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趙璘《因話録》按照宫、商、角、徵、羽五聲音階對内容分類編次,載録上自玄宗、下迄宣宗的朝堂典故、名宦軼事、江湖術士、僧道奇聞、士林掌故等史事,多面展示唐代的社會生活實態。其書多渲染帝王的優秀品德和封建統治的合法性;强調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着意塑造理想婦女的品德和形象;極力稱贊世家大族和公卿名臣;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在其内容選取、撰述風格和語言運用上時時彰顯出作者編撰思想之淵藪。
關鍵詞: 《因話録》;趙璘;内容特點;思想傾向
《因話録》是晚唐筆記小説中較具代表性的著作。《四庫全書總目》稱:“璘家世顯貴,又爲西眷柳氏之外孫,能多識朝廷典故……故其書雖體近小説,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在唐人説部之中,尤爲善本焉。”
後世目録學著作對該書亦多有著録。《因話録》所涉内容,上至皇室公卿,下及僧道布衣,既有軼事奇聞,又有朝堂典故,文苑儒學,頗具文獻價值。
宋代以來,目録著作對趙璘《因話録》多有著録,其分類較爲統一。官修的史志目録,如《新唐書·藝文志》將其歸入小説家類:“趙璘《因話録》六卷。字澤章,大中衢州刺史。”
《宋史·藝文志》言:“趙璘《因話録》六卷。”
其他目録著作如《通志·藝文略》:“《因話録》六卷,唐趙璘撰。”
《郡齋讀書志》:“《因話録》六卷。右唐趙璘撰,字澤章,大中衢州刺史,記唐史逸事。”
馬端臨《文獻通考》基本延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這些著作亦視《因話録》爲小説家類。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同樣將《因話録》歸入小説家類。
目前中華古籍庫收録有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清刻本或抄本《因話録》古籍六種,包括明刻本兩種,清順治十五年(1658)葉仁祖抄本一種,清同治十一年(1872)喬載繇抄本一種,清初抄本兩種,各種版本内容上出入不大。中華數位古籍庫將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收《因話録》古籍進行影印和數位化處理。《因話録》版本的收藏、輯録、保存、影印和數位化處理,以多元方式延長和拓展古籍的壽命,其功用和價值是值得肯定的,同時既爲古籍研究提供資源支持,也爲出版、印刻等相關研究提供實物支撑。此外,有《百川學海》《唐宋叢書》《説郛》《唐人説薈》《唐代叢書》等皆收録一卷本《因話録》;《稗乘》所收爲三卷本;《稗海》則收録爲六卷本,此與歷代目録文獻所載卷本相同,故校勘翻印較廣。《叢書集成初編》收録的《因話録》即據《稗海》六卷本排印。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舊小説》收録《因話録》四則,每則題以人物之名,所述事迹源於《因話録》而文字不盡相同,與其他諸本皆有異;1985年上海書店以《舊小説》本爲底本再版;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六卷本《因話録》與《唐國史補》合印一册;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五代筆記小説大觀》亦收録《因話録》六卷本,校勘精良,頗爲考究。
學術界對趙璘及其《因話録》研究不多,其成果主要在兩方面。
