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章有异,杨伯峻《译注》参考何晏《集解》及朱熹《集注》之说,分为二十八章(《集解》把第十章“子曰:吾始于人也”以下又分为一章,凡二十九章。《集注》不从,又把第一、第二章并为一章,凡二十七章),今从之。本篇内容评论人物较多,其中以孔子门人为主,亦涉及其他人。论及修养、处世、政事等问题。
5.1 子谓公冶长 1 :“可妻也 2 。虽在缧绁之中 3 ,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4 。
【注释】
1公冶长:孔子的学生,一说齐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说鲁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集解》引孔安国注)。皇侃《义疏》引范宁云:“公冶长名芝,字子长。”2妻(qì):嫁与作妻。3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4子:古时儿女皆称子,这里指女儿。
【翻译】
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嫁给他作妻子。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5.2 子谓南容 1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2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孔子的学生,名适(括),字子容,鲁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谓名縚(韬),当是别名。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鲁南宫括,字子容。一名韬。括者,包容之称也。韬亦容受之称。……是容之为字,名括、名韬皆相应,其为一人无疑矣。”南容又称南宫适,见14.5。2免于刑戮:虽刚正不阿,而又善于巧处乱世,故可免于刑戮,与公冶长比,略胜一筹。 本章通过对南容的评论表现了孔子的处世态度,参见5.21,14.1,14.3,15.7。
【翻译】
孔子谈论南容,说:“国家政道清明,任官不废;国家政道昏乱,又能免遭刑罚。”于是把其兄的女儿嫁给他。
5.3 子谓子贱 1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1子贱:孔子的学生,姓宓,名不齐,字子贱。相传曾做单父邑宰,有善政,被后世奉为地方官的楷模。《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说苑》中的《杂事》、《政理》两篇也有宓子贱治单父的一些记载。 本章是说宓子贱是受了周围君子的熏陶而成为君子的,参见4.1,4.25,15.10。
【翻译】
孔子谈论宓子贱,说:“此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一类的人,他从哪里学取这样的好品德呢?”
5.4 子贡问
:“赐也何如?”子
:“女,器也。”
:“何器也?”
:“瑚琏也
1
。”
【注释】
1瑚琏(húliǎn):古代祭祀时用来盛黍稷的器物,在宗庙祭器中算是贵重的。 本章是说子贡虽非全才,但也是可重用的专才。
【翻译】
子贡问道:“赐怎么样?”孔子说:“你是有用之器。”子贡说:“什么器物?”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5.5 或
:“雍也仁而不佞
1
。”子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
2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3
,焉用佞?”
【注释】
1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在“四科十哲”中属“德行”科。佞(nìng):巧嘴利舌,口才好。仁而不佞:参见12.3,13.27。2口给:应对敏捷,言词博辩。给:完足。3不知其仁:佯称不知,实际讳称其未达到仁。孔子一贯反对佞,参见11.23“是故恶夫佞者”,17.18“恶利口之复邦家者”。
【翻译】
有人说:“冉雍嘛,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为什么要有口才呢?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被人家厌恶。不晓得他是否称得上仁,但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
5.6 子使漆雕开仕
1
。对
:“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
1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韩非子·显学》把儒分为八派,漆雕氏居其一。 本章是说孔子为漆雕开的谦虚谨慎而高兴。
【翻译】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此事还未能树立起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5.7 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
:“由也好勇过
2
,我无所取材
3
。”
【注释】
