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自强不息

本章选录经典释读作品三首——王维《少年行·其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录拓展阅读作品四首——陶渊明《咏荆轲》,王维《观猎》《使至塞上》《陇头吟》。《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因为自强不息,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发展。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古典诗词中也有普遍体现:无论是《少年行(其二)》中的“羽林郎”,还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的“老夫”,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叹的老“英雄”,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来影响着无数读者。

经典释读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 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要点注释

骠骑: 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

渔阳: 地名,今天津蓟州一带,汉代置渔阳郡。

原文赏析

盛唐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思想的开放、文化的繁荣,盛唐诗人的身上普遍具有一种昂扬乐观、蓬勃向上的精神。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使文学具有昂扬的精神风貌。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自然受到这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他的诗也颇具盛唐气象。王维曾以“少年行”为题作绝句四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二首。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唐人咏本朝事,多喜以汉代唐。如白居易《长恨歌》,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之事,开篇却云“汉皇重色思倾国”。此处的“仕汉”和“骠骑”,亦是以汉代唐。“羽林郎”为皇家近卫侍从,汉、唐皆有此职。这两句写京城少年已担任大唐皇帝的扈从职务,一旦国家有难,即毫不犹豫地随军开赴前线。

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有不少写“边庭苦”的,著名如高适《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而王维此首《少年行》中对“边庭苦”的描写,却积极向上,“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表现出以身报国的强烈英雄主义精神。有谁不知道去边疆征战要备尝艰苦呢?纵然战死沙场也可流芳百世!以“孰知”表反诘,以“纵”“犹”表假设让步而充分肯定,从而高度赞颂了那些以意气相许、以报国为己任的少年形象,读后自然使人感奋不已。王维此诗历来为人们传诵,其原因正在于此。

名家评笺

王摩诘善能错综子史,而言不欲尽,词旨温丽,音节铿锵,蔚然为一朝冠冕。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诗总不难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清·宋征璧《抱真堂诗话》)

当代价值

“少年人如乳虎”“少年人如侠”“少年人如春前之草”“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少年中国说》)。这是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笔下的少年形象,少年应该充满豪情如乳虎豪侠,少年应该充满生机如春草江涛。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如此昂扬洒脱、意气风发,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少年精神。诗中的少年身处大唐盛世,盛唐的文化滋养出他们“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迈与潇洒,陶冶出他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般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

少年代表未来,正如梁公所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此诗虽不长,但描绘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尽管已时隔千载,少年的豪情依然感染着一代代读者。这种如乳虎豪侠、如春草江涛的少年精神,不只是盛唐少年的精神特质,也是当代少年应该具有的精神特质。

拓展训练

通过分析王维《少年行》,谈谈你对诗中“少年”形象的认识和受到的启发。并结合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的盛唐气象。

链接资料

古诗词新唱:《少年行》(《经典咏流传》)

江城子·密州 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要点注释

密州: 在今山东诸城市。

老夫: 作者自称。 聊: 姑且,暂且。 狂: 狂妄。

左牵黄,右擎苍: 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形容围猎时追捕猎物的架势。

锦帽貂裘: 名词作动词,头戴华美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代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jì)卷平冈: 从骑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 形容从骑之多。 平冈: 指山脊平坦处。

为报: 为了报答。 太守: 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这里指作者自己。

孙郎: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借以自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酒酣胸胆尚开张: 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尚: 还。

鬓: 额角边的头发。 霜: 白。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汉文帝认为判得过重,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处境不好,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持节: 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

会: 终将。 挽: 拉。 雕弓: 饰以彩绘的弓。 满月: 圆月。

天狼: 星名,一称犬星。《楚辞·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西北边境的西夏。

原文赏析

《东坡纪年录》载:“乙卯(1075)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这首词写于苏轼知密州的次年,描绘了他在密州任地方长官时一次打猎的盛况。

此词通篇纵情放浪,气概豪迈。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气势不凡,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也是各个“锦帽貂裘”的打猎装束。“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一个“卷”字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画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三句更显出词人的“狂”劲儿。上片点题,就出猎本事写起,突出了“四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百姓跟随,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四狂”突出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个性。