一是對趙璘生平仕履的考證。據李一飛考證,趙璘約生於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卒於咸通九年(868)之後
。魯明考證,趙璘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卒年不詳,但又證趙璘在咸通十一年(870)仍健在
。李一飛文考證趙璘生年,引用頗豐,考證詳實,頗可爲據。然趙璘卒年,二人考證皆有失,據“《唐茱萸山存制大師碑銘》,在崇陽之金界院,唐乾符乙未趙璘撰”
,可知,趙璘該年尚作有文,其卒年應至少在乾符二年(875)之後。史佳楠考證趙璘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卒於唐僖宗乾符之後
。同時,三人皆對趙璘仕宦經歷進行了較爲詳盡的梳理。
二是對《因話録》的研究。唐鵬分析《因話録》按宫商角徵羽五音編目的原因,認爲這是趙璘重道德思想傾向的反映,是他在政治鬥争中呼唤回歸合理秩序的一種隱喻
。聞家禎針對《因話録》中從唐朝開始出現的新詞與新義進行歸納總結,考察其中一些詞語的發展變化情况
。楊夕則從内容和體式兩個方面談《因話録》對逸事瑣聞類筆記小説史學精神的繼承,但同時又突破此類筆記小説的傳統
。另有黄蓉、于璐對《因話録》中的複音詞和雙音結構的關注;萬軍杰對《因話録》内容錯漏進行若干補正等。儘管學界對趙璘及其《因話録》已有論述,但尚無全面分析和論述。
《因話録》全書分爲六卷,凡133條。各條單列,每條所記以一二百字者居多。各條之間没有直接聯繫,多爲一事一記,但人物、事件中常有可前後參照者。
趙璘出身世家大族,所與交遊多爲當世名家和世族大族,書中所載均爲親身經歷或傳聞。據《因話録》卷一第一條、卷三第二十二條及《新唐書·柳并傳》所載,則趙璘母柳氏,乃柳談(趙璘言柳澹,字中庸)之女,名士蕭穎士之外孫女,叔曾祖姑爲玄宗柳婕妤。《新唐書·蕭穎士傳》所言蕭穎士與李林甫不睦之前後因由
,即取材自《因話録》“有讀蕭氏集”
條(第852頁)。據《因話録·羽部》第十一條言及都水使者崔綽“蘇州刺史韋公,余之祖舅……崔即蘇州之堂妹婿也”(第871頁),則趙璘祖母韋氏,乃韋應物之堂姊。“功曹以其子妻門人柳君諱澹,字中庸,即余之外王父……後余見今丞相崔公鉉,説正同。崔公外祖母柳夫人,亦余族姨,即李北海之外孫”(第852頁)。崔鉉外祖母柳氏,李北海外孫女,是趙璘族姨(第852頁)。趙璘之弟趙璜妻武功蘇氏,父蘇巢,母李氏,外祖父爲文宗朝名相李宗閔
。趙璘家族與大族聯姻,這些姻親涉及河東柳氏、京兆韋氏、武功蘇氏、蘭陵蕭氏、宗室李氏,皆是當時的顯赫家族,爲趙璘獲取大量朝廷掌故、人物事迹提供便利途徑。
《因話録·商部》分爲兩卷,作者注稱:“商爲臣,凡自王公,至有秩已上,皆入此部。”(第840頁)趙璘雖稱選取王公貴族至百官之事,實際上多爲朝中大臣、當世名宦,或者爲涉及趙璘家族及其姻親成員。如述及代宗朝名臣郭子儀者,《宫部》代宗朝三件事皆與郭子儀有關,卷二《商部》開篇前兩條即講郭子儀。卷二《商部》第二條記載作者趙璘的外伯祖柳芳(即《新唐書》中所言柳并,字伯存),嘗掌汾陽書記,與郭子儀關係甚篤。郭子儀對柳芳之母趙太夫人接之如禮,事之如母,而趙太夫人“以清素自居,終不一往”(第840頁)。趙璘家族與柳氏家族世代通婚。《宫部》第十一條,趙璘記載其伯父趙傪,德宗選授其爲高陽縣令,并贊賞趙傪爲好長官。趙璘伯父趙傪之妻韋氏乃李約之姨妹。卷二第十五條“李司徒汧公鎮宣武”條言李汧、李約父子,尤其是李約,好琴、酒、詩、茶等,喜接引人物,收藏古器物,不好俗談,縱情山水,頗有魏晋風度。趙璘言其父趙伉與李約亦頗有私交和文學唱和。《商部》卷二第五條記載其族祖趙宗儒生平交友及仕任情况,多有溢美之詞。《舊唐書·趙宗儒傳》對其有記載