1桴(fú):用竹或木编成的当船用的小簰(排)。大簰叫筏。2好勇过:《经典释文》据郑玄说,连下“我”字断句,作“好勇过我”,后人多从之。《经典释文》注另说曰:“一读‘过’字绝句。”此说可从。好勇过,即好勇过头,不以礼为节制之意。孔子一贯反对“勇而无礼”或“勇而不仁”、“勇而无义”,如8.2“勇而无礼则乱”,14.4“勇者不必有仁”,17.2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4“恶勇而无礼者”。3材:用。孔子认为子路有勇可恃,故加以赞扬。当见其沾沾自喜,好胜心切,故又加以抑止。由此既可见孔子对待“勇”的中庸之道,又可见孔子善于对学生因材、因时施教。
【翻译】
孔子说:“理想的治道不能实现,我将乘一小筏漂流海外,跟从我的人,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到后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过头,对他我无所取用。”
5.8 孟武伯问
1
:“子路仁乎?”子
:“不知也。”又问。子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2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
:“求也,千室之邑
3
,百乘之家
4
,可使为之宰也
5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6
?”子
:“赤也,束带立于朝
7
,可使与宾客言也
8
,不知其仁也。”
【注释】
1孟武伯:见2.6。2赋:兵赋,包括兵员及武备,泛指军政。3邑:古代居民聚落的通称,小者只有十家,大者可有上万家。这里千家之邑,亦属大邑,与都城相当,《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又这里千室之邑与百乘之家对举,邑当为公邑,与大夫之私邑相对,为国君所直辖。《公羊传·昭公五年》:“不以私邑累公邑。”4家:大夫的封地采邑,即私邑。百乘为其拥有的兵车数,与诸侯国之千乘相差一级。5宰:长吏皆可称宰,这里指邑长、家臣。6赤: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7束带:整束衣带。古人平时缓带,低在腰部。在郑重的场合则束带,高在胸部。8宾客:国君上卿之类的大客叫宾,国君上卿以下的小客叫客,散文(单举)则通,对文(对举)则异。这里为泛指。 本章说明孔子不轻以仁许人,可见仁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
【翻译】
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嘛,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让子路掌管它的军事,不晓得他是否达到了仁。”
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千户居民的大邑,拥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可让他做邑长,不晓得他是否达到了仁。”
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穿着整齐的礼服在朝廷之上,可让他用外交辞令接待宾客,不晓得他是否达到了仁。”
5.9 子谓子贡
:“女与回也孰愈
1
?”对
:“赐也何敢望回
2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
:“弗如也,吾与女
3
,弗如也。”
【注释】
1愈:较好,胜过。2望:比。3与:赞同。一说“与”为连词,此处不断,是说我和你都不如他。 本章说明孔子评价人的聪明,把能否举一反三、引申发挥作为重要标准。参见2.9,7.8。
【翻译】
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两个人,谁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嘛,怎敢跟颜回比?颜回,听到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不如他啊!”
5.10 宰予昼寝。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
,于予与何诛
2
?”子
3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圬(wū):建筑所用抹墙的工具叫圬,这里作动词用,指抹平、修饰。2诛:责。3子曰:此下孔子的话亦针对宰予昼寝而发,然与上文非连贯所言,故又标“子曰”。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有“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条,归纳了这种修辞特点,可参看。
【翻译】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打的墙不堪修饰,对于宰予,有什么可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人,听到他的话却要观察他的行动。由于宰予,我改变了态度。”
5.11 子
:“吾未见刚者。”或对
:“申枨
1
。”子
:“枨也欲
2
,焉得刚?”
【注释】
1申枨(chéng):孔子的学生,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申党,“枨”“党”古音相近。2欲:贪欲,见《说文解字》。孔子主张“欲而不贪”(20.2),申枨之欲恰属贪欲。
【翻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嘛。”孔子说:“申枨贪心,怎么能刚毅不屈?”
