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糾正了學界關於顔之推在丙子歲(556)旦奔北齊的説法,提出了李遠之死是顔之推奔北齊的重要原因這一新説,并考證了顔之推奔北齊的具體路綫。承聖四年(555)初,顔之推被俘入關,因思念故國,故有奔齊之心,欲借道返梁,但關山難越,并没有出發。丙子歲(556)旦,顔之推占卜欲奔北齊,但此時北齊與梁朝正在交戰,并未出發,同年十二月,顔之推來到弘農任李遠書翰。丁丑(557)十月,李遠卷入北周政治鬥争中被殺,顔之推在此時奔北齊,抵達鄴城後,恰逢梁朝滅亡,遂滯留北齊。
關鍵詞: 顔之推;陝州;李遠;弘農;鄴城
承聖三年(554)十一月,江陵覆滅,顔之推被俘入關,後被李穆推薦,前往弘農李遠處掌書翰。之後,顔之推從北周前往北齊。關於顔之推入關之後的經歷,因現存史料不多,且當時政權更迭頻繁,學界每論述至此,訛謬較多。尤其是關於顔之推奔北齊的具體時間,多以繆鉞《顔之推年譜》天保七年(556)爲是,吴光興《關於顔之推丙子歲(556)“自陝奔鄴”之行》一文亦然
。但通過對丙子歲(566)時西魏、北齊、梁朝的政治局勢的分析以及顔之推詩文記載來看,顔之推不可能在天保七年(556)奔北齊。此外,在顔之推奔北齊之時,他的府主李遠因卷入北周政治鬥争而被逼自盡,二者之間應該存在某種内在的聯繫。現從顔之推入關至奔北齊前後西魏、北周、北齊、梁、陳的政治更迭以及關隴集團内部權力鬥争入手,梳理顔之推奔北齊的時間、動機以及具體路綫。
關於顔之推奔北齊的前因後果及其時間,顔之推《觀我生賦》及其自注中有詳細記載,爲便於論證,現録其原文如下:
自太清之内釁,彼天齊而外侵。始蹙國於淮滸,遂壓境於江潯。侯景之亂,齊氏深斥梁家土宇,江北、淮北唯餘廬江、晋熙、高唐、新蔡、西陽、齊昌數郡。至孝元之敗,於是盡矣,以江爲界也。獲仁厚之麟角,剋儁秀之南金。爰衆旅而納主,車五百以敻臨。齊遣上黨王涣率兵數萬納梁貞陽侯明爲主。返季子之觀樂,釋鍾儀之鼓琴。梁武聘使謝挺、徐陵始得還南,凡厥梁臣,皆以禮遣。竊聞風而清耳,傾見日之歸心。試拂蓍以貞筮,遇交泰之吉林。之推聞梁人返國,故有奔齊之心。以丙子歲旦筮東行吉不,遇泰之坎,乃喜曰:‘天地交泰而更習,坎重險,行而不失其信,此吉卦也,但恨小往大來耳。’後遂吉也。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於東尋。乘龍門之一曲,歷砥柱之雙岑。冰夷風薄而雷呴,陽侯山載而谷沉。侔挈龜以憑濬,類斬蛟而赴深。昏揚舲於分陝,曙結纜於河陰。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追風飆之逸氣,從忠信以行吟。遭厄命而事旋,舊國從於采芑。先廢君而誅相,訖變朝而易市。至鄴,便值陳興而梁滅,故不得還南。遂留滯於漳濱,私自憐其何已。
顔之推聽聞北齊遣梁人返國的消息之後,故欲奔北齊,且於丙子(556)歲旦占卜,遇泰之坎。顔之推認爲此大吉,於是更加堅定了自己奔北齊的想法。故“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於東尋”,乘船沿着黄河一路而下,經過砥柱,抵達鄴城,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學界一般以此認爲顔之推是在天保七年(556)歲旦奔北齊的。爲厘清這一問題,有必要事先交代北齊遣送蕭淵明返梁事件的前因後果。
