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宋 李攸 撰

登極赦

太祖建隆 元年正月初五日,登極赦:案: 太祖 周顯德 七年正月初四日即位。此書云初五日者,蓋登極肆赦在次日也。‘門下:朕以五運推移,上帝于焉眷命:三靈改卜,王者所以膺圖。朕起自側微,備嘗艱險,當 邦草昧,從二帝以徂征;洎 虞舜 陟方,翊嗣君而纂位。但罄一心而事上,敢期百姓之與能?屬以北虜侵疆 〔一〕 ,邊民罹苦,朕長驅禁旅,往殄胡塵 〔二〕 。鼓旗纔出于國門,將校共推于天命。迫迴京闕,欣戴眇躬。幼主以歷數有歸,尋行禪讓。兆庶不可以無主,萬幾不可以曠時。勉徇群心,以登大寶。昔 湯武 革命,發大號以順人; 唐漢 開基,因始封而建國。宜國號 大宋 ,改 周顯德 七年爲 建隆 元年。乘時撫運,既協于歌謡;及物推恩,宜周于華夏。可大赦天下。應正月五日昧爽以前,天下罪人所犯罪,已結正、未結正,已發覺、未發覺,罪無輕重,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應貶降、責授及勒停等官,并與恩澤。諸配徒役男子女人等,并放逐便。其内外馬步兵士,各與等第優給。諸軍内有請分料錢者,特與加等第添給。中外見任、前任職官,并與加恩。文武升朝官、内諸司使、副使、禁軍都指揮使以上,及諸道行軍司馬、節度副使、藩方馬步軍都指揮使,應父母妻未有官,及未曾叙封者,并與恩澤;亡父母未曾封贈者,并與封贈。諸處逃亡軍都限赦到百日内,仰于所在陳首,并與放罪,依舊軍分收管;如出百日不來自首者,復罪如初。念彼愚民,或行奸盗,屬兹解網,咸許自新。諸軍有草寇處,仰所在州府及巡檢使臣,曉諭招唤。若願在軍食糧者,并與衣糧;如願歸農者,亦聽取便。於戲!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變家爲國,鴻恩宜被于寰區。更賴將相公王,同心協力,共裨寡昧,以致隆平。凡百軍民,深體朕意。’案: 永樂大典 所載登極赦文,獨佚此詔,今從 趙普龍飛記 所載補入。原注:翰林學士承旨 陶穀 行,蓋 筆也。

昭憲太后 常與 太祖 參决大政,及疾甚, 太祖 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 太祖 曰:‘此皆祖考與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亦由 柴氏 使幼子主天下耳。’因戒敕 太祖 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弟,則并汝之子亦獲安矣。’ 太祖 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其後 太祖 遂傳位 太宗皇帝

開寶 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三〕 ,登極赦:‘門下:王者繼統承祧,所以嗣神器;節哀順變,所以寧萬邦。顧歷代之通規,諒舊章而可法。先皇帝勤勞啓國,宵旰臨朝。萬幾靡倦于躬親,四海方成于開泰。念農民之疾苦,知戰士之辛勤,氛祲盡平 〔四〕 ,生靈永逸。而寒暄遘厲,寢疾彌留。方臻偃革之期,遽起遺弓之嘆。猥以大寶 〔五〕 ,付于冲人。遵理命而莫能固辭,涉大川而罔知攸濟。負荷斯重,攀號莫任。宜覃在宥之恩,俾洽維新之澤,可大赦天下,云云。恭惟先皇帝,推誠損己,焦思勞神。念將士之忠勤,知戰伐之辛苦。衣糧禄賜,無非經手經心;土地官封,不惜酬勛酬效。生靈是念,稼穡爲憂。罷非理之差徭,去無名之侵耗。不貪游宴,盡去奢華。减後宫冗食之人,停諸司不急之務。方嶽止甘鮮之貢,殿庭碎珠玉之珍。獄訟無冤,刑戮不濫。凡關物務,盡立規繩。予小子纘紹丕基,恭禀遺訓,仰承法度,豈敢越違。更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後,共遵先志,同守成規,庶俾冲人,不墜洪業。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六〕 。’