。《角部·諧戲附》雖以記載詼諧幽默之事,所選人物亦皆爲高官名宦,如周願、李紓、京兆尹龐嚴、姚峴、盧弘宣、李寰等。
《因話録》多次提及柳公綽。《商部》卷二第六條在談到僕射柳公綽孝行時,還提到其母係清河崔氏、繼母薛氏、妻族韓氏,皆居高位。“公出自清河崔氏,繼外族薛氏,前後與舅能、從同時領方鎮、居省闥。又與繼舅蘋同時爲觀察使,妻父韓僕射同時居大僚,未嘗敢以爵位自高,减卑下之敬,其行己如此。”(第842頁)另有《商部》卷二第三條記録鄭絪家族;第四條記載韓皋爲人寬厚豁達,敬慎有節;第十二條記載靖安李少師,雖貴爲宰相,仍待人以寬;第十六條言張弘靖前後三掌書命爲前代所未有;第十七條記載裴晋公不信術數,不好服食,尊重自然規律的豁達氣度;第十八條講沈傳師與沈既濟父子相繼以史官身份修《建中實録》《憲宗實録》;卷三“裴澥爲陝府録事參軍”條言裴澥、裴充父子剛正敢言等。
趙璘留意故實,關注科舉掌故、士林詩文,考辨書籍史事。《商部》兩卷載有大量科舉軼聞、詩文典故和文士活動。
《商部》卷二第十三條記載,李逢吉知貢舉,未及放榜而升爲宰相(第843頁)。卷三關於科舉貢生、座主門生的典故占據大部。卷三第二條,程昔範著《程子中謨》得韓愈推介,赴舉登第。卷三第四條,楊於陵與楊嗣復,先後知貢舉,門生有李師稷。卷三第五條,座主與門生典故。李石爲庾承宣門生,而後庾承宣官職居李石之下。卷三第六條,李造知貢舉,所選門生多爲清秀俊茂。卷三第八條作者言自己登第年的貢舉典故。時座主爲紇干臮。卷三第二十三條與二十四條皆言及科考貢舉典故和獎掖後進之事。
卷三第一條談唐時士林詞翰、文章、詩賦之長者,多加列舉評論,可與史書中儒學、文藝等掌故相參,有裨於唐代文學史的研究。第七條記載河東柳氏在文學文章上有突出表現者,列舉諸如柳宗元、柳公權、柳璟、柳芳等人在士林中的名望。
卷三“相國令狐公楚”條記令狐楚爲遇困裨將作押詞。“裴晋公平淮西後”和“晋公貞元中作《鑄劍戟爲農器賦》”兩條,分别載裴度臨終進表辭還憲宗所賜玉帶和所作辭賦一首,贊其“簡切且不亂”(第848頁),氣概不凡。相較而言,其“進士李爲作《淚賦》”條則言李爲與李賀二人作辭賦文字,格局胸懷,屬意之物薄暗輕渺,故其聲名亦不如裴度。據此可知,趙璘記録和品評人物文章、文苑短長,初就文學本身之外,亦屬意於通過文學作品透露出的品格、氣度、命相等。
還有一些條目爲趙璘日常學問的札記。如卷四“元和中”條對《鑒虚煮肉法》《才命論》《革華論》《老牛歌》《佛骨詩》等文章作者進行考辨,認爲其托名所作。卷五“有人撰《集怪異記傳》”“又有人檢陸法言《切韻》”“又有書生”三條,辨别玄宗朝道士爲葉法善而非葉静能,陸法言爲河南陸氏而非吴郡陸氏,皇太子命令文書稱令而不稱教等。“人道尚右”“古者三公開閣”兩條考證賓禮及尊卑稱呼之儀。“下輩不同義理者”“武宗皇帝廟諱炎”兩條考訂疏證文字,留心於小學。《徵部》“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都堂南門東道”“尚書省二十四司印”“秘書省内有落星石”“御史臺三院”“北省班諫議”“裴光德垍在中書”等條對臺省掌故、典章故事亦多有記載。
趙璘所載内容,多爲親身經歷或得自傳聞,常采用第一人稱叙述,有時也在自注中補充内容,頗有隨筆、日記、札記性質。如書中常有“余母之叔曾祖姑”(第834頁)、“余伯父”(第837頁)、“時予任補闕在外”(第838頁)、“璘時爲左補闕”(第840頁)等,多次以第一人稱進行描述、回憶、證實和補充,具有札記、隨筆等特色。
卷五“御史臺三院”條所載御史臺事見著於多家筆記小説,趙璘補充道:諸家對御史事迹多載,然近漸遺闕,恐有磨滅,“因與親友話及此,遂粗疏之”。卷五第八條有“已上二章,偶曾論及,坐有相知者,因附於此”;“有文淑僧者”條言“近日庸僧以名繫功德使”(第856頁)。將與親友之間的談話,近日之事記録,可見《因話録》頗具隨筆、日記意味。且趙璘亦會對前文所述部分進行回看并補充。如“人道尚右”條之末有“近見會補闕,實引《禮記·鄉飲酒義》”,“古者三公開閣”尾亦有“近見房州刺史李使君所著《資暇集》,亦與此説相符耳”。卷三“元和中”條也以小字補充“記録此書後二年,柳公方知舉”(第847頁)等。