承聖三年(554)十一月,江陵覆滅,顔之推被俘入關。推測顔之推應該在第二年(555)初抵達關中。此時,王僧辯、陳霸先已經在建康擁立蕭方智爲嗣,但長江以北多半被北齊占領,長江上游爲西魏所控制。正值内外交困之時,承聖四年(555)三月,北齊派高涣率兵數萬將蕭淵明送歸梁朝,《梁書·敬帝紀》載:
三月,齊遣其上黨王高涣送貞陽侯蕭淵明來主梁嗣,至東關,遣吴興太守裴之横與戰,敗績,之横死。太尉王僧辯率衆出屯姑孰。四月,司徒陸法和以郢州附於齊,遣江州刺史侯瑱討之。七月辛丑,王僧辯納貞陽侯蕭淵明,自采石濟江。甲辰,入於京師,以帝爲皇太子。九月甲辰,司空陳霸先舉義,襲殺王僧辯,黜蕭淵明。丙午,帝即皇帝位。
三月,蕭淵明一行已抵達長江以北,隨行的還有徐陵等滯留在北齊的文人,這也就是顔之推説的“凡厥梁臣,皆以禮遣”。在内憂外患之下,王僧辯被迫同意北齊擁立蕭淵明爲帝的要求,雙方罷兵,立誓爲盟,互通友好。爲表誠意,齊主下詔,凡梁士皆可返國,《北齊書·文宣帝紀》:“(天保六年)六月壬子,詔曰:‘梁國遘禍,主喪臣離,逷彼炎方,盡生荆棘。興亡繼絶,義在於我,納以長君,拯其危弊,比送梁主,已入金陵。藩禮既修,分義方篤。越鳥之思,豈忘南枝,凡是梁民,宜聽反國,以禮發遣。’”
七月辛丑,蕭淵明渡江入建康城,王僧辯迎立蕭淵明即位。但陳霸先不同意納蕭淵明爲帝,《陳書·高祖紀上》載:
初,齊之請納貞陽也,高祖以爲不可,遣使詣僧辯苦争之,往返數四,僧辯竟不從。高祖居常憤嘆……乃密具袍數千領,及錦彩金銀,以爲賞賜之具。九月壬寅,高祖召徐度、侯安都、周文育等謀之,仍部列將士,分賞金帛,水陸俱進。是夜發南徐州討王僧辯。
王僧辯納蕭淵明爲帝後不久,九月,陳霸先就起兵,殺死王僧辯,逼蕭淵明退位。十月己酉,陳霸先擁立蕭方智登基,改承聖四年(555)爲紹泰元年。陳霸先廢黜北齊扶立的皇帝蕭淵明,殺了親北齊派的王僧辯,打亂了北齊通過擁立蕭淵明以控制梁朝的計劃。因此,北齊再次攻打梁朝,同年十一月,北齊五千精兵劫掠江南。紹泰二年(556)三月,北齊蕭軌等率衆十萬進攻梁朝,五月甲申,北齊入侵蕪湖,六月,北齊攻到了鍾山。也就是説,從紹泰元年(555)十月陳霸先逼蕭淵明退位之時至紹泰二年(556)六月,北齊和梁朝一直處於交戰狀態。北齊遣梁人返國的前提條件是梁朝擁立蕭淵明爲帝,兩國互通友好,如果這一條件被打破,那麽,北齊應該停止了遣返活動。
顔之推在承聖四年(555)初抵達關中。三月,蕭淵明已經抵達梁朝的邊境。六月北齊文宣帝頒布以禮遣返梁士的詔命。七月,隨着蕭淵明稱帝,這一政策應該被確定下來。顔之推聽到以禮遣返南士的消息最早應該在三、四月,最遲在六、七月,此間是顔之推奔北齊的最佳時期,且這期間梁朝和北齊互通友好,入北齊之後是有可能回到梁朝的。但是,直到第二年初,丙子歲(556)首,顔之推還在關中占卜,説明他還未動身前往北齊,原因可能是關中離北齊路途遥遠,被俘入關的顔之推帶着一家老小穿越重重關隘前往北齊鄴城幾乎不可能。
首先,如果顔之推是在丙子歲(556)首奔北齊的,那於情理不通,因爲此時北齊與梁朝正處於交戰狀態。即使顔之推去了北齊,北齊政府也不可能將他以禮遣返。北齊在陳霸先廢除蕭淵明之時,應該就已經停止遣南士返梁的政策。
其次,據顔之推本傳載其入關之後被推薦至弘農李遠處任書翰。李遠鎮弘農是在孝閔帝登基之後,據《周書·李遠傳》:“孝閔帝踐祚,進位柱國大將軍,邑千户。復鎮弘農。”
孝閔帝踐祚是在西魏恭帝三年(556)十二月,故而顔之推任李遠書翰在魏恭帝三年(556)十二月之後,至弘農已是557年初了。依照學界普遍認爲的顔之推丙子(556)奔北齊,那麽,顔之推此時都已經在北齊了,如何解釋《北齊書·顔之推傳》中關於他任李遠書翰一事?
