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三

宋 李攸 撰

詔書

太宗 嘗爲手詔戒 陳王元僖 等,案:詔稱即位十三年,是爲 端拱 元年。考 元僖 以是年三月進封 許王 ,此詔尚稱 陳王 ,則當在是年二月以前也。曰:‘朕 周顯德 中,年十六,時 江淮 未賓,從 昭武皇帝 南征戰,軍屯 等州,數與交戰。朕雖年少,擐甲胄,習弓馬,屢與賊軍交鋒。應弦而踣者甚衆,行伍皆見。 太祖 駐兵 六合 ,得知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 〔一〕 ,從 周世宗 太祖 ,下 瓦橋關 等州,亦在行陣。洎 太祖 即位,親討 李筠 李重進 ,朕留守帝京,鎮撫都城,上下如一。其年蒙委兵權,歲餘,授 開封 尹,歷十六七年,民間稼穡、君子小人真僞,無不更諳。即位以來,十三年矣。朕持儉素,外絶游田之樂,内鄙聲色之娱。真實之言,固無虚飾。汝等生于富貴,長自深宫,民庶艱難,人之善惡,必是未曉 〔二〕 ,略説其本,豈盡予懷?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勵精,聽卑納誨 〔三〕 。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于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于焦勞?禮接群臣,無非求于啓沃。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守富貴,以保終吉。先賢有言曰:“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真宗 初爲 開封 尹,既入對,上諭以理民之道,曰:‘夫政教之設,在乎得人心而不擾。欲得人心,莫若示之以誠信;欲不擾,莫若鎮之以清净。先聖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無越于此。苟撫養得宜,雖虎狼亦當馴擾 〔四〕 ,况于民乎! 文王 語太子 曰:“吾所以得民心者,蓋童羊不殺,童牛不使。”以是仁愛,四海歸心,祚延八百。’他日,復對宰相語其事。 吕蒙正 曰:‘ 之世,君臣疑間,封疆狹隘,民苦殘暴, 史弘肇 輩非理殺戮,都市之内,横尸流血。當時議者曰:“如是爲國,其能久乎?”果運祚短促,奸臣窺伺。清净爲理,誠如聖旨。’

仁宗景祐 元年四月 〔五〕 ,案: 宋史仁宗本紀 作‘五月丁卯’。此作‘四月’,與史互異。詔曰:‘織文之奢,不鬻于國市;纂組之作,實害于女工。朕稽若令猷,務先儉化。深維抑末,緬冀還淳。然猶杼軸之家,相矜于靡麗;衣服之制,弗戒于紛華。浮費居多,逾侈斯甚。宜懲俗尚,用謹邦彝。内自掖庭,外及宗戚,當奉循于明令,無因習于偷風。其錦背、綉背及遍地密花透背、段子,并宜禁斷。 西川 歲織上供者,亦罷之。’

景祐 三年二月】上嘗謂近臣曰:‘聖人治世,有一物不得其所,若己推而置諸死地。羽蟲不傷,則鳳凰來;毛獸不傷,則麒麟出。比聞臣僚士庶人家,多以鹿胎製造冠子,及有命婦,亦戴鹿胎冠子入内者。以致諸處采捕,殺害生牲。宜嚴行禁絶。’乃下詔曰:‘冠冕有制,蓋戒于侈心;麛卵無傷,用蕃于庶類。惟兹麀鹿,伏在中林,宜安濯濯之游,勿失呦呦之樂。而習俗所貴,獵捕居多,既澆民風,且暴天物。特申明詔,仍立嚴科,絶其尚異之求,一此好生之德。宜令刑部,遍牒施行。應臣僚士庶之家,不得戴鹿胎冠子。今後諸色人,不得采殺鹿胎,并製鹿胎冠子。如有違犯,許人陳告,犯人嚴行斷遣。告事人如告獲捕鹿胎人,賞錢二十貫。告戴鹿胎冠子并製造人,賞錢五十貫。以犯人家財充。’自是鹿胎無用,而采捕者亦絶。

政和 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奉御筆:‘禮以辨上下、定民志。自 以來,禮壞不制,富人墻壁被文綉,倡優僭后飾。當時士之賢者,至于太息,時君世主,亦莫能興。卑得以逾尊,賤得以凌貴,欲安上治民,難矣!比裒集 三代 鼎彝、簠簋、盤匜、爵豆之類,凡五百餘,載之于圖,考其製作,而所尚之象,與今薦天地、饗宗廟之器,無一有合。去古既遠,禮失其傳。夫祭以類而求之,其失若此,則豈能有格乎?已詔有司,悉從改造,若宫室、車服、冠冕之度,昏冠、喪葬之節,多寡之數,等殺之别,雖嘗考定,未能如古。 之弊未革也。夫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耻且格。今無禮以齊之,而刑施焉,朕甚憫之。可于編類御筆所置禮制局,討論古今沿革,具畫來上。朕將親覽,參酌其宜。蔽自朕志,期在必行。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庶幾先王垂法後世。’

