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包括二十六章,内容皆与礼、乐有关,有的反对僭礼,有的论礼的实质,有的论礼与政的关系,有的谈祭礼,有的谈射礼,有的谈乐,实为《论语》中的礼乐专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礼乐思想。
3.1 孔子谓季氏 1 :“八佾舞于庭 2 ,是可忍也 3 ,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具体所指,前人说法不一。杨伯峻《论语译注》有辨,说:“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2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为大夫,应用四佾,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礼的僭越,故受到孔子的反对。庭:堂阶之前,门屏内之地。3忍:容忍。
【翻译】
孔子论到季氏,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舞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可容忍的呢?”
3.2 三家者以《雍》彻
1
。子
:“‘相维辟公
2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同出鲁桓公,又称三桓。雍:或作“
”,《诗经·周颂》的一篇。《毛诗序》:“《
》,禘太祖也。”郑玄注:“太祖谓文王。此成王祭文王彻馔时所歌诗。”《周礼·乐师》:“及彻,率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彻者歌《雍》,是天子祭宗庙,歌之以彻祭也。”2相(xiàng):助祭者。辟公:诸侯。
【翻译】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云‘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在主祭’,这歌辞有哪一点内容适用于三家祭祖的厅堂呢?”
3.3 子
:“人而不仁
1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1而:若。此句与2.22“人而无信”句型相同。 本章讲仁和礼乐的关系。《集解》引包咸注:“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其说是。
【翻译】
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3.4 林放问礼之本
1
。子
:“大哉问
2
!礼,与其奢也,宁俭
3
;丧,与其易也
4
,宁戚
5
。”
【注释】
1林放:鲁人。2大哉问:与12.21“善哉问”句型相同,“大”修饰“问”,是说能从大处提问。3参见7.36。4易:弛,铺张。《尔雅·释诂》:“弛,易也。”郭璞注:“相延易。”可知“易”“弛”可互训。5戚:哀伤。孔子主张任何感情都不可过分,过分了就会违礼,哀也是如此,应“哀而不伤”(3.20),故深得孔子之传的子游也说“丧致乎哀而止”(19.14)。 《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可与此章互参。 此章说明孔子为救当时礼仪徒具形式之偏,甚至不惜在实际内容上矫枉过正。
【翻译】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问得高啊!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俭省;就丧礼而言,与其大讲排场,宁可悲哀过度。”
3.5 子
:“夷狄之有君
1
,不如诸夏之亡也
2
。”
【注释】
1夷狄:概指中原四周的少数部族。他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为中原人所轻视。2诸夏:中原夏族(华族)各国。亡:同“无”。 此章孔子慨叹中原各国多有僭越,致使君主地位动摇。
【翻译】
孔子说:“连夷狄也皆有君主,不像华夏的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
3.6 季氏旅于泰山
1
。子谓冉有
2
:“女弗能救与
3
?”对
:“不能。”子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
?”
