告,揭开了全球探索发展数字经济的序幕。

目前,各界对数字经济基本达成共识,即数字技术引发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带动产品业态模式的不断创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并将持续增强的影响。不同国家或机构对数字经济的内涵作出了解释,G20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表1-1所示为不同国家或机构关于数字经济的基本定义。

表1-1 不同国家或机构关于数字经济的基本定义 [3]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

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对此,可以从要素、技术、载体、系统4个维度进行理解 [4] (见图1-1)。

图1-1 数字经济内涵的理解维度

从要素维度看,数字化的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 数字经济时代,除土地、资本、人力、技术之外,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被纳入衡量经济产出的生产函数,其集聚流通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推动技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从而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新动力。

从技术维度看,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提供重要推动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5G、量子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从单点创新向交叉创新转变,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创新形态,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为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撑。

从载体维度看,现代信息网络、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载体。 现代信息网络为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提供必要条件;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强了人、机、物的互联融合,并提供了数据源和交互基础;交易平台、创新平台等数字平台支持用户进行信息交换,并为开发者提供创新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数据资源通过存储和分析转化为“数字智能”,进而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数据货币化”,并循环往复形成“数据价值链”,由此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壮大(见图1-2)。

图1-2 数字经济的要素和载体

从系统维度看,数字经济为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带来系统性变化。 数字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要工具进行利润和价值创造的经济活动,重点在于数字技术自身的价值实现。而数字经济比数字产业的概念范畴和影响范围更广,是数字技术为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带来的系统性变化,改变了经济的驱动方式,为经济各领域产业赋能。

1.1.2 数字经济产业组成

关于数字经济的产业边界,尽管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一观点逐步被广泛接受,但规模测算指标、方法等仍未统一。欧美把数字经济看作一个特定行业或相关行业的集合,建立了以数字部门产值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核心内容的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体系。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对数字经济的统计包括四大类商品服务 [5] :(1)基础设施,即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经济使用的基本物理材料和服务,主要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商品和服务,基础设施由 ICT 硬件和软件组成;(2)电子商务,即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销售商品和服务,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即零售贸易)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即批发贸易);(3)定价数字服务,即向消费者收取费用的与计算机和通信相关的服务,定价数字服务包括云服务、电信服务、互联网和数据服务等;(4)联邦非国防数字服务,或与支持数字经济直接相关的联邦非国防政府机构的年度预算。2020年8月,美国经济分析局在 New Digital Economy Estimates 中指出,2018年美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为18 493亿美元,占9%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23年12月, U.S. Digital Economy: New and Revised Estimates ,2017—2022报告发布,指出2018年至2022年,美国数字经济实际增加值增长超过整体经济实际GDP增长。2022年,数字经济实际增加值为25 690亿美元,增长6.3%,而美国实际GDP增长1.9%。

2021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从数字产业化和部分产业数字化视角对数字经济的产业范围进行了确定,即01 数字产品制造业、02 数字产品服务业、03 数字技术应用业、04 数字要素驱动业、05 数字化效率提升业5个大类。一般认为,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部分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应 01~04 大类),是指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产业数字化部分(对应05大类)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在GDP中的比重已超40%,数据要素市场日趋活跃,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泽字节,1 ZB=2 70 B),同比增长22.44%。

1.1.3 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主赛道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加强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将数字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优化前瞻性战略布局,陆续公布和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因此,国际数字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主要国家产业数字化规模持续扩大。 全球数字化转型需求带动相关数字化投资持续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报告,2023年全球ICT市场总投资规模接近4.7万亿美元,并有望在2027年增至6.2万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CAGR)为5.8%。预计到2027年全球数字化转型Artificial支出将接近4万亿美元。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推动下,预计在2022年到2027年间,数字化转型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2%。经计算,2022年,全球51个主要经济体的数字经济规模为41.4万亿美元,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个世界主要国家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美元,产业数字化规模在数字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6.4%。