宣和 二年六月十七日,奉御筆手詔:‘國家承祖宗積累之休,民物阜安之久,禮樂明備,法具令完。是宜嘉與四海之人,同臻逸樂。而邇歲僥倖、浮僞者衆,爵禄冗濫,政令猥并,竭天下賦入之常,殆不能給。當寧慨念,宵旰不忘,屬考先王立政立事之經,紹 元豐 詒謀之重。至于逾其名分、冒濫過甚者,稍加裁定。所以抑僥倖,澄浮僞,垂裕無窮,蓋非 五季 鎸削之計。而懷奸之士,尚敢造言惑衆,唱爲裁損之説,規欲動摇。夫以三省、樞密院之近,綱紀所自出,而額外吏職,逾先帝官制者,幾四百員;冒帶階官,自朝奉大夫至中奉大夫者五十人,保引入省院者,至千有餘員。神霄一司無所責任,而置吏逾四百五十人,國用之匱,顧有自矣。雖欲不汰,可乎?咨爾臣子,其體兹意。自今有敢妄議朝政,鼓惑衆聽,意在朋比爲奸,及奉承詔令,觀望稽滯違戾者,有官職人并以編置,餘杖脊流配。仰御史臺彈奏, 開封府 察治,仍出榜朝堂。故兹親加詔諭,師聽無渝。’

詔三省依 元豐 成憲。 宣和 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御筆手詔:‘ 神考 若稽古制,正名百官,以貽休于萬世。眷言三省,稽决政事,維持紀綱之地。凡命令之出,所以審議行者,必由此焉。是以有詔曰:“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有不當者,自可論奏。”事無巨細,遍經三省,無出一己,使擅其權。屬 政和 而初建 〔六〕 ,議者遂以尚書令僕之名易之公相,凡三省之務,悉總治之。後復以公相廳爲都廳,而領三省,則初未之革。使 神考 垂裕不刊之典 〔七〕 ,奪于權臣,自營之私,良用憮然。朕嗣守丕業,率循舊章,夙夜于兹。大懼弗克祗紹,常謂坐而論道于燕閑者,三公之事;作而相與推行者,宰輔丞弼之職。今居三公論道之位,而總理三省衆務,使宰輔丞弼殆成備員,殊失所以紹述憲章之意。可于尚書省復置尚書令,虚而不除。三公止係階官,更不總領三省。若曰佐王論道,經緯國事,則三公其任焉。三省并依 元豐 成憲,毋復侵紊。敢輒議者,以大不恭論。若昔大猷,是正邦典,朕庶幾無愧于前人。播告中外,咸知朕意。’

聖學

太宗 篤好儒學,嘗覽前代 修文殿御覽 藝文類聚 ,門目繁雜,失其倫次。乃詔翰林學士 李昉 扈蒙 ,知制誥 李穆 ,右拾遺 宋白 等,參詳類次,分定門目,編爲 太平總類 一千卷。俄改爲 太平御覽録 。案: 宋史 及各家書目,皆作 太平御覽 ,此多一‘録’字,與各書異。又謂稗官之説,或有可采,令取野史傳記、故事小説,編爲五百卷,賜名 太平廣記

太宗 嘗謂侍臣曰:‘朕萬幾之暇,不廢觀書。見前代帝王行事多矣,苟自不能有所剸裁,全倚于人,則未知措身之所。’因言 宋文帝 恭儉,而元凶悖逆,及 隋楊素 邪佞, 唐許敬宗 諂諛之事。侍臣聳聽。 蘇易簡 曰:‘披覽舊史,安危治亂,盡在聖懷,社稷無窮之福也。’

上覽兵法 陰符經 ,嘆曰:‘此詭詐奇巧,不足以訓,蓋奸雄之志也 〔八〕 。’至論 道德經 ,則曰:‘朕每讀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嘗不三復以爲規戒。王者雖以武功克定 〔九〕 ,終須以文德致治。朕每日退朝,不廢觀書,意欲酌先王成敗而行之,以盡損益也。’

上讀 老子 ,語侍臣曰:‘ 伯陽 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之道 〔一〇〕 ,并在其内。至云“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一一〕 ”,此言善惡無不包容,治身治國者,其術如是。若每事不能容納,則何以治天下哉?’

太平興國 八年,上顧 宋琪 李昉 等曰:‘朕因思閭里間,每日焚香,祝天子萬歲,次大臣眉壽。朕與卿等,焉得不日思善事,以副億兆人之禱?’ 宋琪 曰:‘臣等蒙陛下不次擢用,又承戒諭,豈敢爲不善之事,以負宸恩?惟思公勤,庶補萬一。’咸再拜謝。

【新輯】上嘗語謂宰相曰:‘朕於黎民,孜孜訪問,務欲令其得所,感悦人情,亦不難致。且虎狼之性,最是難禦,然而能畜虎者,以時飼之,使知養育之意,伏牙藏爪,而况於人乎?因思君臣之間,要在上下情通,即事無凝滯,若稍間隔,豈能盡致理之道?古人有言:“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此言甚有理致。」 宋琪 曰:‘ 卦:乾在上,坤在下,謂之否,此天氣不下降,地氣不上騰之謂也。坤在上,乾在下,謂之泰,此天地交泰之象也。則知君臣之道,必在情通,乃能成天下之務。’上悦。 事實 〔一二〕