【注释】
1旅:祭,一般指祭山。季氏祭泰山为僭越行为。《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户、灶、中霤、门、行),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据此,泰山应为鲁君所祭,而季氏为大夫,只应祭五祀。2冉有:孔子的学生冉求,字子有,当时仕于季氏。3救:禁止。4“曾谓”句:是说受祭的泰山比林放还懂得礼仪,是会拒绝这种非礼的祭祀的。按古人认为山川之神有灵,对于祭者、祭品是有选择的,参见6.6。林放是鲁国懂得礼仪之人,已见3.4。
【翻译】
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以为泰山就那么容易上当,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3.7 子
:“君子无所争
1
,必也射乎
2
!揖让而升下,而饮
3
,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君子”句:参见15.22“君子矜而不争”。2射:射箭,古代的一种礼仪。3“揖让”句:此句断句有歧异:一种即本书所采之说,出自王肃,《集解》引王肃曰:“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皇侃《论语义疏》及《经典释文》从之。另一种为其他人之说,断作“揖让而升,下而饮”。王说为是。这里的“升”“下”,指升降堂阶,据《仪礼·乡射礼》,在堂上举行射礼时,升降堂阶前皆揖让,升降堂阶后皆饮酒。
【翻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举行射礼比赛射箭的时候吧!那时节,作揖辞让后才上下堂阶,上下堂阶后又共相饮酒,那种相争啊,不失为君子。”
3.8 子夏问
:“‘巧笑倩兮
1
,美目盼兮
2
,素以为绚兮
3
。’何谓也?”子
:“绘事后素
4
。”
:“礼后乎
5
?”子
:“起予者商也
6
!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倩(qiàn):面颊美好。2盼:黑白分明。3绚:文采。以上三句诗,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当是佚句。4后素:前人有两种解释,第一说为“后于素”之意,素指素地,与《礼记·礼器》所云“白受采”同。第二说为“以素为后”,即后以白色勾勒。《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言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其根据有《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以第一说为长,全祖望《经史问答》说:“盖《论语》之素乃素地,非素功也。谓有其质而后可文也。何以知之?即孔子借以解《诗》而知之。夫巧笑、美目是素地也;有此而后可加粉黛簪珥衣裳之饰,是犹之绘事也,所谓绚也。故曰绘事后于素也。而因之以悟礼,则忠信其素地也,节文度数之饰是犹之绘事也,所谓绚也。”5礼后:礼居美质之后。参见3.3,17.11,14.12“文之以礼乐”。6起:启发。 此章说明孔子既强调礼的本质,又重视礼的形式。这一章也是孔门借题发挥,为我所用,附会解《诗》的典型例子。
【翻译】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颊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采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采绘后于白底子。”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居于美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3.9 子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1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2
。文献不足故也
3
,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1杞(qǐ):国名,为夏禹后代所建,故城在今河南杞县。2宋:国名,为商汤后代所建,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3文献:文指典籍。献指贤才,即通晓历史掌故之人。
【翻译】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籍和贤才都不够用的缘故,如果够用,那么我就能借以证明了。”
3.10 子
:“
自既灌而往者
1
,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1禘(dì):祭名,这里指大禘,即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礼记·礼运》:“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正是因为鲁君多僭用禘礼,故孔子不忍卒观。灌:本作“祼”,灌祭。古代祭祀,用活人(一般为幼小男女)代受祭者,这样的人叫尸。禘祭共向尸献酒九次,第一次献酒叫祼。
【翻译】
孔子说:“禘祭中从第一次献酒以后的仪式,我不想再看了。”
3.11 或问
之说
1
。子
:“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注释】
1说:说法,理论。 本章孔子对禘祭的理论装着不知而又强调了解它的重要,这是对鲁君僭用禘礼的讳言和不满。
【翻译】
有人问关于禘祭的说法。孔子说:“不晓得。晓得禘祭原委的人,对于了解天下事来说,或许能像把它们展现在这里一样清楚吧?”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3.12 祭如在
1
,祭神如神在。子
:“吾不与祭,如不祭
2
。”
【注释】
1祭:指祭鬼(祖先),故与下句祭神对举。此句及下句,要求如见鬼神,是强调态度虔诚。可参考《礼记·玉藻》:“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礼记·祭义》:“致齐(斋)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
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2“吾不”二句:是说只有孔子自己对祭祀能竭诚为之,而时人往往玩忽此事,虽然祭祀了,如同没有祭祀一样。《礼记·祭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可使人也。”当时使人摄祭的情况一定比较普遍,故孔子有此感慨。
【翻译】
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3.13 王孙贾问
1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2
’,何谓也?”子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
。”
【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郑玄注说:“王孙贾自周出仕于卫。”本书14.19说:“王孙贾治军旅。”2“与其”二句:奥:屋内西南角叫奥,为室内最尊贵的处所。古人认为其处有神,地位比较尊贵。灶:指灶神,为五祀之一,见3.6注1。灶神的地位比奥神低。3“获罪”二句:孔子认为天居众神之上,为最高主宰,故这样说。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
【翻译】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一室之主的奥神,宁可献媚于比他低下的灶君’,这话说得如何?”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老天爷,那就没有什么神可以祈祷的了。”