5.12 子贡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1
。”子
:“赐也,非尔所及也
2
。”
【注释】
1“我不”二句:即12.2及15.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2“非尔”句:在12.2中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作“仁”的内容,在15.24中又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作“终身行之”的“恕”道,而孔子不轻以仁许人,故这里说子贡尚未做到这一点。此处“非尔所及”是“非尔所已及”的意思,不是“非尔所能及”的意思,否则就与15.24中对子贡说的话相矛盾,在那里正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子贡终身努力的方向提出来的。
【翻译】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愿不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已经做到的。”
5.13 子贡
:“夫子之文章
1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2
,不可得而闻也
3
。”
【注释】
1文章:指文献典籍。皇侃《义疏》引太史叔明云:“文章者,六籍是也。”2性:性命,即命运。《史记·孔子世家》引述此句作“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而闻也已”。又《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道:当时多用来指决定人间吉凶祸福的天意,如《左传·昭公十八年》载有子产的话:“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昭公二十六年载有晏婴的话:“天道不谄。”《易传》中言天道者尤多。3“不可”句:是说孔子很少跟学生谈论命运与天道,故子贡“不可得而闻”。孔子很少谈论性命与天道,并不是说他不信天命,他实际是一个宿命论者,参见3.13,14.36,16.8,20.3等章。他很少谈论性命与天道,只是因为这个问题神秘莫测,不便言说罢了,例如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五十而知天命”(2.4),而且知天命又与学占卜用的《易》有关:“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
【翻译】
子贡说:“先生关于文献典籍的学问,可以听得到;先生关于命运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注释】
本章反映了子路重于实践和急于实践的学习态度。在践言上也是如此,参见12.12。
【翻译】
子路有所闻,还未能付诸实践,唯恐另有所闻。
5.15 子贡问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
?”子
:“敏而好学
2
,不耻下问
3
,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文”是他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说:“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可能因为取“文”为谥者歧义很多,故子贡有疑,而问孔子。旧说孔文子有秽行,故子贡有疑而问,孔子不没其善,作了下文的回答,详见朱熹《论语集注》引苏氏曰(苏辙《论语拾遗》),宦懋庸《论语稽》等,亦可参。2敏:勤勉。3下问:俞樾《群经平议·论语平议》云:“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
【翻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给他取谥曰‘文’呢?”孔子说:“勤勉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曰‘文’。”
5.16 子谓子产 1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2 ,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3 ,其使民也义 4 。”
【注释】
1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二十二年,重大措施有三:一是整顿等级制与井田制,《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五家为伍)。”二是恢复井田按丘出军赋的旧法,《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由)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三是在鼎上铸刑书,叔向标榜礼治加以反对,子产回答以“吾以救世也”,详见《左传·昭公六年》。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只涉及重礼治还是重法治的问题,并不足以说明刑书有破坏旧制的内容,与孔子抨击晋赵鞅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破坏了唐叔所受法度(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根本不同。由以上三事,可见子产并不是一个革新的政治家。《论语》中孔子评及子产有三处,除此之外,另见14.8,14.9,皆为褒扬之词。2行己:自我修养。“其行”句即15.5“恭己”之意。3“其养”句:参见20.2“君子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又14.9称子产为“惠人”。4“其使”句:参见20.2“(君子)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又1.5“使民以时”,也是“使民也义”的内容。
【翻译】
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点:他自我修养严肃认真,他服事君上恭敬谨慎,他抚养人民多用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义。”
5.17 子
:“晏平仲善与人交
1
,久而敬之
2
。”
【注释】
1晏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名婴。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执政。事迹见《晏子春秋》、《史记·管晏列传》。2之:旧说或指所敬之人,或指晏婴自己。以第二说为是,皇侃《义疏》本此句作“久而人敬之”,文字未必是原貌,“人”字或后人妄加,但其理解是对的。这里用久而受人尊敬的效果说明晏婴之善交。4.26“(事)朋友数,斯疏矣”,其意恰与此相反。又可参见12.23。
【翻译】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跟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5.18 子
:“臧文仲居蔡
1
,山节藻
2
。何如其知也
3
?”