《宫部》第二十一條記載宣宗大中年間,宣宗欲循例受朝賀於正殿含元殿。趙璘之諫避殿於宣政殿。此時,作者趙璘任諫官左補闕,因以關輔灾沴、天下有事請避正殿,受朝賀於宣政殿,受到宣宗贊賞:“諫官但要職業修舉,亦豈在多。衹如張道符、牛叢、趙璘輩三數人足矣!使朕聞所未聞。”(第839頁)作者深以此事爲傲,故詳加記録。
《因話録》按照宫、商、角、徵、羽五聲音階對内容分類編次,這種編次方法在唐代及後世著述中極爲少見。這其中帶有作者明顯的編次目的,實際上更像是一種正名行爲。中國傳統社會中,音樂是一種特殊語言方式的政治表達,“宫、商、角、徵、羽”在禮樂制度中有特定的隱喻和内涵。《禮記》載:“宫爲君,商爲臣,角爲民,徵爲事,羽爲物。”
趙璘《因話録》的這種分類方法及整部作品的撰述思想都透露出其對“君臣父子”的理想社會秩序的祈歸。
《因話録》卷一《宫部》主要記載唐代帝王相關的史實。所言帝王事迹,上至玄宗,下至宣宗,涉及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文宗、武宗、宣宗八位皇帝。對帝王的關注多爲渲染帝王的良好品德和即位的合法性,少有涉及帝王過失。
《宫部》第一條記載玄宗嬪妃柳婕妤得以入宫的因由,并叙及柳婕妤家世和家庭逸聞。第二條記肅宗繼承大統的祥瑞之應,言李亨未立爲太子時,獨其與玄宗得見有龍盤旋於太清宫之東梁。第三條言及肅宗預見安禄山將有叛亂。此記録被《舊唐書·肅宗本紀》引用。這兩條共同的核心藴旨是肅宗即位的天定性、神聖性和合法性,强調君權的神聖。第八條載有德宗初嗣位之時嚴守禮法的兩個事例。一是居喪期間嚴守居喪飲食制度,“召韓王食馬齒羹,不設鹽酪”(第836頁);二是“皇姨有寡居者,時節入宫。妝飾稍過,上見之極不悦。異日如禮,乃加敬焉”(第836頁)。其旨意亦在標榜德宗初即位時的品行才略。第九條借天寶時期教坊樂工之口言德宗嗣位時天垂祥瑞與玄宗在位時相同。樂工所言祥瑞之真僞存疑,但以德宗類比玄宗,借此來證明德宗即位的天授性和合法性是該祥瑞逸聞的潜臺詞。第十四條意在言文宗不好縱情娱樂的品德。第十五條意在顯示文宗敬重翰林學士。第十六條載文宗聽取崔蠡諫言。第十七條載“文宗時,有正塔僧履險若平,换塔杪一柱,傾都奔走,皆以爲神。上聞之曰:‘此塔固由人工所成,當時匠者,豈亦有神?’沙門後果以妖妄伏法”(第838頁)。從側面反映文宗對佛僧妖妄之事不以爲然。通過前後四個事件,塑造文宗不縱情娱樂、尊重有識之士、善於納諫、不信妖妄的優秀帝王品質。第十九條記載武宗對選授恩賜之制嚴格慎重的兩事。第二十條載宣宗教諭兩省不可結黨營私,應務公道。第二十一條記載大中年間,宣宗欲循例受朝賀於正殿含元殿,後納作者趙璘之諫避殿於宣政殿。從帝王事迹選取上來看,皆以積極正面的形象爲主。
趙璘在《宫部》所録涉及唐代十一帝,其中憲宗、穆宗、敬宗三朝皇帝,并無逸聞載入。而穆宗、敬宗兩朝皇帝在唐中期皇帝中實屬無甚作爲、荒唐之至的君主。可見趙璘在逸聞選取上有濃重的君臣理念,存在爲君者諱的編書筆法。
《因話録》中大量充斥君臣父子、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等封建倫理道德。《宫部》第五至七條皆言代宗朝事,記載代宗與郭子儀君臣之間軼事。第五條載郭子儀致祭代宗獨孤妃,因前無所例,故諮議於殿中侍御史柳芳,柳芳言其可,并親爲草撰祭文。郭子儀雖致祭以“駙馬都尉郭曖父”爲官銜首稱,但“自古無人臣祭皇后之儀”(第835頁),可見郭子儀當世威望之崇。趙璘收録柳芳所作祭文的全文,其意亦在標榜其外伯祖柳芳之文才,祭文還稱“叙特恩許致祭之意,辭簡禮備,汾陽覽之大喜”(第835頁)。第七條記載郭子儀第六子郭曖與升平公主不和,公主狀告於代宗,代宗勸而遣之。郭子儀聞知後執其子請罪,代宗慰而遣之,郭子儀自杖其子。《商部》卷二第一條亦載郭子儀謹守臣禮,不以功高跋扈。可以説,趙璘有意塑造一種良性君臣關係的典範。
