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之國十一篇,三十四章,百五十九句。章句既移篇前,則都數宜在此。毛三十四章,鄭始三十六章。
《關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八句。各本章句在篇後。今案: 孔穎達云:‘定本章句在篇後。’然則孔氏正義本章句在前可知也。杜甫以《曲江》三章章五句爲題書於前,知唐本多如此。
關雎,后妃之德也。《周南》爲王者之風,故曰后妃。天子之妃曰后也。《召南》爲諸侯之風,故曰夫人。諸侯之妃曰夫人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此《序》之釋《論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也。是《關雎》之義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俗‘州’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興也。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説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鳩之有别焉,此傳之釋《論語》‘樂而不淫’也。然後可以風化天下。夫婦有别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幽閒也。‘幽’釋‘窈’,‘閒’釋‘窕’。《説文》:‘窈,深遠也。窕,深肆極也。’《爾雅·釋言》‘窕,肆也’。又:‘窕,閒也。’《方言》:‘美心爲窈,美容爲窕。’淑,善也。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爲君子之好匹。‘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接余也。流,求也。毛意謂‘流’猶‘求’也,沿流而求之。后妃有關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備庶物,以事宗廟也。寤,覺也。寐,寢也。思服,服思之也。悠,思也。‘琴瑟友之’,宜以琴瑟友樂之。芼,擇也。流之、采之,乃擇之而升於鼎矣。《禮》曰‘鉶芼、牛藿、羊芐、豕薇’是也。謂之‘擇’者,去其敗葉根須也。‘鐘鼓樂之’,德盛者宜有鐘鼓之樂。此‘樂’如字。
《葛覃》三章,章六句。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師敬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序》意蓋謂歸
父母,爲嫁而事舅姑。《詩》多言后妃在父母家之德,而及于歸,善事舅姑,化天下以婦道。故曰‘后妃之本也’。本,其婦道之基於女道也。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黄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爲絺爲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澣此係俗字。我衣。害澣害否,凡經典‘然否’字,古祇作‘不’,後人改加口耳。歸
父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興也。覃,延也。葛所以爲絺綌,女功之事煩辱者。施,移也。中谷,谷中也。萋萋,茂盛貌。黄鳥,搏黍也。‘搏’音‘博’,非徒端反。黄鳥,非倉庚。此與《七月》傳迥别。灌木,冣木也。冣,積也,从冖取,才句反。古書‘冣’字多誤爲‘最’字,从曰。是以顔黄門説周氏、劉氏讀徂會、租會二反,《釋文》亦云:‘一本作“
”,作外反’也。喈喈,和聲之遠聞也。莫莫,成就之貌。濩,煑之也。此謂‘濩’即‘鑊’之叚借也。‘鑊’所以煑物,故煑之亦曰‘鑊’。《釋訓》引《詩》而釋之曰:‘濩者,煑之也。’爲毛公所本。《詩》正義不得其句。唐石經《爾雅》上字作‘濩’,下字作‘鑊’,最繆。用正字則皆金旁,用叚借則皆可水旁。‘爲絺爲綌,服之無斁。’精曰絺,麤曰綌。斁,厭也。古者王后織玄紞,公侯夫人紘綖,卿之内子大帶,大夫命婦成祭服,士妻朝服,庶士以下各衣其夫。言,我也。師,女師也。古者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祖廟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廟既毁,教于宗室。婦人謂嫁歸。汙,煩也。私,燕服也。婦人有副褘盛飾,以朝事舅姑,接見于宗廟,進見于君子。其餘則私也。‘害澣害否。’害,何也。此謂‘害’即‘曷’之叚借也。曷、何爲轉注。叚‘害’爲‘曷’,則○‘害’與‘何’亦轉注矣。毛傳之例如是。凡宋元古本皆云‘害,何也’。近時俗本改‘害’爲‘曷’。○‘害’本不訓‘何’,而曰‘何也’,則可以知‘害’爲‘曷’之叚借也。此一例也。若叚‘干’爲‘扞’,直云‘干,扞也’。叚‘輖’爲‘朝’,直云‘輖,朝也’。此指叚借之例。毛傳言叚借不外此二例。私服宜澣,公服宜否。‘歸
父母’。
,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
耳。或云此九字恐後人所增。毛云‘
,安也’。毛意同《草蟲》箋所云‘
父母’。《説文》:‘妟,安也。’引《詩》‘以妟父母’,即毛經之異文。此一説與《序》説不同。
《卷耳》四章,章四句。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玩‘又當’二字,可知古各《序》合爲一篇,故蒙上而言。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