【注释】
1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辰,“文”是谥号。历仕庄、闵、僖、文四朝。居:此处是使动用法,使……居住。蔡:大龟。古时占卜用龟,养于龟室。《周礼·春官·龟人》:“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2山:雕刻为山。节:柱上斗拱。藻:画藻为饰。棁(zhuō):梁上短柱。《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天子之庙饰也。”3“何如”句:用疑问语气否定其知。《左传·文公二年》:“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不用柳下惠,见15.14),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杜预注:“谓居蔡山节藻棁。有其器而无其位,故曰虚。”),纵逆祀(听夏父跻僖公),祀爰居(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外,文仲以为神,命国人祀之),三不知也。’”
【翻译】
孔子说:“臧文仲造了一间房子给大龟居住,柱上斗拱雕成山形,梁上短柱画着藻文。他的聪明怎么样呢?”
5.19 子张问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1
,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
:“忠矣。”
:“仁矣乎?”
:“未知
2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3
,陈文子有马十乘
4
,弃而违之
5
。至于他邦,则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
:“清矣。”
:“仁矣乎?”
:“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楚官名,上卿执政者,相当于其他诸国的相。《尚书·益稷》伪孔传引薛瓒曰:“诸侯之卿,惟楚称令尹,余国称相。”文子:姓斗,名穀於菟,其身世见《左传·宣公四年》。2知:有二解:第一,知晓,《集解》引孔安国说及朱熹《论语集注》皆如此。第二,同“智”,郑玄主此说,见《经典释文》。作知晓解有文例可证,杨伯峻《译注》注此“未知”说:“和上文第五章‘不知其仁’,第八章‘不知也’的‘不知’相同,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因此下文接着又说‘焉得仁’。”3崔子:崔杼,齐国大夫。齐君:指齐庄公,名光。弑:居下位的人杀居上位的人叫做弑。“崔子弑齐君”一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4陈文子:名须无,齐国大夫。有马十乘:有马四十匹。四马驾一车,故四马称一乘。十乘:代表其财富,《礼记·曲礼下》:“问大夫之富,数马以对。”5违:离开。之:指代齐国。 本章同样说明孔子能恰当地评价别人的长处,但决不轻以仁许人。
【翻译】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就任令尹,脸色不显得高兴;三次罢免令尹,脸色不显得怨怒,一定把旧时自己任令尹的施政之道无保留地告诉新到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忠诚无私了。”子张说:“达到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犯上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毅然舍弃而离开齐国。到了别的国家,一看便说:‘执政者跟我国的大夫崔子一路货色!’于是离开所到之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一看便又说:‘执政者跟我国的大夫崔子一路货色!’于是又离开所到之国。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说是清白无瑕了。”子张说:“达到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1
。子闻之,
:“再
2
,斯可矣。”
【注释】
1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文”是谥号。季文子历仕鲁国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死于襄公五年。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与季文子不并世。三思:有二解,一指思考三次,一指思考多次,均可通。季文子素以谨慎多虑著称,《左传·文公六年》记有这样一件事:“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遇)丧之礼以行。其人(指随从)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由此可见其有备无患的思想。2再:两次。按孔子并不反对多思,但惟恐因多虑而在行动上产生迟疑,故对时人有此告诫。这里在思与行的关系上反映了孔子“过犹不及”(11.16)的思想。
【翻译】
季文子遇事多番思考然后行动。孔子听到,说:“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
5.21 子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1
,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1宁武子:卫国大夫宁愈,“武”是谥号。仕于卫成公。知:同智。 本章通过对宁武子的评论反映了孔子的处世态度,参见5.2。
【翻译】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道清明的时候,便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国家政道昏乱的时候,便装着愚蠢傻笨。他那种聪明的情况,人们是能够赶得上的,他那种装傻的情况,人们是赶不上的。”
5.22 子在陈
1
,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
2
,斐然成章
3
,不知所以裁之
4
。”
【注释】