下片由实写过渡到虚写词人“少年狂”的烦恼,抒发由打猎激起的壮志豪情,连用典故,勾勒了一个鬓发微霜却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形象。酒是古典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文人认为酒可以使人忘记烦恼,也可以让人敞开心怀,在精神和情感上暂时不受现实的约束。因此,词人“酒酣胸胆尚开张”,内心真实的情感随酒酣而流露。苏轼时年三十八岁,正值壮年,却已“鬓微霜”。为何这么早头发就白了?词人没有明说,想来定是心忧所致。宋代礼优文士,加上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普遍具有“修、齐、治、平”的大志和深重的忧患意识。苏轼极具才华,又有伟大的理想抱负,所以希望为朝廷重用,但是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在政治主张上不同于王安石,因此自请外调,出任地方官,此词便写于这时。尽管全词充满豪放之气,但是酒后吐真言,词人内心幽微的失意也隐约可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让其仍然担任云中太守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期待,他希望皇帝也能派使者延请自己回朝为官。到那时候,他定“会挽雕弓如满月”,即全力以赴为朝廷效力。结句写得很巧妙,一语双关,表层紧扣主题,因为是出猎,所以从弓箭写起,紧承上片,“如满月”“射天狼”流露出词人的豪气与狂气;除此之外,这里的“会挽雕弓如满月”也写出了词人满怀豪情的雄心壮志。“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喻地处西北的西夏,借以表达词人为国效力的赤胆忠心与豪情壮志。

这首词胸襟磊落,壮怀激越,毫无宋初词坛柔媚旖旎之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花间词的内容和风格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词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开创了慷慨激昂的爱国豪放词之先河。

名家评笺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宋·胡寅《酒边词序》)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当代价值

苏轼是中国古代具有自强不息品质的文人典范,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此诗道尽其坎坷的仕途。苏轼最有魅力的人格特征,就是他无论身处何境,都能积极面对;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坦然面对、达观自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词作,从这首词中既能看到词人昂扬乐观的豪迈个性,又能体会到词人内心的忧患意识。苏轼这种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拓展训练

苏轼是北宋词坛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启了宋词发展的新天地。词至他手中,不再是“艳科”,而可以像诗一样抒写情感,风格可以清丽,可以豪放,可以旷达。《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通过分析与理解此词,谈谈你心中的“老夫”形象。

链接资料

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之《雪泥鸿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 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要点注释

京口: 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xiàn)山、长江口而得名。 北固亭: 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孙仲谋: 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舞榭歌台: 演出歌舞的楼台,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 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寻常巷陌: 极狭窄的街道。 寻常: 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狭窄,引申为普通、平常。 巷、陌: 这里都指街道。

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 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等地。 金戈: 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金戈与铁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代指精锐的部队。

元嘉草草: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在元嘉二十七年(450)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āo)抓住机会,拓跋焘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 元嘉: 刘裕之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 轻率。

封狼居胥: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至狼居胥山(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之事,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北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今南京)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 赢得: 剩得,落得。

四十三年: 词人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 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路: 宋代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可堪: 表面意为忍受得了,实则为“岂堪”“哪堪”,即怎么忍受得了。 堪: 忍受。

佛(bì)狸祠: 450年,拓跋焘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率兵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他在长江北岸瓜埠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佛狸: 拓跋焘的小名。

神鸦社鼓: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时的鼓声。意思是说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了解他的身体情况。使者看到廉颇时,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接受了廉颇之仇敌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原文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当时南宋朝政由外戚韩侂(tuō)胄把持,韩侂胄欲借抗金势力自重,临时起用辛弃疾等抗金将领,实施北伐。辛弃疾积极支持并见诸行动,但又希望韩侂胄等人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蹈刘义隆、王玄谟草率出兵的覆辙。这首登临怀古词即围绕上述思想展开,抒写词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和对国事忧心如焚的情绪。

咏史怀古是古典诗词的重要题材,怀古在词人笔下不只是对历史的咏怀,更是借怀古以讽今。此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合京口的地域特点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写景、抒情、议论、怀古、讽今于一炉。辛弃疾作此词时已是暮年,南归以后,他北伐抗金的豪情一直未减,尽管充满慷慨豪情,但是因为南宋朝廷主和派的呼声更大,所以他一直未被重用,收复失地的愿望也未实现。从辛弃疾的许多词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人生沉浮,加上岁月的沉淀,使他的词在情感激烈的同时多了一分深沉,笔力雄劲但是迂回委婉。善于用典是辛词十分突出的艺术特点,此词用典虽多,但都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在当时处境下的情感,而且呈现出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风格。