趙璘《因話録》對孝道的關注和以孝治國的宣導亦引人注目。《宫部》第十二條記載憲宗朝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與劉禹錫分别被貶柳州刺史、播州刺史。柳宗元以劉禹錫母老,請與之相换。憲宗不許,宰相和裴度勸之以孝治天下,劉禹錫得改連州刺史。第十六條中文宗欲命韋温爲翰林學士,韋温辭以其父韋綬遺命。文宗不悦,言之與崔蠡。崔蠡以韋温不違父命爲至孝勸諫於文宗,文宗纔釋然。第十三條記載憲宗朝權德輿族子權長孺貪贓,將處以極法,因其母年老,“免死,杖一百,長流康州”(第837頁)。《商部》卷二第六條載柳公綽“家行爲士林儀表”(第841頁)。事繼母薛氏至孝,敦睦家族,親顧族中子弟。第十九條郭敦儒事親至孝,受到憲宗旌表。趙郡李道樞之母盧氏教子甚嚴,常至鞭笞杖責,亦能孝順。第十一條叙河東裴武孝悌之義,奉寡嫂,養甥侄,與其兄裴佶皆有清德。卷三“新野庾倬”條,庾倬節食以孝悌寡姐。“滎陽鄭還古”條,鄭還古與其弟事母極孝,鄭還古待弟齊古、堂弟能至親友愛,姻族甚重之。趙璘爲鄭還古因性剛燥,好持論,不爲時人所容,抱有深切的同情與惋惜
。乃至對佛道之徒的叙述,作者也未忘述其孝行,卷四第一條即有道士田良逸每日負薪兩束奉母之事。可見,即使出家入道之人也不能逃脱對“孝”所負的道德倫理責任。
《因話録》着意塑造傳統社會的理想婦女形象,關注其品德培養。卷二第二條有“趙夫人以清素自居,終不一往”(第840頁)。卷三第十四條有“妻柳氏,僕射元公之女也,婦道克備”(第849頁)。“劉司徒玄佐”條對其母教子有方作出贊賞,言玄佐雖貴爲宰相,然其母仍持家勤儉,月織絹一匹,教育玄佐謙卑體下,“諭以朝廷恩寄之重,須務捐軀。故玄佐始終不失臣節”(第849頁)。作者將劉玄佐的諸多優秀品質及其能得高仕,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其母教子有方,諭子以君臣、忠義之道。“刑部郎中元沛妻劉氏”條叙劉全白之妹、元沛之妻有文學之才且著有女書,性賢良貞静,“著《女儀》一篇,亦曰《直訓》。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吴筠先生,精苦壽考”(第853頁)。長子少有名,次子進士及第。女性參與教育子女是不可避免甚至很多時候是父親無法比擬的,在這種情况下,爲妻爲女爲婦的婦女理想品質之構建就顯得必要且重要。“崔吏部樞夫人”條言西平王李晟教育其女孝順舅姑,“故李夫人婦德克備,治家整肅,貴賤皆不許時世妝梳”(第850頁),贊曰“勛臣之家,特數西平禮法”(第850頁)。
趙璘出身山東望族,以名門自居,與其他大族之間世代聯姻。《因話録》對世家大族、公卿名臣記載頗多,談其人物之盛,文章之妙,官秩之高,極盡對世家大族家傳及其優越性的描述和渲染。
《商部》卷二第七條講述權德輿雖不由科舉入仕,然其掌貢舉三年,門生廣布,爲公爲相者多。第八條記述趙郡李氏李藩、李吉甫、李絳、李德裕、李固言等,先後在朝爲相,在諸族中顯赫之至。第九條講隴西姑臧房李益,族中有同名者,兩人爲一時所榮。第十條載鄭氏、楊憑、柳公綽、李宗閔等人,雖居高位,仍能睦親敦舊。第十一條叙河東裴氏,裴武孝悌之義,奉寡嫂,養甥侄,與其兄裴佶皆有清德。并言及河東裴氏家族仕進之盛。第十四條,劉棲楚爲京兆尹,號令嚴明,治下有方。另外也反映當時多有權貴犯法則通過冒入軍籍,得以逃避。趙璘此處借旁觀者之口言軍人衝撞儒士是一種冒犯行爲,可見當時軍人與衣冠士族之間在社會地位上是存在一定等級分化的。