3.14 子
:“周监于二代
1
,郁郁乎文哉
2
!吾从周。”
【注释】
1监:同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2文:完美。《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孔子认为周礼借鉴于夏商二代,是最完美的,参见2.23。
【翻译】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丰富啊完美之至!我赞同周代的。”
3.15 子入太庙
1
,每事问。或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2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
:“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叫太庙。周公旦为鲁国的始封之君,鲁国的太庙就是周公的庙。2鄹(zōu):又作“陬”,孔子的出生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据说故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治鄹邑,故《左传·襄公十年》称“陬人纥”,杜预注云:“纥,陬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纥也。”孔颖达疏云:“古称邑大夫,多以邑冠人。”《潜夫论·志氏姓》也说:“伯夏生叔梁纥,为鄹大夫。”孔子素以知礼闻名,故入太庙每事问引起人们的怀疑,其实这是对周公庙祭礼敬重的表现。《集解》引孔安国曰:“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鲁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故夫子每事问之,以示审慎。”虽已及其意,但尚未说透。孔子之所以对周公庙的祭礼敬重之至,是因为这里的礼最为纯正,而鲁国的群公庙则多僭礼,不足为法,参见3.10,3.11。
【翻译】
孔子进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是礼节啊。”
3.16 子
:“射不主皮
1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
1皮:指箭靶子。箭靶子叫侯,有用皮做的,有用布做的。侯的中心即射的目标叫正鹄。射不主皮:《集解》引马融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的);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郑玄注云:“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合)于礼,其节比于乐,不待中为隽也。”可见不主皮就是不以能否射中靶子为主。凌廷堪《周官乡射五物考》谓盖至春秋之末,射但主中,礼容乐节不复措意,故孔子叹之,强调古之不主皮之射。此说可参。 本章在射的问题上表现出孔子尚德不尚力的思想,参见14.5,14.33。
【翻译】
孔子说:“射礼的比箭不以能否射中靶子为主,因为各人的力气不相同,这是古老的规则。”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1
。子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这里指诸侯告朔之礼。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下一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规定了有无闰月及每月初一的日子,这叫做“颁告朔”,或只称“告朔”。诸侯把得到的历书藏于祖庙,每逢月初一,杀一只活羊祭于祖庙,叫做“告朔”或“告月”。祭祖庙之后,回朝听政,叫做“视朔”或“听朔”。在礼崩乐坏的情势下,鲁国告朔之礼渐废,鲁君往往不亲临。到此时,子贡甚至想把告朔用的祭羊也免去,更反映了此礼坏废的严重。饩(xì)羊:活羊。牲生叫做饩。
【翻译】
子贡想免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一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吝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
3.18 子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
!”
【注释】
1《集解》引孔安国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按,当时礼坏,多有简省,故时人把“事君尽礼”与“事君数”(4.26)误混,而加以否定。
【翻译】
孔子说:“服事君主尽到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呢!”
3.19 定公问
1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即位,在位十五年。“定”是谥号。
【翻译】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主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来服事君主。”
3.20 子
:“《关雎》
1
,乐而不淫
2
,哀而不伤。”
【注释】
1《关雎》:《诗》的第一篇,这里指乐章而言。刘台拱《论语骈枝》:“《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特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仪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而孔子但曰‘《关雎》之乱’(见8.15),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乐亡而诗存,说者遂徒执《关雎》一诗以求之,岂可通哉?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关雎》,乐妃匹也;《葛覃》,乐得妇职也;《卷耳》,哀远人也。”2淫:过分。 本章反映了孔子在控制情感方面的中庸思想。
【翻译】
孔子说:“《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1
。宰我对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使民战栗。”子闻之,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1社:土神,这里指社主,即土神的牌位。据皇侃《论语义疏》及《经典释文》,郑玄本据《鲁论语》“社”字作“主”。社是国家的象征,社主是土神的凭依,对外作战载木主而行,这木主就是社主。说见俞正燮《癸巳类稿》。社主与社树(土神神坛所栽的标志树)有别,后人往往混而为一,辨见刘宝楠《论语正义》。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在“四科十哲”中属“言语”科。孔子对宰我的答复的不满,主要有两点:第一,言之无据,不符事实;第二,“使民战栗”的说法,违背了德政、爱民的思想。
【翻译】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社主的事。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做。殷代用柏木做。周代用栗木做,意思是使人民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既成的事情不再劝说了,终了的事情不再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怪罪了。”
3.22 子
:“管仲之器小哉
1
!”