真宗至道 三年四月一日,登極赦:‘門下:創業垂統,于以貽後昆;嗣位承祧,于以紹前烈。爲股肱之元首,俾億兆之宅心。洪惟永圖,屬在明辟。夫何凉德,享是丕休。先皇帝膺籙上玄,受遺 太祖 ,臨御迨逾于二紀,憂勤遂冠于百王,無一日不舉皇綱,無一事不親聖覽,宵衣旰食,焦思勞神。 迹混同,方致太平之運; 心未倦,俄興不豫之灾。棄大寶以上仙,付冲人之神器。仰遵顧命,下迫推崇,若涉大川,罔知涯涘。黽勉負荷,兢畏交并。宜覃作解之恩,聊展奉先之意,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先朝庶政,盡有成規,謹守奉行,不敢失墜。所宜開諫諍之路,拔茂異之材。鰥寡無告之民,悉令安泰;動植有生之類,冀獲昭蘇。庶幾延宗社之鴻休,召天地之和氣。更賴中外百執,左右藎臣,各盡乃職 〔七〕 ,輔兹不逮。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仁宗乾興 元年二月二十日 〔八〕 ,登極赦:‘門下:天生烝民,惟君所以司牧;國有神器,有子所以傳歸。先皇帝紹累聖之丕圖,輯庶邦之大治 〔九〕 ,焦勞虔鞏,二紀于兹,忽興憑几之言,永結遺弓之慕 〔一〇〕 。循顧眇質 〔一一〕 ,獲嗣慶基, 〔一二〕 適屬承祧之初,宜覃在宥之澤。可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恭念夙侍聖顔,備承寶訓,凡百機務,盡有成規,謹當奉行,不敢失墜。更賴宗工良佐,中外臣僚,咸竭乃誠,以輔不逮。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英宗嘉祐 八年四月二日 〔一三〕 ,登極赦:‘門下:烝民之生,置君爲之司牧;神器之重,有子所以傳歸。先皇帝天資慈仁,聖德深厚。臨御歲逾于三紀,憂勤日覽于萬幾。常旰昃以忘勞,因晦明而遘厲。浸違冲豫,遂至彌留。遽興憑几之言,念及承祧之寄。猥以大業,屬于冲人。永惟負荷之艱,矧在哀迷之次。罔知攸濟,祗率舊章。宜覃在宥之恩,式表奉先之志。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夙奉聖顔,備聞聖訓,在于庶政,悉有成規,惟謹奉行,罔敢廢失。更賴中外多士,左右忠賢,各盡乃誠,以輔臺德。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神宗治平 四年正月九日,登極赦:‘門下:夫民之戴君,尊如元首之奉;天之與子,傳有神器之歸。先皇帝紹履至尊,欽篤先烈。圖治百王之上,垂精五載之間。玉几留章,每及夜分之覽;紫闈訪道,多逾日昃之咨。既寤寐之積勤,因寒暄之遘厲。神機未厭,遽至彌留之憂;邦禍何勝,已聞遺訓之托。屬哀荒之靡次,固負荷之惟艱 〔一四〕 。煢然自思,浩莫能濟。宜本承祧之始,用覃澤物之私。可大赦天下。云云。於戲!奉先昭孝,實本于天經;肆眚推恩,蓋循于國典。更繄文武之助,忠賢之規,各勉交修,永輔不逮。咨爾有衆,體予至懷 〔一五〕 。’

哲宗元豐 八年三月六日,登極赦:‘門下:生烝民而立之君,所以出四方之令;有天下而傳于子,所以維萬世之安。先皇帝道極聖神,德兼文武,圖治三王之上,儲精七閏之間。緝熙事功,董正法度。積勤勞于日昃,違冲豫于春元。植璧以歸,方致金縢之禱;綴衣遽設,忍聞玉几之言!眷予冲人,屬以重器,永荷艱難之托,曷勝哀疚之懷。宜謹始于承祧,用涣恩而及物。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先朝之治,必循五聖之謀。思祗率于舊章,用答揚于光訓 〔一六〕 。尚賴中外列辟,左右忠賢,交修厥官,以輔予治。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徽宗元符 三年正月十三日,登極赦:‘門下:朕承先帝之末命 〔一七〕 ,嗣累世之丕圖,若履淵冰,未知攸濟。先皇帝睿明聰哲,克勤于邦,遵制揚功 〔一八〕 ,篤紹先烈,十有六載,海内蒙休。憂勞爽和,遂至大漸。乃以神器,屬予冲人。負荷惟艱,怵惕以懼。用謹承祧之始,肆頒在宥之恩。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 元豐 詒謀, 紹聖 遺訓,具在天下,可舉而行。惟既厥心,罔敢廢失。其率循于天下,用奉若于先王。更賴忠良盡規,文武合慮,永弼乃后,共圖康功。咨爾萬邦,體予至懷 〔一九〕 。’