再次,顔之推《觀我生賦》自注云顔之推至鄴,便值陳興而梁滅,故不得還南。“便值”是恰逢之意,陳朝建立是在丁丑(557)十月,也就是説顔之推抵達鄴城時正遇上陳代梁。如果丙子(556)顔之推起身前往北齊,從弘農出發至鄴城,再慢也不需要一年多,其自稱“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所以,他不可能在丙子(556)奔北齊。
最後,顔之推現存《從周入齊夜度砥柱》詩云:“俠客重艱辛,夜出小平津。馬色迷關吏,鷄鳴起戍人。露鮮華劍彩,月照寶刀新。問我將何去,北海就孫賓。”
從詩的内容上來看,這首詩是顔之推奔北齊途中所作,詩題爲《從周入齊夜度砥柱》,説明當時北周已經建立。丁丑(556)十二月,宇文覺才代魏建周。如果按照吴光興先生丙子(556)三、四月顔之推奔北齊的觀點,這時候北周還没有建立,題目不該叫《從周入齊夜度砥柱》。故學界以顔之推丙子(556)奔北齊的説法應該有誤,筆者認爲,顔之推奔北齊應在丁丑(557)秋十月。理由有三:
首先,西魏恭帝二年(556)十二月北周建立,顔之推丁丑(557)十月奔北齊,詩題《從周入齊夜度砥柱》就没什麽問題。
其次,《觀我生賦》自注:“至鄴,便值陳興而梁滅,故不得還南。”
丁丑(557)十月,陳霸先代梁建陳,《陳書·高祖下》:“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
顔之推是月從弘農前往北齊,抵達鄴城之後,正值陳興梁滅,時間吻合。
最後,黄河一年四季都有汛期,分别稱爲桃汛、伏汛、秋汛、凌汛,而秋汛就在九、十月份之間,與《從周入齊夜度砥柱》以及《觀我生賦》中記載黄河發大水之情形吻合。
綜上所述,顔之推奔北齊應該是在丁丑(557)十月。顔之推在《觀我生賦》中只説了其“欲奔北齊”以及丙子歲旦占卜東行,繆鉞先生雖爲前賢明達之士,但略有疏忽,未能詳考而誤以爲顔之推在丙子(556)奔北齊,後世學者多踵訛襲謬,故有此誤。
顔之推從承聖四年(555)初抵達關中,到丁丑(557)十月離開關中,在關中大概待了兩年零十個月,中間經歷過西魏、北周的政治更迭。這兩年多,顔之推與其兄顔之儀都閑居在家。除了王褒、庾信等少數士族之外,大多數入關的梁士被籍爲奴,貧困潦倒。推測顔之推在西魏的生活境遇并不好,所以,他一直在關注北齊以及梁朝的動態,聽到北齊以禮遣返梁士,欲借北齊之道返梁。但是,他并没有能在承聖四年(555)七、八月北齊與梁朝處在蜜月期的時候奔北齊,因爲此時他身在關中,想要穿越重重關隘,拖家帶口逃至敵國幾乎不可能。所以,他一直在觀望,尋找機會。西魏滅亡後,李遠鎮弘農,顔之推受到李遠之弟李穆賞識,被推薦到弘農掌李遠書翰。弘農是北周與北齊的軍事前沿,并且在黄河邊上,只要乘船進入黄河,順流而下,就能越過邊境,抵達北齊,故而從弘農出發逃到北齊比從關中逃到北齊要容易得多。關中十幾萬被俘的南朝士人中,思念故國的人不在少數,但現存史料中,只有顔之推成功從北周逃脱,那是因爲他在邊界弘農任職,距離北齊很近。
西魏恭帝三年(556)十二月,李遠鎮弘農,顔之推來到弘農任李遠書翰。李遠本人涉獵書傳,應該不是粗魯之人,且有李穆推薦,顔之推的生活境遇應該比剛入關時更好。但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十月,顔之推突然舉家奔齊。關於顔之推奔北齊的動機,學界多沿用顔之推在《觀我生賦》中所説,認爲顔之推因思念故國心切,忠於梁朝之心堅,故甘冒性命危險,舉家遷往北齊