1陈:国名,妫姓,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始封之君为胡公,名满,相传是舜的后代。建都宛丘(今河南睢县),拥有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一带地方,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孔子周游列国,曾困于陈、蔡之间。2狂:狂放。13.21“狂者进取”。简:大,指志大。3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花纹。4“不知”句:有两种解释,一种以孔子为主语,如《史记·孔子世家》直作“吾不知所以裁之”。另一种以弟子为主语,如《集解》引孔安国曰:“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故曰:‘吾党之小子狂简者,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以后一种说法为是,孔子对弟子并非“不知所以裁之”,他总是用礼来约束、修饬弟子的。如9.11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6.27孔子自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里“斐然成章”,是说已达到“博学于文”。“不知所以裁之”,是说弟子尚不知“约之以礼”。
【翻译】
孔子在陈国,说:“归去吧!归去吧!我这一伙学生,狂放不羁,志向高远,文采已斐然成章,可是还不晓得如何约束自身。”
5.23 子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1
,怨是用希
2
。”
【注释】
1伯夷、叔齐: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名元(或作允),谥夷。其父将死,遗命立其弟叔齐。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出走。叔齐也不肯立而出走。二人皆归西伯昌(周文王)。武王伐纣,他们反对“以暴易暴”,曾拦车谏阻。周朝灭殷,统一天下,二人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详见《史记·伯夷列传》。孔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见7.15)。旧恶:宿怨旧恨。2怨:指自己的怨恨。7.15孔子谓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是用:是以,因此。希:少。
【翻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恨,怨恨因此很少。”
5.24 子
:“孰谓微生高直
1
?或乞醯焉
2
,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1微生高:《集解》引孔安国曰:“微生姓,名高,鲁人也。”一说即尾生高,“微”、“尾”古音相近可通,如《尚书·尧典》“鸟兽孳尾”,《史记·五帝本纪》采引此语,“尾”作“微”。尾生高相传是一个守信的人物,据说他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来,他一直等候,以至水涨后被淹死。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等。2或:有人。醯(xī):醋。
【翻译】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率?有人向他要些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向他的邻居要来交给讨醋的人。”
5.25 子
:“巧言,令色,足恭
1
,左丘明耻之
2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3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十足的恭敬。凡事十足而不加以节制,就难免过分而无当,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反对过分恭敬,奴颜卑膝,主张用礼加以节制,他曾说“恭而无礼则劳”(8.2)。有子也曾说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1.13)2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可疑。3匿怨而友其人:《集解》引孔安国曰:“心内相怨,而外诈亲。”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态度伪善,奴颜卑膝,左丘明以此为耻辱,我也以此为耻辱。心底藏着怨恨,表面却与人友好,左丘明以此为耻辱,我也以此为耻辱。”
5.26 颜渊、季路侍
1
。子
:“盍各言尔志
2
?”
子路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
。”
颜渊
:“愿无伐善
4
,无施劳
5
。”
子路
:“愿闻子之志。”
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6
。”
【注释】
1侍:指立侍。若坐侍,则称侍坐。2盍:何不。3此句“衣”后原有一“轻”字,实为衍文,唐以前的本子均无“轻”字。或后人据6.4“乘肥马,衣轻裘”而妄增。详考见刘宝楠《论语正义》。4伐:夸。《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杜预注:“自称其能曰伐。”贾谊《新书·道术》:“功遂自却谓之退,反退为伐。”5施劳:有二解,一说把劳苦之事施加于人,《集解》引孔安国曰:“不以劳事置施于人。”一说自夸其功劳,朱熹《集注》:“施亦张大之意。劳为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杨伯峻《论语译注》:“《淮南子·诠言训》:‘功盖天下,不施其美。’这两个‘施’字意义相同,《礼记·祭统注》云:‘施犹著也。’即表白的意思。”两说均可通,译文据第二说。6“老者”三句:有二解,一为“老者”、“朋友”、“少者”对己而言,一为己对三者而言。以第二说为长。
【翻译】
颜渊、季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愿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也不悔恨。”
颜渊说:“愿不自夸好处,也不自夸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一听先生的志向。”
孔子说:“对老者加以安抚,对朋友加以信任,对少者加以爱护。”
5.27 子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
。”
【注释】
1讼(sòng):责。参见15.1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5.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9.8,19.21。
【翻译】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我批评的人。”
5.28 子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翻译】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邑,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都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