名家评笺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宋·范开《稼轩词序》)

公所作大声镗鞳(tāngtà),小声铿 (kēnghōng),横绝天下,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

(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当代价值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也是宋代最具英雄气概的词人之一,词是他抒写矢志不渝的爱国豪情的重要方式。收复河山、抗金北伐是辛弃疾一生的理想,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济南参加抗金,南归朝廷后力主抗金,进献《美芹十论》。辛弃疾可贵的精神就是无论处境如何,他的爱国豪情始终不减。正如此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说,词人自比廉颇,尽管已经年老,但是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初心不改、坚定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拓展训练

作为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壮志难酬。词是他抒写胸臆的重要方式,他内心的隐忧之情也往往诉诸词中,因不能明说,所以他善用典故委婉道出。阅读并理解本词所引典故,分析其中的历史人物对表达词人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

链接资料

古诗词新唱:《烽火扬州路》

拓展阅读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 ,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 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 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 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要点注释

百夫良: 能匹敌百人的良士。

素骥: 白马。

宋意: 燕国的勇士。

凌厉: 勇往直前。

豪主: 指秦王。 怔营: 惶惧。

作品解析

荆轲刺秦事,见于《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一条中,《史记·刺客列传》基本直录其文。此后,左思、阮瑀等人的《咏史》诗,亦有咏荆轲之句。

陶渊明诗中有三首咏史诗,均别有深意。荆轲属于“刺客”,陶渊明这个大隐士怎么会想到他?以诗风平淡著称的诗人又怎会创作出如此惊心动魄的赞歌,并在结尾要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样一往情深的话来?所以,前人多言其中寄托诗人心事,说得不无道理。

此诗前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引出荆轲,中间二十二句叙写易水饯别,最后四句惋惜荆轲奇功未成。中间十六句又分为三层。“君子……冲长缨”六句为第一层,刻画荆轲出燕京的场景,当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送者皆知刺秦事有死无生。其中夹入“素骥鸣”,烘托出悲壮的氛围。陶诗喜用“慷慨”,而“慷慨送我行”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特别是“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字字仿佛竖立于纸上,英武之气逼人。“饮饯……壮士惊”八句为第二层,以乐声、歌声、风声多角度烘染出悲壮的氛围。“心知……正怔营”八句为第三层,刻画荆轲无所畏惧的心理与一往无前的动作,突出了不顾生死的英雄形象。至于刺秦过程,此诗只做了简略的交代,可见陶渊明剪裁技巧之高明。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 处,千里暮云平

要点注释

劲: 强劲。 角弓: 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眼疾: 目光敏锐。

射雕: 即射猎。《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狩猎时,曾射落一只大雕,被人称为射雕手。

暮云平: 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作品解析

这是王维的一首田猎诗,从风格看,当属其早期作品。

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从语序看实为倒装句。此诗以“风劲角弓鸣”开篇,便显得起势不同凡响。由此两句,不难想到“将军”率众跃马扬鞭,驰骋于关中平原,角弓不断鸣响,令野兽们闻风逃窜的盛大田猎活动。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继续写“将军”率众狩猎的紧张、激烈场面。作为一位陪同狩猎的“观猎”者,王维可谓体物工细。“枯”“疾”“尽”“轻”,因果分明,遣词可以说极为精准。枯草尚未发芽,故猎鹰攫兽也显得目光格外敏锐;大地回暖,积雪已经消融,故骏马围猎也显得马蹄更加轻快。阅读此句,一幅壮观的捕猎画面如在目前。

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从诗意看开始描写“将军”率众回营的情形。“新丰”和“细柳”,看似为地名相对,其实是赞誉兼用典。“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为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后所建。“细柳”在今陕西咸阳,为汉文帝时名将周亚夫屯军之所。“新丰”至“细柳”有近百里之遥,而“将军”瞬息“过”“还”之,可见其驰驱之迅速;“细柳”乃当年周亚夫军营,以军纪严明而著称,今以此比“将军”屯兵之所,亦暗寓“将军”平日之名将风度。