矣,我馬瘏矣,我僕痛矣。云何吁矣!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憂者之興也。采采,事采之也。卷耳,苓耳也。頃筐,畚屬,易盈之器也。‘嗟我懷人,寘彼周行’。懷,思。寘,置。行,列也。思君子官賢人,置周之列位。陟,升也。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爾雅》‘石戴土謂之崔嵬,土戴石爲砠’。與傳互異。今按:崔嵬,言石勢爲宜砠,《説文》作‘岨’。‘岨’之言‘沮’也,石山有土沮洳然,傳似長矣。或毛所據不同,或《爾雅》文異,而解則同。虺隤,病也。‘我姑酌彼金罍。’姑,且也。人君黄金罍。永,長也。山脊曰岡。玄黄,玄馬病則黄。兕觥,角爵也。傷,思也。石山戴土曰
。瘏,病也。痡,亦病也。吁,憂也。此謂‘吁’即‘
’之叚借。《説文》曰:‘
,
也。’《何人斯》《都人士》‘盱’同此。
《樛木》三章,章四句。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妬之心焉。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興也。南,南土也。木下曲曰樛。南土之葛藟茂盛。履,禄也。綏,安也。荒,奄也。將,大也。縈,旋也。成,就也。
《螽斯》三章,章四句。
《螽斯》,后妃子孫衆多也。言若螽斯,句。不妬忌,則子孫衆多也。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斯,蚣蝑也。詵詵,衆多也。振振,仁厚也。薨薨,衆多也。繩繩,戒慎也。揖揖,會聚也。蟄蟄,和集也。
《桃夭》三章,章四句。
《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妬忌,則男女以正,昏姻以時,國無鰥民也。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興也。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説文》曰:‘枖,木少盛貌。’然則毛謂‘夭夭’即‘枖枖’之叚借也。灼灼,華之盛也。此謂‘灼灼’即‘焯焯’之叚借。焯,明也。之子,嫁子也。于,往也。‘宜其室家。’宜,以有室家無踰時者。‘有蕡其實。’蕡,實貌。非但有華色,又有婦德。家室,猶室家也。‘其葉蓁蓁。’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體至盛也。‘宜其家人。’一家之人盡以爲宜也。
《兔罝》三章,章四句。
《兔罝》,后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衆多也。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肅肅,敬也。兔罝,兔罟也。丁丁,椓杙聲也。赳赳,武貌。干,杆也。‘干’本不訓‘扞’,以‘干’爲‘扞’,此之謂叚借,依聲托事也。《爾雅》之例,有言轉注者,有言叚借者。毛傳亦兼之,如‘干,扞也’,‘輖,朝也’,皆謂叚借。
逵,九達之道。中林,林中。‘公侯腹心’,可以制斷公侯之腹心也。
《芣苢》三章,章四句。
《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非一辭也。謂非一采而已之詞。芣苢,馬舄。馬舄,車前也,宜懷妊焉。薄,辭也。‘辭’當作‘詞’。《説文》作‘
’,意内而言外也。《説文》凡‘文辭’作‘辭’,辭説也。凡形容及語助發聲作‘
’,如《芣苢》之‘薄’、《漢廣》之‘思’、《草蟲》之‘止’、《大叔于田》之‘忌’是也。薄,見《葛覃》矣。於此始爲傳者,漢人傳注不限於首見也。采,取也。有,藏之也。掇,拾也。
,取也。袺,執衽也。扱衽曰‘襭’。
《漢廣》三章,章八句。
《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思’作‘息’者,譌字也。《葛生》《民勞》傳皆曰‘息,止也’。此若作‘息’,則當有傳。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興也。南方之木美。喬,上竦也。思,辭也。‘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上游女無求思者。潛行爲泳。永,長。方,泭也。《説文》曰:‘方,併船也。’‘泭’者,‘編木以渡’,亦是併船之類。翹翹,薪貌。錯,雜也。秣,養也。六尺以上曰馬。蔞,草中之翹翹然。五尺以上曰駒。經、傳‘駒’字,依《株林》《皇皇者華》正之,皆當作‘驕’。
《汝墳》三章,章四句。
《汝墳》,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輖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遵,循也。汝,水名也。墳,大防也。枝曰條,榦曰枚。惄,飢意也。輖,朝也。此謂叚借。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既,已。遐,遠也。赬,赤也,魚勞則尾赤。燬,火也。孔,甚。邇,近也。
《麟之趾》三章,章三句。
《麟之趾》,《關雎》之應也。《關雎》之化行,則天下無犯非禮,雖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時也。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趾’,興也。趾,足也。麟信當云‘信獸’,恐有奪字。以《騶虞》傳知之。而應禮,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于嗟,歎辭。定,題也。公姓,公同姓。麟角,所以表其德也。公族,公同祖也。
皇清經解卷六百終 嘉應生員葉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