太平興國 九年, 太宗 謂宰相曰:‘朕每日所爲,自有常節,晨間視事既罷 〔一三〕 ,便即觀書,深夜就寢,五鼓而起。盛暑盡日 〔一四〕 ,亦未嘗寢。乃至飲食,亦不過度。行之已久,甚覺得力。凡人食飽,無不昏濁,儻四肢無所運用,便就枕,血脉凝滯,諸病自生。欲求清爽,其可得乎? 老子 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全繫人之調適。卿等亦當留意,無自輕于攝養也。’

真宗 即位,每旦,御前殿,中書、樞密院、三司、 開封府 、審刑院及請對官以次奏事。辰後入宫尚食。少時,出坐後殿,閲武事,至日中罷。夜則傳侍讀、侍講學士,詢問政事,或至夜分還宫。其後率以爲常 〔一五〕

龍圖閣 直學士 陳彭年 ,因次輪對儒術污隆、君臣難易之要。上曰:‘朕每念 太祖 太宗 丕變衰俗,崇尚斯文,垂世教人,實有深意。朕謹遵聖訓,紹繼前烈,庶警學者。人君之所難,由乎聽受;人臣之所不易,在于忠直。其或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君臣之心,皆歸于正,上下之際,靡失厥中。直道而行,至公相遇 〔一六〕 ,此天下之達理。先王之治,猶指諸掌,孰曰難哉!’因作二論示之。

上謂近臣曰:‘朕聽政之外,未嘗虚度時日,探測簡編 〔一七〕 ,素所耽玩。古聖賢奥旨,有未曉處,不免廢忘 〔一八〕 。昨置侍讀、侍講學士,自今令秘閣官,每夕具名聞奏。朕欲召見,得以訪問。’其後每當直,或召對,多至二三鼓方退。

上嘗謂 王旦 等曰:‘經史之文,有國家之龜鑑,保邦治民之要,盡在是矣。然 三代 之後,典章文物、制度聲名,參古今而適時用,莫若 。學者不可不盡心焉。’ 曰:‘ 孔子 衰,歷聘諸國。退而删 詩書 ,定 禮樂 ,以五常之道,垂萬世法。後之王者,雖上聖,必師範之。古人云:“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蓋以此也。如云“志在 春秋 ”者,誠欲以褒貶筆削 〔一九〕 ,爲終古誅賞之法,使亂臣賊子,觀而知懼,兹立教之深旨,爲國家之大要。自 司馬遷 爲一家之書,蓋知 春秋 凡例不可繼,故曰紀、曰書、曰世家、曰列傳,懲勸之微旨在焉。 班固 而下,不出其意 〔二〇〕 ,但增詞采而已 〔二一〕 。’上曰:‘夫子之道,不可斯須而捨,迂儒或言 堯舜 之時,無夫子亦治,此淺識之甚。殊不知夫子之道, 堯舜 之道也。故曰:“祖述 堯舜 ,憲章 文武 。”又曰:“惟天爲大,惟 則之。”其惟尊 而宗 ,所謂夫子之道,與 堯舜 無異也。’

上嘗謂近臣曰:‘古人多言禱神可以延福,未必如此。能行好事,神必福之。如 禮記世子篇 注云:“ 文王 以憂勤損壽, 武王 以快樂延年。”其聖經之旨,必不如此,蓋注皆不思之甚也。 文王 焦思勞神,以憂天下,豈得减壽? 夏禹 焦勞,有錫圭之瑞,而享國永年。大約帝王能憂人之憂,不自暇逸,豈無感應? 鄭康成 注此,頗不近理,安足爲之鑒戒?朕嘗與 邢昺 論之, 不能對 〔二二〕 。’

右正言、知制誥 朱巽 專對,言:‘朝廷命令,不可屢有更改。自今應陳述利害 〔二三〕 ,改張法制者,望先委有司詳議,其經久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止之。庶幾張綱紀以絶分争。’上顧宰臣曰:‘此甚識體。且事之可否,執政之地 〔二四〕 ,所宜盡言無隱。惟顧君臣道合。若上下同心,何憂不治?今四方無虞,賴卿等慎守經制。若一事遽行,則攀援重臣,詞説競起,處置頗難。是知今所施行 〔二五〕 ,不可不慎。至若言事利病,輕爲釐革,初則皆以爲當,後則翻成有害。及復正其事,乃是朝令夕改。此事允當執守。 云:“慎乃出令,令出惟行。”此之謂也。’上又曰:‘莅官之人,不可太寬,致成弛慢。亦不可過求人之罪,務于煩擾。’ 王旦 曰:‘古人有言:“法出而弊作,令下而奸生。寬則民慢,陷法者多,亟則民無所措手足。”正謂此焉 〔二六〕 。’上深然之。