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以写景收束全诗。“回看射雕处”一句,表明“将军”已率众归营。“射雕”一语,则暗用北齐“射雕手”斛律光的典故,以再次赞誉“将军”之神勇;而全天将士狩猎斩获之丰,亦于此可想见矣。结句“千里暮云平”,描写夕阳西下、暮霭沉沉之景,暗示“射雕处”早已隐入云中、不能复辨,故给人以余味不尽之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要点注释

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 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代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 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

征蓬: 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萧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 这里指前线主帅。 燕然: 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作品解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有感而作。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叙述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领命问边,轻车简从,长途跋涉于边地的艰苦情形。“居延”一地,此处不一定是实指,而是泛指西北边地。“属国”乃典属国之简称,西汉苏武使匈奴归国后曾被授予此职。这里王维用以代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写景兼言情。春暖花开,候鸟北还,“归雁入胡天”即是描写这一景色。诗人睹此不禁心生感慨,想起自己之境遇。鸿雁振翅高飞乃是还乡,自己这次奉命问边,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身如远扬的蓬草而渐渐离开汉地,诗人此时难免生出郁郁不平之情。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继续描写巡行边地时所见之风光。这一联,历来被称为唐代吟咏边塞之名句。大漠浩瀚,孤烟挺拔而直上;长河浩渺,落日冉冉而浑圆。“孤”“直”“落”“圆”炼字生动,彰显意境苍茫,景色壮丽,将上一联中隐含的低沉基调一扫而空。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今按王维此联,或化自唐初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中“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二句,但仍有创新。“候骑”一词,来自“斥候”,即骑马的侦察兵;“燕然”乃地名,在今蒙古国境内,后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曾大破匈奴于此,并勒石记功,此处亦代指前线,并非实指。这两句是说,诗人在萧关碰见了纵马疾驰的侦察兵,向其打听将军的下落,但侦察兵匆匆地说,将军不在这里,而在前线。诗句暗示战事仍未结束,从而揭示出战争的紧张和激烈。诗人此行赴边慰问将士的使者身份,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说明。

陇头吟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 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空尽海西头

要点注释

太白: 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以用来预测战事。

迥: 高、远的样子。

麾下: 部下。 偏裨(pí): 偏将,副将。

典属国: 官名,掌管外交事务。

节旄(máo): 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空尽:徒然落尽。

作品解析

《陇头吟》为乐府旧题,此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全诗共十句,据诗意可分为两层。从“长安少年游侠客”到“驻马听之双泪流”可看作第一层。首两句“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年在边关戍楼上夜眺星象的场景。有人认为,这里的长安少年,与后文的“陇上行人”“关西老将”分属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并且发出议论:“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这显然是未谙题意,也未审“戍楼”所指。作为乐府旧题,“陇头吟”乃吟陇上事。所谓“戍楼”,也自然只能在边关,岂有人在长安,却身“上戍楼”之理?高适的名作《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便将“戍楼”所指说得很清楚。后四句则写长安少年在戍楼上之所见、所闻。陇头萧瑟,明月照关,行人寂寞,夜深吹笛。这位“行人”不知是出行之人还是出征之人,但乡思悠悠,归期难卜,吹奏的必然是那种凄清的笛曲。因此,一位镇边的“关西老将”听到后也不胜忧伤,驻马久听,且眼泪直流。

从“身经大小百余战”到“节旄空尽海西头”为第二层。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月夜闻笛为何会如此沉痛呢?这四句连用两典,可视为答案。“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所咏为西汉名将李广之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从军四十余年,“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多能取胜,却始终未能封侯。然其部下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时人言李广“数奇”(即命运蹇滞)。“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所咏则为西汉苏武出使匈奴之事。从语序看,这两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节旄空尽”“才为典属国”。《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持节使匈奴”,胁降而不屈,十九年后方归,须发已皆白。在羁押期间,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但回国后,仅被授予“典属国”这么一个不重要的官职。这样两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受到的待遇却如此不公!这位“关西老将”闻笛而心酸流泪,难道不正是因为自己也有着和他们类似的遭遇吗?因此,这首边塞诗中也蕴含着一种郁愤不平之气。 1x/9VJnWb1FP11SVol0s2MI54QWCCvRAH2+AxMX9Btstm11Uf1xC7VMzuihEHA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