欽宗宣和 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受内禪,登極赦:‘門下:我國家創業守成,紹二百年之祚運;宅中圖大,奠三萬里之幅員。施及眇躬 〔二〇〕 ,嗣膺神器。永念纘承之重,懼劇春冰;載惟臨御之難,憂深朽索。矧今邊垂未靖,師旅方興,肆推曠蕩之恩,用慰邇遐之望。可大赦天下。云云。於戲!清蹕而朝萬宇,敢忘丕冒之仁?繼明以照四方,宜布惟新之澤 〔二一〕 。更賴忠良協贊,文武交修,永孚于休,同厎于道 〔二二〕 。咨爾有衆,體予至懷。’

光堯壽聖太上皇帝建炎 元年五月一日,登極赦:‘門下:皇天祐 ,卜世過于 藝祖 ,受禪同乎 。列聖嗣無疆之曆,保邦隆不拔之基。屬以朝奸,稔成邊釁。恃中都之安富,忘外敵之憑陵,馴致 人,來犯京邑。初登城而不下,終邀駕以偕行。痛念鑾輿,遠征沙漠,宗族從而盡徙,宫闕爲之一空。仍抑臣僚 〔二三〕 ,俾僭位號。朕以介弟之親而授指,開元帥之府以總師。方輸敵愾之忠,忽奉講和之詔 〔二四〕 。豈圖變故 〔二五〕 ,終致阽危。蓋嘗指日以誓諸軍,使前迎而後請;不憚瀝血而檄率土,冀外附而内親。而三事大夫,與萬邦黎獻,共致樂推之懇,靡容牢避之私。謂亹亹萬幾,難以一日而曠位;矧皇皇四海,詎可三月而無君?勉徇群情,嗣登大寶。宵衣旰食,紹祖宗垂創之基;疾首痛心,懷父兄播遷之難。籲號久隔 〔二六〕 ,衆罔繫心,軍旅薦興,農多失業。慰民耳目之注,敷朕心腹之言。爰布湛恩,誕敷區夏,可大赦天下。於戲!聖人何以加孝,朕每懷問寢之思 〔二七〕 ;天子必有所先,朕欲救在原之急。嗟我文武之列,若時忠義之家 〔二八〕 。不食而哭 庭,士當勇于報國;左袒而爲 劉氏 ,人咸樂于愛君。其一德而一心,佇立功而立德 〔二九〕 。同徯兩宫之復 〔三〇〕 ,終圖萬世之安。副我憂動,躋時康乂。’案: 周煇清波雜志 云:‘ 高宗 即位于 南京 ,肆赦文有兩本,首尾皆同,如“ 道君 發德音而罪己,退辭履位之尊; 乾龍 以震長而繼天 〔三一〕 ,首正誤國之罪。悉捐金幣,分割膏腴。思愛惜于兩朝,忍輕加于一矢。生靈受賜,夷夏聞風。要質賢王,既驅車而北渡;連結異域,復擁衆以南侵。慨溪壑之無厭,昧蜂蠆之有毒。廷臣乏策,虜使詭和 〔三二〕 。款貔虎以退師,致金湯之失險。肆令狼子,薦食都畿”等語,與今所傳本異。蓋時有忌器之嫌也,皆太常少卿 滕康 行。’ 永樂大典 所載,即當時所傳本。而前詔特詳于 清波雜志 ,附識于此。又考 宋史 高宗 即位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惟 蔡京 童貫 王黼 朱勔 李彦 孟昌齡 梁師成 譚禎 及其子孫見流竄者,更不收叙。并載 清波雜志 中。是當時亦不盡赦也。

孝宗皇帝紹興 三十二年六月十三日 〔三三〕 ,受内禪,登極赦:‘門下:春秋法五始之要,聿嚴受命之符;天地之大德曰生,爰下維新之令 〔三四〕 。太上皇帝慈儉爲寶,遹駿有聲。垂精三紀之間,圖治百王之上。神謨獨運,總一日萬幾之繁;聖武旁昭,極四海九州之廣。未嘗暇逸,久積倦勤。黄屋非 唐堯 之心,居懷重負;泰元增 漢武 之策,欲介長年。顧睿訓之博臨,懼朕躬之弗稱。凡今者發政施仁之目,皆得之問安侍膳之餘。爰舉舊章,用覃曠澤。可大赦天下 〔三五〕 。云云。於戲!有天下傳歸于子,敢忘付托之恩 〔三六〕 ?建皇極敷錫厥民,允副邇遐之望。尚賴股肱同德,中外協謀,共厎績于中興,以益光于永世。咨爾有衆,宜體朕懷。’