治平 元年, 祖無擇 知制誥,獻 皇極箴 。詔奬之。

治平 三年四月辛丑 〔二七〕 ,命 龍圖閣 直學士兼侍講 司馬光 ,編集 歷代君臣事迹 。于是, 奏曰:‘臣自少來,略涉群史,竊見紀傳之體,文字煩多,雖以衡門專學之士,往往讀之不能周浹。况于帝王,日有萬幾,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誠爲未易 〔二八〕 。竊不自揆,常欲上自 戰國 ,下訖 五代 ,正史之外,旁采他書,凡關國家之興衰,繫生民之休戚,善可爲法,惡可爲戒,帝王者所宜知 〔二九〕 ,略依 左氏春秋傳 體,爲編年一書,名曰 通志 。其餘浮冗之文,悉删去不載。庶幾聽覽不勞,而聞見甚博。私家區區,力不能辦,徒有其志,久而無成。曏曾以 戰國 時八卷上進,幸蒙賜覽。今所奉詔旨,未審令臣續成此書,或别有編集?若續此書,欲乞亦以 通志 爲名 〔三〇〕 。其書上下貫穿,千有餘載,固非愚臣所能獨修。伏見 韶州翁源縣 劉恕 、案: 宋史劉恕傳 鉅鹿 主簿、 和川 令, 薦修 通鑑 ,召爲局僚,不言爲 翁源 令也。此與 宋史 互異。將作監主簿 趙君錫 ,案: 宋史司馬光 趙君錫傳 ,均不載薦修 通鑑 事,本傳亦不載其爲將作監主簿,亦可補 宋史 之闕。皆有史學,爲衆所推。欲望差此二人,與臣同修,庶早成書。’詔從之。而令接所進書八卷編集,俟書成,取旨賜名。其後 君錫 父喪,不赴,命太常博士、國子監直講 劉攽 代之。

元豐 七年十二月戊辰, 端明殿 學士 司馬光 資治通鑑五代紀 三十卷,自 治平 三年置局,案: 宋史 英宗治平 三年置局,在秘閣。每修一代史畢,上之。至是書成,總二百九十四卷, 目録 考異 各三十卷。上諭輔臣曰:‘前代未嘗有此書,過 荀悦漢紀 遠矣。’輔臣請觀之,遂命付三省,仍令速進入。以 資政殿 學士,降詔奬諭。

范祖禹 曰:‘ 神宗皇帝 即位之初,多與講讀之臣論政事于 邇英 ,君臣傾盡,無有所隱。而帝天資好學,自强不息,禁中觀書,或至夜分。其勵精勤政,前世帝王未有也。自 熙寧 元豐 之末,間日御經筵,風雨不易。蓋一遵祖宗成憲,以爲後世子孫法也。可不念哉!’

御製

太宗皇帝御製太師魏國公尚書令真定王神道碑案: 宋史 趙普 薨,贈尚書令,追封 真定王 太宗 撰神道碑,親御八分書以賜之。蓋即此篇。但僅見録于 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 ,而殘闕不全,僅存十之三四。此書所載,篇幅既完,且其事迹年月多與 東都事略 宋史趙普本傳 相異同 〔三一〕

