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理论传入中国已经四十余年,学者们充分接受、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创造了丰富的成果。伴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叙事学已经走上了中国化之路。然而,这条路可谓道阻且长,“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仍然处于“现在进行时”。叙事学作为“萌生”并“成长”于西方文化环境中的理论体系,与中国文学创作实际存在一定隔膜,消除其“水土不服”,成为学者们始终要去思考、探索的时代课题。我想,突破中西文化差异,探索人类叙事行为的共性规律,并追溯中国文学叙事的发展源流,明确中国叙事文学的个性特征,建构广泛适用于全人类文化,且能突出中国经验的叙事学理论,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相关工作正待深入开展。从这个角度看,牛晓岑博士的新著《“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着眼于中国古代中长篇通俗小说文体的生成问题,系统运用全新的、中国化的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早期通俗讲史小说的经典作品——“全相平话五种”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剖析,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叙事学“水土不服”的问题,对通俗小说叙事形成了追本溯源的研究,填补了若干学术空白。
该书系统运用“意象叙事”分析法研究中国早期通俗讲史小说的经典作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创新。按照作者的理论,“人的内在主观心理活动投射于外在事物形象上,形成的有丰富含义的新形象即是‘意象’”;在叙事作品中,“意象”成为寄寓叙事主体行为意图的载体,因而影响主体的行为,从而参与叙事;而意图代表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规定着叙事的内容。以“意象”为着眼点,作者得以充分探究文本中叙事主体的行为意图,明确叙事作品的深层内涵,由表及里地揭示叙事的实质,实现了西方叙事学分析法与中国叙事文学作品的有效结合。
牛晓岑博士全面运用的“意象叙事”分析法,实为多位学者多年探索的产物。多年前,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即推进相关课题之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明清小说意图叙事与意味形式研究(08BZW043)”。2014年,许教授出版专著《意图叙事论——以明清小说为分析中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标志着“意图叙事”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以人的行为意图为着眼点,全面分析叙事文学的规律,具有适应全人类文化的方法论价值,更与中国人的整体性、体验性、意象性思维相契合。从人的心理需求入手,把握叙述行为中一切主体(包括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一切行为之产生根源,从而观照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这样的方法对于研究中国文学作品颇具实践价值,相关探索一时间成果频出,总结出了许多明清小说叙事规律。众多学者的广泛实践,反过来促成了该理论的进一步优化创新。如果以“意象”为主要着眼点,优化“意图叙事”研究,“意象叙事”分析法便随即生成。作为许教授的高足,牛晓岑博士即能充分接受并较早地实践“意象叙事”研究,他的这部新著也可谓“意象叙事”理论创新实践的一大新成果。
该书理论视野广阔,吸收了多种流派的叙事学理论,并将文学研究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叙事意象分析方法。作者以经典叙事学的分析法为基础,以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为补充,将叙事主体纳入了研究视野,形成了兼顾叙事“语法”中的“动词”与“名词”的新分析法;同时又以叔本华等人的意志论哲学为理论指导,进一步优化叙事学理论,形成了全新的“意象叙事”研究模式;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小说的叙事体系、结构形成了新的认识,在本书第二章提出了新的叙事分析思路。作者认为物意象主要发挥表意功能,事意象主要发挥叙事功能,事意象组合成组群,以事意象组群进一步结构文本叙事,这即是小说的意象叙事体系;以物意象激发或提示人物意图,启动事意象建构,以人物为枢纽,意图为线索,组合事意象,关联意象叙事序列,可进一步形成小说叙事结构。用这一系列思路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叙事,其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
该书还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通过广泛的史料搜集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作者明确了小说叙事意象的建构模式。据我所知,牛晓岑博士曾深度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12&ZD159)”的科研工作,独自承担了《剑侠传》《世说新语补》等古籍的点校工作,也负责了《弇州山人四部稿》《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皇明名臣琬琰录》等古籍的整理和审校工作。其中《弇州山人四部稿》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些足以彰显他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在本书第一章,他凭借充分的文献考据,探索了平话借助各类史料建构讲史叙事意象的方法和策略。在以理论探索见长的本书中,这一章的内容可算得上是别具亮点了。如今的文学研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重方法、轻文本的问题,如何兼顾理论方法的创新和文献实证的考辨,应是当今学者需认真思索的问题。作者确能如其在绪论中所言,做到立足文本细读,从文献出发,用实证说话,以叙事学分析法为主要方法,这种意识本身即是难能可贵的。
该书不仅有方法创新意识,也具备充分的问题意识。该书创新叙事学方法,其目标就是为了服务于中国小说研究,作者借助全新的意象叙事理论,探讨了中国中长篇通俗小说叙事模式的生成问题。元平话是明清小说文体发展之一大前源,“全相平话五种”则为元平话中的代表作品,作者以之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叙事结构、表意模式、思想范型和意味风格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作者首次提出中国通俗小说具有“讲史意象叙事”传统,明确了元明清时期中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模式源流,明确了其“寓教于乐”的基本手段。同时也对许多具体问题,如平话的文体性质等,形成了观照。作者的这些探索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元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均有一定助益。
整体看来,以叙事学作为方法论探索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生成、发展和流变是大有可为的。中国古代众多形态的通俗小说文本性质究竟为何?这些小说类型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明代长篇通俗小说的源流如何,其兴起、兴盛的真实过程为何?对于以上种种问题的探索仍在继续,相关研究还有充分的空间。
叙事学研究深入叙事文本本体,尤其适用于小说文体形态、性质的研究。而“中国叙事学”理论尚在探索之中,还远未达到完善状态。可以说,无论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还是中国叙事学的理论建构,均任重而道远。我期待牛晓岑博士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继续推进相关研究,贡献更多优秀成果。我相信,他是不会辜负这一期望的。
胡 颖
2024年秋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