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里仁第四

本篇包括二十六章,多言道德修养,论及仁、道、孝、义、利、言、行、事君、交友等内容,尤其以论仁为主。

4.1 子 :“里仁为美 1 。择不处仁 2 ,焉得知?”

【注释】

1里:居处。这里作动词用,与下文的“处”互文见义。2择:指择居。处(chǔ):居住。孔子非常重视周围环境的影响,择居实际与交友、修身有关。参见4.25,5.3,15.10。《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矢人(造箭的人)岂不仁于函人(造铠甲的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荀子·劝学篇》:“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均受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可以互参。

【翻译】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为好。择居而不住仁德之地,怎能算是明智呢?”

4.2 子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2 ,知者利仁 3 。”

【注释】

1约:贫困。孔子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5.2),君子“贫而乐”(1.15,6.11)。2安:习,参2.10注3。《集解》引包咸曰:“唯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甚确。3利:顺从。安仁、利仁,可与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互参。水性动,动者顺势;山性静,静者安定。

【翻译】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在贫困的境遇,也不可以长久处在安乐的境遇。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顺从仁。”

4.3 子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本章说明孔子的好恶是以仁作标准的,并不是无原则的。参见13.24,15.28。

【翻译】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去厌恶人。”

4.4 子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翻译】

孔子说:“假如已立志修养仁德了,就不会再有邪恶了。”

4.5 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3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1“富与”三句:其道:据下文“去仁”“违仁”云云,此指仁义之道。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不义而得富贵不处之意。7.12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求的原则及所好的内容皆指仁义。2“不以”二句:据上下文,前一“不”字当为衍文,此二句即安贫乐道之意。译文据此。3恶(wū):何。恶乎:于何处。 本章强调君子要时刻信守仁道,不要为富贵或贫贱所转移。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话,当有本于此。

【翻译】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这是人们所渴望的,如果不按仁义之道得到了富贵,君子绝不居有。贫穷和低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行仁义之道却得到了贫贱,君子绝不逃避。君子离开仁道,还能在哪方面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短暂时刻,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道的情况,紧急之时一定执着于仁道,困顿之时一定执着于仁道。”

4.6 子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1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2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3 。盖有之矣 4 ,我未之见也。”

【注释】

1尚:同“上”,动词,高过。2矣:语气词,表示停顿,与“也”的这种用法相同。3“有能”二句:是说为仁虽难,但人人皆有能力为之,参见6.12,7.31。

【翻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好仁德的人,那是至高无上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行仁德,表现在不使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肯一旦立志致力于仁德的人吧?我没有见过这种人力量不够用的。或许有这种人吧,只不过我从来没有见到过。”

4.7 子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1 。观过,斯知仁矣 2 。”

【注释】

1党:类。2仁:《后汉书·吴祐传》引此文作“人”,于是有人认为此处“仁”同“人”,非是。《汉书·外戚传》、《南史·张裕传》引此皆作“仁”。“仁”指仁德,仁人亦难免无过,但仁人之过,无论从其过错性质来看,还是从其对待过错的态度来看,皆与不仁人之过迥别。因此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过错,亦可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仁德的根据,这里含有从反面看问题的辩证法。参见5.27,6.3,7.17,7.31,13.2,15.30,19.8,19.21。

【翻译】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类型。因此,观察人们的过错,便可知是否具有仁德了。”

4.8 子 :“朝闻道 1 ,夕死可矣。”

【注释】

1闻:知。道:孔子所说的道,或指治道,或指学说,这里指后者。参见8.1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翻译】

孔子说:“早晨悟到了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

4.9 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 。”

【注释】

1议:谋划。 本章反映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翻译】

孔子说:“士人立志追求真理,却以穿戴不好、饮食粗恶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共谋大事。”

4.10 子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1 ,义之与比 2 。”

【注释】

1“无适”二句:适:可。莫:不可。即18.8“无可无不可”之意。2比:紧靠,挨着。

【翻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盲目适从,也不盲目否定,永远以义为依据。”

4.11 子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 。”

【注释】

1本章的“君子”和“小人”,当为在位者和无位者之别。 章旨可参4.16,14.2。又《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翻译】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实惠。”

4.12 子 :“放于利而行 1 ,多怨。”

【注释】

1放(fǎng):依据。

【翻译】

孔子说:“依据实利行事,定会产生很多怨恨。”

4.13 子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1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1何有:不难之辞。说见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

【翻译】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治国啊!这有什么难处呢?不能用礼让治国,又怎样对待礼仪呢?”