唐堯 在位,聖賢謂之叶符; 虞舜 得人,天地以之開泰。八方理定,千載會昌,必旌柱石之材以觀其壯節,鹽梅之寄以濟其和平。是故應運握圖,明王聖帝,受天寶命,開國承家,無不用忠確間世之臣光輔基業 〔三二〕 ,股肱心膂之士共同甘辛。萬代通規,一時遭遇,保全令德,克荷洪勛者,其故 真定王普 之謂矣。王姓 趙氏 ,字 則平 。其先 顓頊 之裔,佐 平水土,是謂 柏翳 帝堯 賜姓曰 嬴氏 造父 其後也。有功于 周穆王 ,受封于 德下衰, 叔帶 ,六卿取 ,遂開國焉。今爲 常山 人也。案: 宋史趙普傳 ,本 幽州薊 人,父 常山 ,又徙 河南洛陽 。王藴人倫之風概,禀山嶽之儀型,晦而不彰,寬而無撓,竭其誠志,有始有終,無善不藏,非義勿取。頃自我 太祖 周世宗 南平 淮甸 ,水陸兼行,龍虎震威,號令始發,捷如影響,冥契神人。是時擒其僞將 皇甫暉 上。王時爲郡之參佐,斷事明敏,獄無冤者。 太祖 聞名,召見與語,深器之。案: 宋史 太祖 滁州 爲軍事判官, 宣祖 卧疾 滁州 朝夕奉藥餌, 宣祖 待以宗分。 太祖 與語,奇之。與 稍異。洎後 太祖 仗鉞 左馮 ,因辟爲 同州 節度推官,歷 華臺 許田 濉陽 三鎮從事 〔三三〕 。案: 宋史 太祖 移鎮 宋州 ,表爲掌書記。不載其爲 華臺 許田 濉陽 三州從事。與 稍異。其在幕府也,恭敬畏慎,盡竭赤誠,夜思晝行,勿矜勿伐。可謂龍吟虎嘯,雲起風從,如懷萬頃之陂,遭遇承平之會 〔三四〕 太祖 光宅天下,龍躍 商丘 ,知有佐時之才,早定君臣之契,擢爲諫議大夫、樞密學士 〔三五〕 ,仍頒金紫以榮之。是歲, 上黨 李筠 叛, 太祖 將議親征,委之留守,調發軍實。王以爲聖上躬擐甲胄,臣子宜效驅馳,乃陳懇上言,乞扈從鑾輅。洎中途進策,案: 宋史 西京 留守 向拱 來朝,獻策急攻。而不載 中途進策云云。據此,可與 宋史 互參。曰:‘陛下初登寶位,應天順人,將制驍雄,光耀神武。兵機貴速,不尚迂遲,若倍道兼行,掩其倉卒,所謂自天而下,不戰而成擒也 〔三六〕 。’ 太祖 深納其言,舉兵速進。未詣 長平 李筠 果擁衆出戰。于時靈旗指寇,勇士齊心,叛帥自焚,餘黨就戮。旋又 維揚 李重進 ,包藏禍心,阻抗王命。 太祖 便殿召對,問攻取之策。王籌其繕修孤壘,倚恃 長淮 ,而士卒離心,資糧乏絶,以順討逆,動必成功。 太祖 深然之,乃親御六師,長驅 淮楚 ,不逾數月,果爾蕩平。駕迴,酬其功賞,階授金紫,加太保,充樞密使,案: 宋史 建隆 元年,平 李重進 建隆 三年, 始拜樞密使、檢校太保。據此,則當在元年平 李重進 之後。與 宋史 互異,當以碑文爲據。仍賜功臣之號。爰自累代以來,朝廷多故,諸侯專制,兵甲亂常;加以僭僞未平,案: 名臣碑傳琬琰集 載此 ,自首至‘加以僭僞未平’句止,以下皆闕。 〔三七〕 師旅未備,餘風未殄,思有以革之。王以庶務草創,深惟遠圖,利害靡不言,纖微靡不達,忠盡其力,言無轉規,啓心不疑,振舉風俗。故得遐邇悦服,政令惟新,皆其功也。 乾德 中,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之大用,出于流品矣。我 太祖 觀其才智,凡事責成。既升近密之權,可觀立功之效。英聲爲之間出,文物爲之復興。勠力同心,如石投水,固已 讓德 〔三八〕 推功,魚水之歡,未足爲比。惟誠惟信,少是少非。敭歷艱難,上副弼諧之任;明哲兼濟,聿臻命世之才。忠順其言,純誠克著。恢張出之于人表,翊戴以助于康平。徇公滅私,不忘片善;用心合道,逆耳求知 〔三九〕 開寶 六年, 太祖 以王始佐創業,克志昇平,伐罪吊民,開擴疆土,下 西蜀 ,平 南越 ,擒 吴會 ,來北戎,威德綏懷,無遠不至,雲龍際會,大道合符 〔四〇〕 ,十有餘年矣,知無不爲,甚煩神用,務均勞逸,以優藎臣,尋授太傅,佩相印,持節 河陽 。洎朕嗣守丕圖,勤修庶政,腹心之寄,中外攸同,特授太嶽宫 〔四一〕 ,使相如故。乃眷 并汾 ,民墜塗炭,戎車一駕,逆壘宵降。既静妖氛,爰覃爵賞,改太子太保,增加井賦,北連朔嶠,東盡海嵎, 郊,盡爲王土。朕嘗念往年之舊德,褒賞輔弼之殊勛。帷幄之謀,明于果斷,思置之左右前後,任以耳目股肱。粤自藩垣,入居廊廟,久竭弼諧之道 〔四二〕 ,更資調燮之能,遂徵授守司徒、兼侍中、 昭文館 大學士。三階已正,百度惟貞,憂國忘家,直亮在意。常誡諸弟諸子,以爲受寵逾分,富貴逼身,一領名藩,再登上相,以身許國,私家之事 〔四三〕 ,吾弗預焉。嘗念頃自宥密,升于宰輔,出入三十餘年,未嘗爲親屬而求恩澤,爾等各宜砥礪,無尚吾過。故自始至末,親黨無居清顯者。昔 春秋 大夫 羊舌肸 ,謀而鮮過,惠訓不倦,王復有焉。八年,以 之俗,獄訟攸煩,惠彼疲民,寄之元老,下車布政,鄉閭阜安。事有未便于民者,削而去之;利于民者,舉而行之。豪猾畏威,鰥寡懷惠。暨改轅 襄漢 ,民之去思,如失父母。時也得病于 南陽 ,經年未差,就移 漢水 ,重鎮便藩。案: 宋史 太平興國 八年,出爲 武勝軍 節度。 雍熙 三年春,大軍出討 幽薊 ,久未班師, 手疏諫,引 姚元崇 十事。 雍熙 四年,始移鎮 山南東道 節度。今據 文,則移鎮在三年以前,當以 爲據。常思報主之誠,每懷憂國之忠,乃心王室,時有箴規。上表引 唐姚元崇 十事,陳古今治亂之由,極人臣獻納之意。興懷慷慨,詞甚激切,揣摩時事,居安慮危,此又其忠藎也。朕以歷代耤田,其禮久廢,勸農務本,其可忽諸?乃命有司,舉行籍典 〔四四〕 ,改元布慶,帝載惟熙,造膝沃心,惠我耆德。而王久違宸扆,思拜闕庭,既累進于直言,宜載踐于寢廟,復授太保兼侍中、 昭文館 大學士。案: 宋史 雍熙 四年,下詔親耕耤田。 表求入覲。明年, 端拱 元年正月,耤田禮畢,拜太保兼侍中。不載其兼 昭文館 大學士。此可補 宋史 之闕。居雲霄之上位 〔四五〕 ,擢列辟之崇資。燭幽明而無怠無荒,報恩榮而可大可久。刑政之務,知無不爲。功績播于謀猷,群庶謂之明哲。獻替之職,理事皆通,不憚劬勞,夙夜匪解,可以傳聞清世,書于簡編。而連歲之間,風疾頻發,願避賢者之路,乞歸閑散之官。朕以勛舊之臣,方深倚注,命駕臨問,涕泣興言:齒髮雖衰,疴瘵未退,荷天之寵,力所不任。特授太保兼中書令、 洛陽 留守。又經歲,疾勢轉深,上表堅乞退避,以禳灾眚。勉强誨諭,志不可奪,乃册拜守太師,進封 魏國公 ,就便頤養。太醫、中使不絶于路,顒望有瘳,别加殊渥。豈期美疢,王遽彌留,以 淳化 三年七月十四日,薨于 洛陽 之私第,案: 淳化 三年春,致仕。七月,薨。原本誤作‘二年’,今據 宋史 改正。享年七十有一。朕覽表驚嗟,悲慟累日,不待巫祝桃茢,親臨其喪,賻服舉哀 〔四六〕 ,輟視朝五日。遣右諫議大夫 范杲 持節,策贈尚書令,追封 真定王 ,特賜謚曰 忠獻 ,吊祭賵贈之數,并給加等,以盡君臣之禮焉。四年二月,命有司備鹵簿,葬于 洛陽北邙 之原,而合祔焉。案: 宋史 本傳:葬日,有司設鹵簿、鼓吹如式,不詳其年月。此云‘二月’,則當在四年,原本誤作‘二年’,今改正。嗚呼!梁木斯壞,哲人云萎,若濟巨川,予將安寄!王性本俊邁,幼不好學,及至晚歲,酷愛讀書,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既博達于今古,尤雅善于談諧。 馬伏波 詞辨分明, 杜征南 手不釋卷。見事而敏,抱器自然,壯志無窮,日新其德。許國常存于懷抱,令譽以至于名彰。其爲子也,孝養于親,動不違禮,友愛于昆弟,嚴慈于子孫。其仕于公也,奢儉酌中,貞忠許國 〔四七〕 ,名器能守,謙卑益光。茂德崇勛,輝映朝列,寵遇之盛,古今罕聞。自再入廟堂,時陳規諫。負荷重寄,常懷啓沃之心;竭輸忠忱 〔四八〕 ,以待公家之事。有 萬石君 之周慎, 孔光 之謹密 〔四九〕 之智略, 之經綸,舉而兼之,斯謂全德。朕于早歲,嘗與周旋,而節操有恒,始終無玷。荷台鉉之任,處輔弼之司,既集大勛,薦膺典册,紀其功烈,宜作旗常。昔 唐虞 之得 皋夔 夏商 之任 虺益 有周 閎散 佐佑, 炎漢 蕭曹 弼諧,用能寅亮帝謨,緝熙庶績。儔庸比德,今其勝哉!天不憗遺,予何自律?乃迹其景行,勒之鼎彝,昭臣範于將來,庶令名之不朽。銘曰:

應運開國,股肱任賢。委以心腹,操執彌堅。實猶令德,王猷周旋 〔五〇〕 。裨贊明聖,厥位名傳。信任得人,方言柱礎。魚水同心,君臣盛美。夜寐夙興,有終有始。進思盡忠,見義從矣。退思補過,器識安閑。攀龍附鳳,備歷艱難。縱横志大,接對温顔。官崇薦陟,善惡之間。近密公朝,與奪非類。禀性懷柔,區别利害。踐揚貴職,綽有奇才。經綸宏異,學識通該。赫赫皇猷,恭恭近侍。任以機權,寵彰名器。啓沃王命,業茂勛崇。南征北伐,平蕩奸雄。日侍冕旒,情僞明察。假仗天威 〔五一〕 ,好生惡殺。若聞喧駭,事不忸怩。堪爲國重,制斷臨時。性直如繩,酌中如砥。孝悌于家,簡編信史。惟公之德,間代英靈。非義不理,庶務乃馨。積善夤緣,敦厚必顯。文教潜敷,聲聞自遠。殊勛表信,追思念功。素推臣節,澤被無窮。奇士挺生,民安俗阜。允洽克從,禮讓規矩。悲風颯颯,夜杳冥冥。咨嗟永隔,精魄長扃。喪此貞純,曷終暮景。魂影已沈,去路斯永。廟堂師傅,丘壠幽泉。勒銘翠琰,不勝潸然。