。黄永年先生補充説顔之推奔北齊的主要原因是北齊文化高於北周文化,顔之推在文化程度較低的北周不適應,故而前往文化更高的北齊
。以上諸説均可能是顔之推奔北齊的原因,但是如果結合孝閔帝元年十月的政治事件,顔之推奔北齊還可能與其府主李遠之死有關。
李遠出身於隴西李氏,李賢、李遠、李穆兄弟三人因擁立宇文泰入關,是關隴集團的元老。李遠也是“十二大將軍”之一,可見其在關隴集團中地位之高。魏恭帝三年(556)十月,宇文泰病逝,年僅十五歲的宇文覺繼任。宇文泰臨死前托孤給宇文護,令其輔政。宇文泰死後兩個月,宇文護便擁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覺代魏建周,登基稱帝,年幼的宇文覺成爲宇文護的傀儡。宇文護掌權之後,專權跋扈,引起關隴集團勛貴趙貴、獨孤信等人的不滿。趙貴、獨孤信聯合,欲謀廢宇文護,事泄,獨孤信、趙貴被殺。同年九月,李遠之子李植等發動第二次密謀誅滅宇文護的行動,《周書·晋蕩公護列傳》:
時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恒等,在太祖之朝,久居權要。見護執政,恐不見容。乃密要宫伯乙弗鳳、張光洛、賀拔提、元進等爲腹心,説帝曰:“護誅(朝)[趙]貴以來,威權日盛,謀臣宿將,争往附之,大小政事,皆决於護。以臣觀之,將不守臣節,恐其滋蔓,願早圖之。”帝然其言。
此次謀廢宇文護之事又被張光洛告發,宇文護知曉李植等人之謀,又礙於其父李遠的政治實力,故先將李植出爲梁州刺史,以待各個擊破。不久,乙弗鳳、孫恒等被殺,九月甲子,孝閔帝也在此次事件中被廢,明帝宇文毓登基。孝閔帝被廢後,曾經的參與者李植自然不能爲宇文護所容。所以,宇文護就徵詔李遠及李植還朝,準備掃除餘黨,《資治通鑒》卷一六七載:
時李植父柱國大將軍遠鎮弘農,護召遠及植還朝,遠疑有變,沉吟久之,乃曰:“大丈夫寧爲忠鬼,安可作叛臣邪!”遂就徵。既至長安,護以遠功名素重,猶欲全之。引與相見,謂之曰:“公兒遂有異謀,非止屠戮護身,乃是傾危宗社。叛臣賊子,理宜同疾,公可早爲之所。”乃以植付遠。遠素愛植,植又口辯,自陳初無此謀。遠謂植信然,詰朝,將植謁護。護謂植已死,左右白植亦在門。護大怒曰:“陽平公不信我!”乃召入,仍命遠同坐,令略陽公與植相質於遠前。植辭窮,謂略陽公曰:“本爲此謀,欲安社稷,利至尊耳!今日至此,何事云云!”遠聞之,自投於床曰:“若爾,誠合萬死。”於是護乃害植,并逼遠令自殺。植弟叔詣、叔謙、叔讓亦死,餘子以幼得免。
李遠收到宇文護的徵詔時,身在弘農。李遠深知此一去,當身首異處,但不想起兵造反,故慷慨就死。最後,宇文護處死李植,逼李遠自殺,李遠的兒子李叔詣、李叔謙、李叔讓亦受連坐處死,李遠的弟弟李穆,也就是顔之推的舉薦人,在此次政變中也受到牽連,“穆當從坐,以前言獲免,除名爲民,及其子弟亦免官”
。可知,此次政治事變對李氏一族影響很大。
李遠被逼自殺就是在丁丑(557)十月甲午。據《周書·明帝紀》:“(孝閔帝元年冬十月)甲午,祠太社。柱國、陽平公李遠賜死。是月,梁相陳霸先廢其主蕭方智而自立,是爲陳武帝。”
