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据我观察,有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或转型方面存在困扰,有时他们可能并非主动选择进入硬件产品经理这一领域,而是被引导或被迫进入的,因此感到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也不清楚未来的发展前景,甚至不知道跳槽时如何与人事谈论薪酬问题。

2004年毕业后,我进入创维公司工作。在工程师岗位上工作久了,我开始厌倦对着电脑干活的状态。那时,我特别羡慕跟人和跟钱打交道的同事(比如财务、项目经理和销售人员等)。在了解了一些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后,我萌生了自己来定义产品的念头,于是我开始慢慢地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2008年前后,最早引入IBM流程管理且长期优化该流程的华为涌现出了一大波IPD专家,其中部分专家后来离职开设了产品管理培训课程。我参与了相关培训,在此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鲜的观点和工具,同时也发现国内能和华为一样彻底推行IPD管理的公司不多,国内的很多行业和公司更重视的还是个人或小团队的能力。于是,我心里种下了写本书的第一颗种子:要开创一条适合培养本土硬件产品经理的路径。也是在那个时期,我在创维产品部与领导和同事一起摸索,共同奠定了创维彩电产品管理的基础。

201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制造型企业坐不住了,因为互联网企业玩法不一样:商业模式不一样,销售渠道不一样,人才结构也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市场群雄混战,制造型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想互相渗透,但是没有合适的契机和模式。2012年前后,乐视电视横空出世,紧接着小米电视入局,以音视频内容、广告运营为核心的互联网电视大战正式打响。2015年初,我北上去了上海,那时被誉为“中国的默多克”的黎瑞刚先生也开启了微鲸互联网电视的创业之路,华人文化、阿里巴巴和腾讯纷纷入股微鲸。的确,互联网企业的文化、思路、观点和管理等都与制造型企业不一样,那个时候,电视猫的运营思路已经非常超前。很难想象一个做智能电视的公司,系统软件工程师团队规模能达到150人,而应用软件工程师和运营团队规模更是高达500人。正是这样的人才基础,为微鲸电视带来了很好的用户体验。直到今天,微鲸的电视和投影仪依旧是视频显示行业的学习标杆。基于此,我心里种下了写本书的第二颗种子:要让产品经理学习软硬件甚至运营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2018年前后,智能家居的概念再次被炒热,智能硬件行业迎来了大发展。同年7月,我进入智能厨电行业,随后在10月,我所在的厨电公司被优点科技收购。2019年初,我再次回到被誉为智能硬件“中国硅谷”的深圳,并全身心投入智能家居领域。我开始围绕家庭和生活起居对各类智能硬件(比如智能锁、开关面板、灯、空气净化器、净水机、扫地机、窗帘机等)进行定义、研发和销售。同年9月,我成立了自己的智能硬件公司——八坤科技,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同时,我也观察到,互联网时代培养的大量软件产品经理、传统企业培养的项目经理、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师和电子商务人员,都在涌入智能硬件这个大行业。在这个大背景下,产品经理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塑造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我心里种下了写本书的第三颗种子:要帮助产品经理找到定位、塑造个性、提升能力。

积点成线,汇线成面,三颗写书的种子和积累的经验最终汇聚成了本书。在本书中,我结合个人的理解和经历对硬件产品经理这个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我详细介绍了硬件产品经理所需的能力、知识体系以及工作中的流程节点,并推荐了一些方法和工具,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实战模板,并分享了一些简单的心得,希望对想从事这个行业的读者有所帮助。

读者对象

● 硬件产品经理;

● 项目经理;

● 工业设计师、产品设计师;

● 结构工程师、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物控工程师、采购工程师和拓品工程师;

● 市场营销、销售人员和电子商务从业者;

● 企业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从业者;

● 硬件产品爱好者。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可分为四篇,其中第三篇会基于实战流程来讲解具体操作。如果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能够理解全流程的基础知识和技巧,那么你可以直接阅读这部分内容。但如果你是一名初学者,请一定要从第1章的基础知识开始了解。

第一篇为基础篇(第1章),系统地介绍产品经理的相关概念、职业发展和素质评价。

第二篇为统筹篇(第2~3章),着重讲解硬件产品经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以及业务板块。

第三篇为实战篇(第4~7章),这篇将流程分为四大部分,详细讲解硬件产品经理在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关注点及所需的资源。

第四篇为文档篇(第8章),梳理了硬件产品经理工作中常用的多类文档,并提供了参考模板,让从业者可以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来快速应用这些文档和模板。

勘误和支持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写作的时间也比较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你批评指正。你可以将书中描述不准确的地方或者错误通过微信(Rechie001或Monitorsinw)告诉我,以便再次印刷或者再版时更正。你也可以将宝贵的意见发到我的邮箱(59511648@qq.com)。我很期待收到你的真挚反馈。

致谢

感谢黄宏生先生、杨东文先生、李怀宇先生、刘江峰先生、罗佳先生于百忙之中作序,以及在过往的工作和学习中对我亦师亦友的帮助和爱护。

感谢叶文鑫先生在我从事产品管理后给予的指导和持续的帮助,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邓瑗女士、强胜轩先生、陶锦丽女士、赵臣龙先生、Adam先生的试读和建议。

感谢自从我工作以来一路相随的伙伴、领导和老师们。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无论是并肩前行还是欣赏提携,这些都让我在成长路上收获颇丰。

谨以此书献给一直默默支持我、关心我的太太和孩子们,他们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汪正贤
2025年4月 60MT74wfOmzfI/xMujirmGqkA74f6fc0hDtBJgfTPXxNEGXlVYxU9zdiSYgbG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