西京崇福宫記原注: 真宗 章獻 神宗 欽慈 神御。

高之奠 洛邑 ,望之巍然,峻極于天,號稱 中嶽 之興也, 祝融 降焉。自 三代 以來,罔不祀事。深林鉅谷,陽舒陰慘,有木有草,食者不昧,變化不測。厥惟福壤,昔我 章聖 ,齊明寅畏,格于上下,文思武定,以厎丕平。 大中祥符 間,天下無事,祠祀天地山川,舉典則以治神人。顧山川之神,足以紀綱天下者,非致隆備物,以昭崇極,則不足以稱。由是册尊 嵩岳 ,曰 中天崇聖帝 旁觀曰 太一 唐高宗 所立,自 迄今,歷歲數百。 天禧 中, 章獻明肅皇后 斥奩具,葺而治之,更宫名曰 崇福 ,且置殿曰 會元 ,以嚴 后土元天大聖后 之象。 仁祖天聖 景祐 之際,永懷 章聖皇帝 ,建 寶祥 之殿,以奉睟容,而塑 章獻明肅皇后 于殿之西閣。于是山川之嘉氣,爰聚爰宅,而王畿之西,琳宫真館,神聖所依, 崇福 爲之冠。 元豐 改元,歲在戊午, 欽慈皇后 被遇 神考 ,深惟繼承之重,天下之大本,夙聞 嵩嶽 多神異之紀,而 旁之宫,得 太室瀍澗 之勝,有靈明肸蠁之實,獨 崇福 爲第一。乃因阿保 傅氏 ,俾族子 永和 ,齎持香幣,有禱于 會元 之神。神享其請,賜以吉卜,再卜襲吉。越四年壬戌冬十月,是生朕躬。明年三月,又遣 永和 自京師,命羽流 盛芳 薦以伸昭報。又十有七年,當 元符 之庚辰,朕入繼大統,獲承至尊。詢謀往昔,留戀秘宇,而增隆之典,廢缺弗講,圖像之威,黯昧就滅,榱桷之制,腐剥撓折,殆非所以振顯神之大庇,而仰當我烈考、 欽慈 在天之靈。爰敕有司,于始生之辰,增度道侣,而本始之元,四序之首,候届炎律,歲遘履端,衍寶籙之徽言,啓僊科之静供者,閲月而後止。黄金之飾,瓌麗之器,皆尚方所作,百具用修。蓋 元符 庚辰之五月, 崇寧 癸未之九月也。案: 崇寧 二年爲癸未,原本誤作‘癸巳’,今改正。 大觀 元年丁亥,復詔 帥侈宫楹而大之,革故取新,華潔完固。萬役不出于民,一費不取于官,庀工予財,悉自内府。三年三月,工告訖。百辟卿士,咸曰休哉,必有金石刻,以紀本末,而垂無窮。朕恭念 欽慈皇后 爲天下之母,育天下之君,而不得致天下之養,兹用夙夜震悼于心。若乃儀式刑 神考 之訓,繼其志,述其事,以紹先烈,庶幾乎得四海之歡,以事宗廟,于以顯親,于以揚名,孝之本也。眷求慶源,想像嗣服,昭答靈貺,肇新寶構,以示無忘,朕亦安敢忽諸?初新兹宫,靈芝拱穀,産于 萬歲峰 下,實 會元殿 之背,薦生嘉卉,貫芝同秀,世莫識其名者,凡三本。 河南 守上其事,宰臣率百官賀于閤門外,天下悉以爲瑞應。賴天溥臨,於昭孝思,鋪張聲詩,傳之百世,非朕孰宜?爲辭曰:

覆載定位,融結以類。維山巖巖,惟 中峙。爰有琳宫,在 之旁。案:‘在 ’,原本作‘在宫’,據此 ,前有‘ 旁觀曰 太一 ’之文,則‘宫’字當係‘嵩’字之訛,今改正。佳氣萃止,福源穰穰。在昔 章聖 ,衣冠出游。惟時 仁宗 ,世德作求。睟儀穆穆,寶構奕奕。以安以寧,百神受職。於皇 神考 ,克肖天德。既受帝祉,子孫千億。 欽慈 方幼,長發其祥。神斯顧享,錫羡用光。念兹皇祖,厥猷翼翼。以保以承,是荷是式。緬懷 欽慈 ,永言孝思。凡我有今, 欽慈 之爲。作兹新宇,以報以祈。孝奉神明,天且弗違。靈芝拱穀,異名同秀。於昭瑞應,自天之祐。追惟罔極,敢怠永久?刻文兹石,以昭厥後。

校勘記

〔一〕年十八 ‘年’原脱,據 長編 卷二九及 古文淵鑑 卷四二 戒許王元僖等詔 補。

〔二〕必是未曉 ‘是’, 長編 卷二九及 古文淵鑑 卷四二 戒許王元僖等詔 作‘恐’。

〔三〕聽卑納誨 ‘誨’, 長編 卷二九及 古文淵鑑 卷四二 戒許王元僖等詔 作‘諫’。

〔四〕雖虎狼亦當馴擾 ‘狼’, 長編 卷三六及 宋史全文 卷四及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卷五作‘兕’。

