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收到这个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读史阅世的零思碎想。在我的记忆里,读史纯为娱己者毕竟是少数,我读史读出的更多是伤心郁闷的往事。哪怕史书中满纸记下的是天下大治、盛世妖娆,我也极易读出苦涩、嗜血和谋杀。类似的,这本小书大体讲的都是一些“反常识的历史观”。也许大家会问,所谓“常识”是支撑我们日常言行的一些知识与行为准则,好好守护它们尚且来不及,为什么还要反对呢?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常识之中。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怀疑的,却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比如,我们总是习惯“进化论”的无处不在,认为历史永远是像直线一样向未来延伸,没有人会想要停下来看一看。“历史”成为一个强调时间流程的概念,而历史的丰富性很可能便在“时间的历史”压抑之下消失了。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可能?我们以前的历史观就不是“进化论”式的,与现代历史叙事模式大相径庭。中国古代经典中常常出现“文”和“质”这对概念,“文”与“质”的互动是中国古代历史观的精髓。《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朴实无华的内在本质,“文”是赏心悦目的外在修饰;“野”是粗陋鄙俗,“史”是精巧文雅。文、质应视需而用,文太多、质太多都不适宜,最好把两者结合起来。历史也是在文、质相互消长的过程中才能渐趋完善。大家千万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这既不是进化论,也不是循环论,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理论。

又如,我们看历史总是习惯把很多现象极端化,给它们戴上从西方裁缝店里借来的帽子,把过往的历史武断地描述成封建的、专制的、保守的。且不说“封建”一词在没有被准确定义的情况下被毫无节制地滥用了,对历史保有一种更为持平的态度和判断向来便不受青睐。一个表现就是我们习惯生活在启蒙的阴影里。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对宗族、家庭的描述有一个从温暖到黑暗的变化,“宗族”在“五四”的叙述里变为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家》《雷雨》等文学作品中都含有大量对宗族迫害的隐喻描写。但这些叙述就是真实的历史或历史的全部吗?同样,科举制度也显得百弊丛生,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然而科举把人逼疯,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人为创造的历史想象。“五四”时期诞生了集体主义激进青年和自由主义文艺青年两种不同的角色,最后文艺青年被打败了,我们从此很难从一种个人视角去观察历史,而往往会戴上集体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有色眼镜。

再如,我们总是习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观察近代中国的变化,“城市—乡村”即其中一例。最初,乡村在文人眼里是美好的,是隐居的休憩地;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镇”很有文化特色。之后乡村逐渐衰败,成为城市的对立面,宜居的镇也逐渐消失,城市变成逐梦之地,而农民的形象则日益趋于负面。不久,这个二元对立的观念又被另一股潮流替代。因为乡村为共产主义革命提供了人员和动力,“五四”以来对乡村的负面评价又一次遭到彻底逆转。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萧军在延安的境遇。上海这些大城市来的文人本是农民的启蒙者,却反过来成为工农阶级改造的对象。萧军追求的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一种个体自由游走状态,他拒绝接受改造,最后成为一个近乎右派的角色,彻底在历史舞台上消失。我们的历史观总是把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然后在这两极之间不断摇摆,殊不知两者界线的模糊恰恰是近代欧洲革命的出发点和结果。

上面所举的是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而它们恰恰是值得怀疑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建立“反常识”的历史观?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表面看上去反常识的观点也可能不自觉地掉入常识的陷阱。比如美国的中国研究学界流行的一个观点“早期近代论”,大意是说:你们不是说古代中国封闭落后、完全没有近代因素吗?我还真不信这个邪,我偏要找出一些疑似的证据给你看。不能否认,他们都是一些好心的学者,拼命较着一股劲,想证明中国不比西方差。但好心也可能办坏事,我总是怀疑,在中国的历史中寻找类似西方近代化的因子,这真的是一种有效的反常识方法吗?也许效果刚好相反,这类研究恰恰容易重新把我们引入西方中心论的圈套,甚至让人不知不觉成为它的合伙人。

我的看法是,谈“反常识”,不是说要事事都拧着干,非要彻底把一切“常识”都打趴下不可——事实上也做不到。我们只是想在各类“常识”的巨无霸叙事之笼罩下,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更为合理的历史观作为补充。也就是说,对已构成我们生活常识的那部分历史观提出商榷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事实上,“反常识”的历史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变成一种僵化的“常识”,受到批判和摒弃,这正是我所期许的。历史学之所以丰富和有趣,正在于它可以在相互替代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人文科学领域里,任何有益的观点都应该并行不悖,不存在最终的权威。

我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杜尚专展里曾经读到一句话,这句话对我启发非常大。杜尚说:“‘品味’无所谓好与坏,因为对一些人是‘好’的,对另外一些人却是‘坏’的,最关键的本质是,它总是一种‘品味’。”我以此勉励自己,也希望大家有勇气去探索被认为不合理、不合主流的异端观点,因为它总是一种品味。这是现代艺术探索的真谛,也不妨移为历史研究的镜鉴。 FNdk2GSgDKkeFriNc3S5a/vGJ8oFreDEqbfbKayaC4W4XMvxTJ0muiO0X2Roy6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