卷三第三條趙璘借其族祖趙宗儒與胡證之交,言山東人物之盛及自家宗族名望,并録有趙璘宗侄趙櫓所著盛贊河中世家的《鄉籍》一書,言其書“皆實録也”(第847頁)。卷五“古者三公開閣”條在對稱呼禮儀進行考證時,夾雜其對稱呼使用禮儀應尊卑有序,不可僭越的態度,認爲“閣下”這一稱呼是具有一定品秩官階之人纔可使用,布衣相呼“閣下”是對名分的僭越,是禮儀崩壞的現象。
《因話録》記載佛道鬼神、術數陰陽占據頗多篇幅。《因話録》卷三“太子陸文學鴻漸名羽”條記載竟陵龍蓋寺僧陸羽擅煮茶,創煎茶之法,又稱自己幼年時與復州老僧相識,復州老僧曾爲陸羽弟子。“范陽盧仲元”條盧仲元之子盧既能以清望重器爲世名臣,其因在於盧仲元幫助其妻寡嫂治田宅、分家事而不張揚,“信陰德之報也”(第851頁)。《羽部》“進士鄭翬説”條有殺白蛇而遭報應説。“竇相易直”“盧賓客貞白父曰老彭”“張曇爲汾陽王從事”“劉員外宗元”“李凉公逢吉”“都水使者崔綽”“崔相國群之鎮徐州”“長慶中”“王智興在徐州”“漢州開元寺”“元和、長慶中”“余年小”“大和初,京師有輕薄徒”“大和初,王潜爲荆南節度使”“進士鄭滂”“鄭又自説”“王蒙者”“相國崔公慎由廉察浙西”等十八條皆言陰陽、讖緯、術數之事,涉及讖語、相面、夢驗、算命、馬禍、謡言等多個方面,趙璘對此提出的看法與評價亦多“家有老婢好言夢,後多有應”(第871頁),“蓋玄中但以有壽無疾,酬好施之功而已”(第871頁),“而徐州者,神爲之辯耳”(第873頁),“合是之説,果有驗矣”(第873頁),“此近馬禍也”(第874頁),“明年果登第”(第874頁),“以陰騭顯要前定之事耳”(第875頁),“此事足驗玄助”(第877頁)等辭。可見趙璘是持有因果報應、宿命觀念的,對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讖緯文化頗加信奉。這種信奉是時代背景影響下不可避免的,同時對作者在著書立説過程中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境遇,刻畫人物性格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也是作者結構故事,甚至是結構全書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功能。整體而言,趙璘對神仙鬼怪、佛道巫術的記述目的還在於勸人向善,懲惡揚善,其道德功用性也躍然紙上。
當然,與唐代諸多士大夫一樣,趙璘一方面對佛道陰陽之事持有積極的態度,同時也對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宗教亂象提出批評與思考。如“元和以來”條指斥諸僧道士争相號爲大德之荒謬。“有文淑僧者”條批評其“假托經論所言,無非淫穢鄙褻之事……視衣冠過於仇讎”(第856頁)。《羽部》“南人長林中大樹謂之有神”“又有里人爲鄰巫所惑”等條目對普遍存在的神仙巫術欺罔之事加以揭露。
趙璘《因話録》從多方面展示唐代的社會生活實態,頗具文獻價值,可與正史記載相參證或補史書記載之缺。書中大量記載帝王將相、世家名臣之事,透露出作者忠君思想和名分等級觀念,而對女性品德的稱頌也包含對傳統女性形象的塑造。書中還載有因果報應及佛道之事,也反映出唐代社會的宗教影響及作者的局限。
[1]
作者簡介:董中印,安徽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博士生,副教授,主要從事歷史檔案與文獻學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唐遣邊疆民族使臣考”(2023AH0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