〔五〕景祐元年四月 ‘四月’, 長編 卷一一四、 宋大詔令集 卷一九九 禁錦背綉背遍地透背等詔 宋史 卷一〇 仁宗本紀二 均繫於‘五月’。當是。

〔六〕屬政和而初建 ‘初’原脱,據 宋會要輯稿職官 一之四二補。

〔七〕使神考垂裕不刊之典 ‘裕’, 宋會要輯稿職官 一之四二作‘祐’。

〔八〕蓋奸雄之志也 ‘蓋’原作‘善’,據 山堂考索後集 卷四七 兵門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改。

〔九〕王者雖以武功克定 ‘定’原作‘敵’,據 長編 卷二三、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卷三及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改。

〔一〇〕治身治國之道 ‘之道’原脱,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補。

〔一一〕吾亦善之 ‘亦’原作‘則不’,據 老子 下篇四十九章及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删。

〔一二〕輯自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

〔一三〕晨間視事既罷 ‘晨’,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 長編 卷二五及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卷三作‘辰巳’。

〔一四〕盛暑盡日 ‘盡日’, 宋朝事實類苑 卷二作‘晝日’, 長編 卷二五及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卷三作‘永晝’。

〔一五〕其後率以爲常 ‘率’原脱,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涑水記聞 卷六補。

〔一六〕至公相遇 ‘相’原作‘而’,據 長編 卷七九、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宋史 卷二八七 陳彭年傳 改。

〔一七〕探測簡編 ‘測’,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與此同, 經幄管見 卷一作‘賾’。

〔一八〕不免廢忘 ‘免’原作‘克’,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經幄管見 卷一改。

〔一九〕誠欲以褒貶筆削 ‘筆削’,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經幄管見 卷二作‘極筆’。

〔二〇〕不出其意 ‘出’原作‘得’,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經幄管見 卷二改。

〔二一〕但增詞采而已 ‘增’原脱,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經幄管見 卷二補。

〔二二〕昺不能對 ‘不能’原作‘無以’,據 文津閣 本、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及 經幄管見 卷二改。

〔二三〕自今應陳述利害 ‘今’原脱,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補。

〔二四〕執政之地 ‘執’原作‘報’,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改。

〔二五〕是知今所施行 ‘今所施行’,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作‘令命所施’。

〔二六〕正謂此焉 ‘謂’原作‘爲’,據 宋朝事實類苑 卷三改。

〔二七〕治平三年四月辛丑 ‘四月’原作‘二月’,據 長編 卷二〇八、 帝學 卷七及 宋史全文 卷一〇改。

〔二八〕誠爲未易 ‘誠’原脱,據 長編 卷二〇八及 帝學 卷七補。

〔二九〕帝王者所宜知 ‘帝’原脱,據 長編 卷二〇八及 宋史全文 卷一〇補。

〔三〇〕欲乞亦以通志爲名 ‘亦’原作‘一’,據 長編 卷二〇八及 帝學 卷七改。

〔三一〕案: 四庫 館臣考證, 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 載此碑,‘殘闕不全,僅存十之三四’,實誤,今 中國國家圖書館 修本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 ,不闕,衹是個别文字與 宋朝事實 所載有異。

〔三二〕無不用忠確間世之臣光輔基業 ‘光’,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先’。

〔三三〕歷華臺許田濉陽三鎮從事 ‘濉’,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睢’。

〔三四〕遭遇承平之會 ‘會’,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運’。

〔三五〕擢爲諫議大夫樞密學士 ‘諫議大夫樞密學士’, 宋史 卷二五六 趙普傳 作‘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

〔三六〕不戰而成擒也 ‘不戰’,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可一戰’。當是。

〔三七〕案:今存 修本不闕。

〔三八〕固已蕭張讓德 ‘德’原作‘行’,據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改。

〔三九〕逆耳求知 ‘耳’原作‘邪’,據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改。

〔四〇〕大道合符 ‘道’原作‘通’,據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改。

〔四一〕特授太嶽宫 ‘太嶽宫’,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太尉’。

〔四二〕久竭弼諧之道 ‘竭’,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渴’。

〔四三〕私家之事 ‘事’原作‘後’,據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改。

〔四四〕舉行籍典 ‘籍’原作‘舊’,據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改。

〔四五〕居雲霄之上位 ‘居’,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登’。

〔四六〕賻服舉哀 ‘賻’,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縗’。

〔四七〕貞忠許國 ‘忠’,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純’。

〔四八〕竭輸忠忱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竭力輸忠’。

〔四九〕孔光之謹密 ‘密’原作‘命’,據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改。

〔五〇〕王猷周旋 ‘猷’,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佐’。

〔五一〕假仗天威 ‘天’, 名臣碑傳琬琰集 卷一 趙中令公普神道碑 作‘元’。 CFvkjOKwXaC/tHKFxmzz1e4q2yBzcVNbe0yAfbd6Gm385IuKPE13soF5RCpULm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