陳霸先代陳建梁是在十月丁丑,二者之間相差十四天。此時顔之推正在李遠帳下任職,負責李遠軍府中的書信往來,當李遠被殺的消息傳到弘農,顔之推知曉此事時正在弘農,聽到李遠被殺、李穆除名爲民的消息,内心應該較爲恐慌,加之他早有奔齊之心,於是趁亂動身順黄河而下,直奔北齊都城鄴城。顔之推到北齊之時,恰逢陳霸先代梁建陳,從時間上來看,李遠之死與顔之推奔北齊二者是很吻合的。
另外,顔之推在奔北齊的途中寫下了《從周入齊夜度砥柱》一詩,其云:“俠客重艱辛,夜出小平津。馬色迷關吏,鷄鳴起戍人。露鮮華劍彩,月照寶刀新。問我將何去,北海就孫賓。”
這首詩是顔之推奔鄴途中所作,俠客或指其本人。“艱辛”或指顔之推的府主李遠被逼死一事,從“夜出小平津”“馬色迷關吏”“鷄鳴起戍人”等詩句看出,顔之推像是遭遇了突發事件而緊急出逃。又“鷄鳴起戍人”一句用了孟嘗君的典故,昔孟嘗君在秦被扣留,故而連夜出逃,但只有到鷄鳴天亮後才能開關,食客中有學鷄鳴者,因此孟嘗君才逃過一劫。顔之推用此典故,或暗指自己出逃時情景與當年孟嘗君一樣,也遭遇追捕。
雖然除了時間上的一致以及一些詩文上的暗合之外,没有直接文獻證明顔之推奔北齊與李遠之死有直接關聯。但是設身處地站在顔之推的視角來看待北周的政治鬥争與李遠之死,顔之推奔北齊當與此有關。
關於顔之推奔北齊的路綫,其自注云“七百里一夜而至”
,可知顔之推走的是水路。現存顔之推傳記及詩文中提到一些地名,如《觀我生賦》云:“乘
龍門
之一曲,歷
砥柱
之雙岑……昏揚舲於
分陝
,曙結纜於
河陰
。”
《北齊書·顔之推傳》載:“值河水暴漲,具船將妻子來奔,經
砥柱
之險。”
《從周入齊夜度
砥柱
》:“俠客重艱辛,夜出
小平津
。”
現對上述文獻中所提及的“龍門”“砥柱”“分陝”“河陰”“小平津”以及目的地鄴城作考證,以勾勒出顔之推奔鄴城的具體路綫。
龍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河津爲龍門縣,從此“龍門”專指今河津。
分陝:《魏書·地形志》中并無分陝之地。《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言新室當分陝”句後顔師古注曰:“分陝者,欲依周公召公故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陝即今陝州,是其地也。”
故可知,分陝就是指陝州,顔之推以周公召公故事稱陝州爲分陝,是以古代今。又當時顔之推在陝州弘農郡李遠帳下任書翰。據《魏書·地形志》載,恒(弘)農領縣三:陝中、北陝、崤,弘農郡的治所在北陝縣,北周時改爲陝
。因此,顔之推應該是從弘農的治所北陝縣出發,即今河南三門峽市。
砥柱:位於今三門峽東部黄河中段,黄河中矗立着一塊高峻的巨石,是爲“砥柱山”,傳説大禹治水,鑿山而成。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此段路程水流十分湍急,古來有砥柱之險。《新唐書·藝文志》載:“武德五年,王世充平,得隋舊書八千餘卷,太府卿宋遵貴監運東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師,經砥柱舟覆,盡亡其書。”