4.14 子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1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 。”

【注释】

1所以立:用来立身的凭借。指礼,参见2.4注2。2为可知:让别人可以了解自己的依据。指学识、本领,参见14.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5“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并不主张默默无闻,但又不追求炫耀自己,因此说“古之学者为己(为充实自己),今之学者为人(为显示于人)”(14.24),并且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1.1)。 本章说明孔子主张把名位看得很淡,重在追求实际的修养和学识。

【翻译】

孔子说:“不忧虑没有官位,忧虑借以立身的礼仪修养有差失。不忧虑没有人了解自己,只追求可被别人了解的真才实学。”

4.15 子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 :“唯。”子出,门人问 :“何谓也?”曾子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 。”

【注释】

1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积极方面而言,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恕就有所不为方面而言,即15.24所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4.16 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 。”

【注释】

1利:孔子并非概不言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参见14.12,16.10,19.1。

【翻译】

孔子说:“君子晓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4.17 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4.18 子 :“事父母几谏 1 ,见志不从 2 ,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 。”

【注释】

1几(jī):微。2志:指父母之志。3劳:忧。

【翻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稍加规劝。见其意向不听从规劝,又要恭敬如旧,不加违抗,只是担忧,却不怨恨。”

4.19 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 。”

【注释】

1方:方向,去处。《礼记·玉藻》:“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

【翻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离家远行,出行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4.20 子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本章文字重出,已见1.11。

4.21 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挂记在心。一方面因其年高而高兴,一方面又因其年高而忧惧。”

4.22 子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 。”

【注释】

1躬:自身。这里指自身实践。逮:及。 本章可与1.14,4.24,12.3,14.20,14.27诸章互参,都是强调不轻易说话,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又《礼记·杂记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缁衣》:“子曰:‘……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亦可与此互参。

【翻译】

孔子说:“古时人话语不轻易出口,惟恐身体力行跟不上而感到羞耻。”

4.23 子 :“以约失之者鲜矣 1 。”

【注释】

1约:约束。指严于修身。参见6.27“约之以礼”,9.11“约我以礼”。《集解》引孔安国说,以约为俭约,非是。孔子认为,如不注重修养,俭约亦难免有失,如4.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翻译】

孔子说:“由于严于律己而发生过失的,是很少有的。”

4.24 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 。”

【注释】

1讷(nè):言语迟钝。 本章思想与4.22同,可参见。

【翻译】

孔子说:“君子想要在说话上谨慎迟钝,在行动上勤快敏捷。”

4.25 子 :“德不孤,必有邻。”

【注释】

旧说解此章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德者不孤立,必有同志为邻,如《集解》说:“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朱熹《论语集注》亦主此说。另一种认为成德不孤,必有善邻影响,如皇侃《论语义疏》说:“言人有德者,此人非孤,然而必有善邻里故也。鲁无君子者,子贱斯焉取斯乎?”以第二种意见为长,参见4.1,5.3。

【翻译】

孔子说:“有德者不孤立存在,必有善邻玉成其美。”

4.26 子游 :“事君数 1 ,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 。”

【注释】

1数(shuò):频繁。斯:则。“事君”二句:参见11.22“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2“朋友”二句:参见5.17,12.23。

【翻译】

子游说:“服事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UuagjhJsAm4dPR/vQD8bnTQYzOKFThAvmuvdNTqe7zRLuYKSlgXgFnfEnvXWEh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