或
:“管仲俭乎?”
:“管子有三归
2
,官事不摄
3
,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邦君树塞门
4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5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
6
,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曾做齐桓公的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事迹详《史记·管晏列传》。《论语》中数次提到他,孔子对他既有肯定,又有否定。2三归:前人众说纷纭,清人郭嵩焘释为市租,较妥。其《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地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明显。《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世儒者犹能明之,此又一证也。”3摄:兼。4树:屏,立在门前或门内用来遮蔽内外的短墙,犹如后世的照壁(或称影壁)。《尔雅·释宫》:“屏谓之树。”又:“犍为舍人曰:‘以垣当门蔽为树。’”(《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引)这里用作动词,即树屏之义。塞:遮蔽。5反坫(diàn):献酬饮毕,回放酒爵之坫,在两楹之间。坫为用土堆成的放置器物的台子。6而:如。
【翻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
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权收取市租,官员从不兼职,怎么算得上节俭呢?”
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当门立照壁,管仲也当门立照壁。国君为进行两国君主间的友好交往,堂上设有用于献酬后回放酒杯的台子,管仲也有这种台子。管仲如果算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3.23 子语鲁大师乐
1
,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2
;从之
3
,纯如也
4
,
如也
5
,绎如也
6
,以成。”
【注释】
1语(yù):告诉。大(tài)师:乐官之长。2翕(xī):盛。8.15“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如:形容词语尾,如同“然”。3从(zòng):同“纵”。4纯:和谐。5皦(jiǎo):明晰。6绎:延续。
【翻译】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音乐的奥妙,说道:“音乐本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繁盛强烈;放开以后,纯一和谐,皦皦清晰,绎绎不绝,从而完成。”
3.24 仪封人请见
1
,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2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
。”
【注释】
1仪:地名。《集解》引郑玄曰:“仪盖卫邑。”封人:边界守官。见:谒。2丧(sàng):失掉官位。3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时施政时摇木铎。
【翻译】
仪地的边界守官请求谒见孔子,说道:“凡是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谒见的。”孔子的随从弟子让他谒见了孔子。他见后出来说:“诸位先生为什么要为失掉官位而忧虑呢?天下无道的情况已经持续得很久了,上天将要起用孔子,借他来澄清政治,号令百姓。”
3.25 子谓《韶》 1 :“尽美矣,又尽善也 2 。”谓《武》 3 :“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韶:舜时的乐曲名。2美:好。指艺术形式而言。善:指思想内容而言。3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孔子一贯推崇《韶》乐,见7.14,15.11。他认为舜“以圣德受禅”(《集解》引孔安国语),故其乐不仅形式美,内容也好。而周武王以武力征伐灭商,违反了“尚德不尚力”(14.5,14.33,17.23)、“胜残去杀”(13.11)的原则,故其乐形式“尽美”,内容却“未尽善”。孔子对《韶》乐、《武》乐的评价与吴公子季札的观点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的正统思想,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周乐。
【翻译】
孔子论到《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论到《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未好到无以复加。”
3.26 子
:“居上不宽
1
,为礼不敬
2
,临丧不哀
3
,吾何以观之哉
4
?”
【注释】
1宽:宽厚,指行德政。17.6孔子答子张问仁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宽则得众”。20.1也有“宽则得众”的话。孔子认为行德政,人民就会“有耻且格”(2.3),“格”就是统治者得众的表现。宽与猛相对,《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孔子主张为政要宽猛相济。2《左传·僖公十一年》载史过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又成公十三年载孟献子说:“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3临丧:哭丧,吊丧。4何以:用什么。观之:指观察人。孔子主张观人“观其行”(1.11,5.10),上述三点皆属行为。全句意谓有上述表现的人不足观。
【翻译】
孔子说:“居上位而不宽厚,行礼时而不敬慎,吊丧时而不悲哀,我还凭什么来观察这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