河陰:河陰在黄河南岸,位於砥柱下游,今河南洛陽市孟津區東北。三國魏黄初中以平陰縣改名,治所在今河南洛陽市孟津區東。北魏明元帝時廢,入洛陽縣,正始二年(505)復置。北魏建義元年(528)四月十二日,爾朱榮於此處誅殺朝臣三千餘人。曹魏、西晋、北魏屬河南郡,東魏、北齊、北周時屬河陰郡。顔之推夜晚從北陝縣出發,順着黄河一路向下,途經砥柱,第二天就已經抵達了河陰。
小平津:指小平津關,在今河南洛陽市孟津區的北面,距離弘農約三百里左右。漢靈帝中平元年爲抵禦黄巾軍起義,置函谷、大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都尉,是古代黄河沿岸重要渡口,顔之推乘船從北陝至小平津關,并且趁着夜色出關。
鄴城:北齊都城,亦顔之推此行的目的地。自曹魏始,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均在此建都。城分南北,北城爲曹魏時所建,在今河北臨漳縣,位於漳水之北。南城爲東魏時高歡所建,在今河南省安陽縣,在漳水之南
。故而顔之推此行目的地應在今河南省安陽縣漳水之南。
根據上述地名的梳理可知,龍門在北陝的上游,顔之推是要順流而下前往北齊的,故而顔之推不可能經過龍門,其賦中所云“乘龍門之一曲”一是爲寫黄河蜿蜒險峻,二是爲了與下文“歷砥柱之雙岑”形成對仗,并不是説顔之推從龍門出發。顔之推應該是趁着夜色從弘農郡北陝縣出發,經歷砥柱,遇到河水暴漲,九死一生,可知時人稱之爲勇决并非誇張。直到第二天早上,顔之推一行才抵達河陰。之後,從河陰順黄河而下,到小平津渡口,并且在當天晚上又出了小平津,有詩“夜出小平津”爲證,而後又順流而下。顔之推從弘農到小平津這一段的路綫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從小平津以後至鄴城這一段路程,史料中并無多少記載,吴光興先生對此有過一些推理,筆者亦根據史料,增補一二。
顔之推前往鄴城,走水路依舊是最快也是最方便的路綫,出小平津之後,沿着黄河一直順流而下,至石濟津。吴光興先生認爲,顔之推“最可能走的是衛州的石濟津(棘津)”
。筆者略有異議,因爲石濟津在北齊天保初已被河水冲斷,《北齊書·陽斐傳》:“石濟河溢,橋壞,斐修治之。又移津於白馬,中河起石潬,兩岸造關城,累年乃就。”
石濟津被冲斷後,陽斐將渡口改到白馬城,是爲白馬津。所以,顔之推奔北齊之時,渡口已經從石濟津改到下游的白馬津,故顔之推應該是從白馬津渡過黄河的。
顔之推從白馬津渡過黄河之後,再進入白溝。白溝是三國時曹操所開挖的人工運河。建安九年(204),曹操在浚縣淇門開鑿運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運”
,之後,曹操又開通了利漕渠,就此將白溝與漳水連通。此後,各地的貨物通過黄河能直抵鄴城。北齊高歡統治時期,爲興建鄴城,將洛陽拆下的木材石料,通過白溝,水運至鄴城,《北史·張燿傳》:“天平初,遷鄴草創,右僕射高隆之、吏部尚書元世儁奏曰:‘南京宫殿毁撤送都,連筏竟河,首尾大至,自非賢明一人,專委受納,則恐材木耗損,有闕經構。’”
可見,北齊時,從洛陽經黄河再轉白溝、利漕渠至漳水到鄴城的水路十分暢通。故而顔之推出小平津之後,應該順流向東,從白馬津渡過黄河後轉白溝再至利漕渠,然後入漳水,順着漳水而上,直抵鄴城。從弘農至鄴城,水路共七百里。