各国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竞相开展数字产业战略布局。 美国加快围绕数字产业的战略布局的步伐,通过优化前沿技术布局并积极拉拢联盟,推动实施数字产业关键产业链地区化发展,着力构建以美西方为主导的技术体系,全力保住数字产业领先优势。美国国际开发署发布了《数字战略(2020—2024)》( Digital Strategy 2020—2024),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数字生态系统。英、法、德、日等国加快布局国家数字科技战略,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数字产业治理规则体系。英国发布并实施《英国国际技术战略》( The UK’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trategy )、《英国科技框架》( U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amework ),优先关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程生物技术、半导体和未来通信技术。法国大力布局5G、人工智能、数字制造等前沿领域,推行5G发展路线图,提出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工业转型的举措。德国推出《国家数据战略》( Nationale Datenstrategie )和《数字化战略2025》( Digitale Strategie 2025 ),对数字化发展做出战略安排。日本实施“数字新政”,举国推动半导体材料、关键元器件等数字产业发展。

国际数字治理合作方兴未艾,数字治理成为各国角力重点。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际数字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国际社会加快通过合作构建数字治理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等区域性经贸合作协定均在积极进行数字治理合作探索,以不断完善全球多双边数字治理机制。但全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治理尚未达成共识,数字产业的“隐形竞争”加剧。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U.S.-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就在人工智能、6G、在线平台和量子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合作达成共识。美国发起涵盖24家国际科技巨头企业的Next G联盟,为6G垂直行业应用制订路线图;与法国、芬兰、瑞典、丹麦、英国、荷兰等签署量子信息科学技术(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ST)合作联合声明,计划启动并加速美国与西方国家在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共同研究。除此之外,日本与欧盟举行数字领域部长级会议。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数据治理法案》( Data Governance Act )、《数字市场法案》( Digital Markets Act )等维护“数字主权”。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达成了“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共同探讨“消减数字限制措施”“消费者隐私保护”“保证数据跨境传输和自由流动”等议题。

1.1.4 我国数字经济稳步发展

数字中国的赋能效应日趋凸显,数字经济活力日益澎湃,电子信息制造、互联网业务、电信业务、软件业务等产业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数字经济保持增长韧性。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第二曲线”作用,成为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增长引擎 [6] 。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增速比高技术制造业高0.7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4%,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在60%以上,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4%,“新国潮”“新主播”“新消费”等模式激活网络消费新空间。优势数字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加快。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约为418.12亿美元,同比增长73.35%,说明我国数字经济优势产能“走出去”成效显著。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2.9万个。2023年度,全国新增97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具备吉比特网络服务能力的10Gbit/s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端口数达2 302万个,增幅达51.2%,覆盖超5亿户家庭。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总数达40.59亿户,其中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3.32亿户。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达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9 600万台。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数超过810万架,算力总规模达230EFLOPS(FLOPS为每秒浮点运算次数,1EFLOPS=1×10 18 FLOPS),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到了70EFLOPS,增速超过70%。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超过180条干线光缆,数据传输性能大幅改善,算力经济将为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路径。

加快探索数据要素价值。 2023年,我国多个地方在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加快探索,通过打造数据服务生态,激发数据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在基础制度方面,20多个省市发布数据条例,在数据确权、流通、使用、治理等方面探索“地方方案”。全国发布了25余份行业数据流通规则,推动大数据在金融、医疗、交通、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制度探索,广东、天津、江苏等省市建立“首席数据官”机制。在数据产量方面,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0.5%。累计数据存储总量为1.73ZB,存储空间利用率为59%,数据云存储占比超过40%。在数据开放方面,公共数据开放流通应用进程加快,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数量和开放的有效数据集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有226个省级和城市地方政府上线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全国地级及以上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量持续增长。在数据流通方面,加速形成数据流通服务生态,各地加强“数商”生态培育,为促进数据高水平流通和利用提供专业化服务。例如,上海市2023首届全国数商大赛共签约数商800家;杭州市组织开展基石数商、星火数商的分类标准研制和培育发展等工作;北京市完成首批5个数据出境评估项目的申报。在数据应用方面,不断创新数据场景。例如,厦门市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开放45个部门、5亿多条数据,支撑普惠金融、信易贷等52个应用场景;工业数据交易专区上线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国际数据港推进全球供应链数据流通共享、数字内容出海、跨境电商直播等试点场景创新。 iJeVxBO+24iekadUlGExcHB4a76fdTgWDOg3GeGCfiIvZMCyB7hJTrgoGhXaXt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