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史来看,卞家在二十四史中有传的不止一家两家,但最辉煌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东晋,一个是清朝末年。东晋怎么回事呢,中国原来的士族都是北方的,卞家本来是山东济阴人,济阴就是今天山东菏泽一带。卞氏当时出名的人叫卞粹,字玄仁,卞粹弟兄六人,号称“卞氏六龙”,正史上说“同登宰府”,“宰府”不一定是做到宰相了,但等于今天都在国务院里做官,所以很有名。卞粹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卞氏六龙,玄仁无双”,这还是西晋时候的事。后来“五胡乱华”,晋室东渡,卞粹的儿子叫卞壸,卞粹做到西晋的中书令,卞壸在东晋做到尚书令。当时盛行清谈,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说东晋不清谈而做实事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陶侃,陶渊明的祖上;一个就是卞壸。卞壸后来死于内乱——苏峻之乱,当时他是带病出战,结果战死。陈寅恪说得好,科举制之前的人都是文武不分、能文能武的,比如王羲之的官是将军。后来到唐朝兴进士科,所以就分化了。陈寅恪看问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具体到每一个人情况会有不同。到清朝,文人连骑马都不会了,唐朝的文人甚至皇帝都会骑马的,后来比如说清朝的同治、光绪帝,不要说骑马了,连路都难走了。
卞壸墓碑
卞壸为平内乱而死,所以谥号为“忠贞”。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战死,夫人、女儿也自尽,就剩下两个小孙子,由他家族抚养,这才传下来。卞壸的墓在南京朝天宫,今天还剩了个墓碑。
今天所有姓卞的,不管哪一支,都奉卞壸为始祖。后来天津卞氏与扬州卞氏合谱,就请卢弼作序,为什么请卢慎之作序呢,因为天津卞家和扬州卞家都有一个代表,天津卞家的代表与卢慎之的侄子都是严修的女婿。严修是清末的学部侍郎,南开大学创办人。卢慎之的序自认聪明,批评姓卞的,说你们为什么不拿卞粹作始祖,而要以卞壸为始祖呢?卞粹是“卞氏六龙,玄仁无双”啊?!意思是他要和卞家后人商榷,为什么不以一世无双的卞粹为始祖,好像是我们没有学问,数典忘祖了。实际上他这是故作聪明了,卞家是有个前提的,卞壸在我们是“南迁始祖”,因为北方比如山东菏泽等地都还有姓卞的,如果奉卞粹作始祖,那还有更高的始祖呢!难道我们会连卞壸的父亲卞粹都不知道吗?!所以他这话是不对的,我是要驳他的。
王伊同的《五朝门第》也谈到卞壸,卞氏当时是士族,但我要说的是卞氏并不是一等士族,而是二等士族,一等士族是王、谢。卞壸的特点是做实事,不尚清谈,所以后来平乱就靠陶侃和卞壸两个人。卞壸死后,陶侃从江西带兵来,平定了内乱。卞壸是个牺牲者,陶侃则是个成功者。所以说,柳诒徵是很有眼光的。
卞家的本支就在南京。所以你看,别的大学很少有姓卞的,而我们南京大学几乎每年都会有姓卞的学生,就是因为姓卞的大宗在南京。后来逐步又分,南京这支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扬州,一支在常州。扬州这一支又逐步朝北方推,徐州也有,连云港也有;常州这一支呢,则推至江阴等地,一直到浙江、台湾。所以最后形成三支:南京、扬州、常州。江阴这支本来不出名,现在因为出了很多人,修了一部很好的家谱。常州一支本来也不出名,后来清朝时常州卞家有个人在天津做了一名武官,因此在天津落户,所以天津卞氏是由常州迁去的。落户以后,其后人在天津经商,成为天津八大家也就是八个大商号之一,慢慢就出名了,严修的女婿卞肇新就是其一,他是出国留过学的。过去地主有钱,就使儿子赴科举,后来资本家有钱,则送子女留洋。严修以兴学出名,做到学部侍郎,后来不做官了,就在天津办教育。卞肇新做了严修的女婿,身份就高了,商人必须和做官的结合,才能进一步抬高身份,后来做到天津中央银行行长,他是民国时期“常州—天津”一支最出色的代表人物。扬州一支在民国期间最出色的代表,就是“两世开府”的后人——卞寿孙,字白眉,做到天津中国银行经理和天津银行工会的会长。他是到美国留学的,后来成为李鸿章的侄孙女婿,先是在大孚银行,后来到中国银行。这两家后来就搞合谱,合谱就是两支一同往上推,推到共同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