顔之推抵達鄴城之後,恰逢陳霸先代梁建陳,梁朝滅亡。顔之推没能再回到南方,一方面是因爲北齊與剛剛建立的陳朝關係并不好,《陳書》卷二《高祖本紀下》:“(永定二年)二月壬申,南豫州刺史沈泰奔於齊。辛卯,詔車騎將軍、司空侯瑱總督水步衆軍以遏齊寇。”
北齊和陳朝之間時而有戰事發生
,顔之推抵達北齊之後,北齊已經不太可能遣梁人返陳了。另一方面,顔之推自幼在蕭繹西府長大,顔協、顔之儀、顔之推父子兩代都受到湘東王蕭繹的提携,他本人深受梁朝文化的教育和熏染,梁朝的滅亡使得顔之推失去了返梁的可能,况且北齊文宣帝也很賞識顔之推,最終顔之推留在了北齊。
西魏恭帝二年(555)初,顔之推被俘入關。在關中,他一直都思念故國。同年六月,北齊文宣帝下令遣梁人返國,顔之推有了借北齊之道返梁的想法,但關山難越,没能動身前往。九月,陳霸先殺死王僧辯,北齊與梁朝關係破裂,顔之推奔北齊不太可能。丙子歲(556)首,顔之推占卜,欲奔鄴,但北齊與梁朝依舊處於戰争狀態,未能前往北齊。直到丙子歲(566)末,顔之推被推薦爲李遠書翰,隨李遠前往弘農,弘農靠近黄河,與北齊交界,從此處奔北齊,是絶佳的機會。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十月,平遠公李遠因其子李植參與謀廢宇文護而受到牽連,被逼自殺,曾經賞識顔之推的李穆也受到牽連被削爲民,顔之推在關中没有了政治靠山。李遠的死加速了顔之推奔北齊的步伐,故其趁着夜色,帶着妻子,從弘農順着黄河一路而下,半夜途經砥柱,九死一生,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抵達河陰,之後又從河陰順流而下,到晚上抵達小平津,又趁夜色通過小平津,順着黄河走水路,一路而下,從白馬津渡過黄河,北上穿過白溝,順白溝進入漳水,從漳水逆流而上,抵達鄴城,至鄴後恰逢梁朝滅亡,遂留在北齊。
(清)汪灝撰,邱瑰華整理,李霜琴編輯,黄山書社2024年5月版。
《知本堂讀杜詩》24卷,清汪灝撰。汪灝,字紫滄,安徽休寧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奉命入南書房供奉,次年欽賜進士,入翰林院授侍讀學士,一生著述頗豐。《知本堂讀杜詩》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著成,同年刊印。“知本堂”爲康熙皇帝御書所賜。汪灝此書對杜甫全部詩作按照編年悉加注解,先列年代、杜甫年庚行止,然後列出詩目。卷一至卷二十三爲正集,凡一千四百零七首;卷二十四爲附録,録别本增入或他集互見者凡四十八首。
本書主要特點有:一、體例獨特。其注釋體例頗有發明,讀法與舊解全不相襲者曰“另眼”,全詩中偶有數語别解者曰“參榷”,逐字體會虚神者曰“着意”。二、重視解題。汪灝在杜甫原詩題下,多標示“暗題”二字,用來提示作詩之趣旨,是他個人讀詩之心得,類似於今天的所謂“解題”。三、評語簡明。汪灝在詩句中的夾注、評點,詩末之概括、論析,皆寥寥數語,不繁徵博取。本次整理以康熙刻本爲底本,參校以《樹人堂讀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