紀元

太祖朝

建隆 元年、原注:庚申, 周顯德 七年正月四日,受禪。五日,改元 〔三七〕 建隆 二年、原注:辛酉。建隆三年、原注:壬戌。 建隆 四年、原注:癸亥。十一月十六日,南郊,改 乾德 元年。案: 建隆 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改元 乾德 東都事略 李燾長編 宋史 以是年爲 乾德 元年,其未改元以前之事,俱係之 乾德 元年之下,故 建隆 有三年,無四年。其後凡改元不在正月朔日,即以所改之元紀年,如 乾德 六年十一月改元 開寶 ,即書 開寶 元年,惟于九年十月 太宗 即位,改元 太平興國 ,仍書爲 開寶 九年,特爲變例。而 事實 所載,統以所改之元年分注是年之下,至次年,直書爲二年。其體例與各書互異。 乾德 二年、原注:甲子。 乾德 三年、原注:乙丑。 乾德 四年、原注:丙寅。 乾德 五年、原注:丁卯。 乾德 六年、原注:戊辰。十一月二十四日,南郊,改 開寶 元年。案:‘十一月’,原本誤作‘十二月’,今據 宋史 改正。 開寶 二年、原注:己巳。 開寶 三年、原注:庚午。 開寶 四年、原注:辛未。 開寶 五年、原注:壬申。 開寶 六年、原注:癸酉。 開寶 七年、原注:甲戌。 開寶 八年、原注:乙亥。 開寶 九年。原注:丙子。十二月二十二日, 太宗 改元爲 太平興國 元年。案 宋史 太宗 開寶 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十二月二十二日改元。原本誤作‘十月二十日’,今改正。

建隆 四年,始議改元。 太祖 謂宰相曰:‘勿用前代舊號。’于是,改 乾德 。他日,帝于禁中見内人鏡背有‘乾德’之號,以問翰林學士 陶穀 對曰:‘ 僞蜀 時年號也。’宫人果故 王時人,帝于是益重儒者,而嘆宰相寡聞也。按 僞蜀王衍 正明 五年十二月改明年爲 乾德 ,盡六年。

太宗朝

太平興國 二年、原注:丁丑。 太平興國 三年、原注:戊寅。 太平興國 四年、原注:己卯。 太平興國 五年、原注:庚辰。 太平興國 六年、原注:辛巳。 太平興國 七年、原注:壬午。 太平興國 八年、原注:癸未。 太平興國 九年、原注:甲申。十一月二十一日,南郊,改 雍熙 元年。案:‘二十一日’,原本誤作‘二十四日’,今據 雍熙 元年郊社文改正。 雍熙 二年、原注:乙酉。 雍熙 三年、原注:丙戌。 雍熙 四年、原注:丁亥。 雍熙 五年、原注:戊子。正月十七日,耤田畢,肆赦,改 端拱 元年。 端拱 二年、原注:己丑。 淳化 元年、原注:庚寅。正月一日,改元。 淳化 二年、原注:辛卯。 淳化 三年、原注:壬辰。 淳化 四年、原注:癸巳。 淳化 五年、原注:甲午。 至道 元年、原注:乙未。正月一日,改元。 至道 二年、原注:丙申。 至道 三年。原注:丁酉。

帝即位,改元 太平興國 ,議者竊謂‘太平’字,一人六十也。 至道 三年,帝升遐,壽五十九歲,亦叶其數。 舒州 民有獻瑞石‘誌公記’,其文曰:‘吾觀四五朝後次丙子, 號太平,二十一帝王,國家啓運,在五代後。’ 太宗 丙子歲即位,四五百年之前,天命在國家久矣。案: 宋史大中祥符 五年閏十月丁丑,出 舒州 所獲瑞石,文曰‘誌公記’,而不載其文。此書不載年月日,彼此可以參考。

真宗朝

咸平 元年、原注:戊戌,上即位,初改元。 咸平 二年、原注:己亥。 咸平 三年、原注:庚子。 咸平 四年、原注:辛丑。 咸平 五年、原注:壬寅。 咸平 六年、原注:癸卯。 景德 元年、原注:甲辰。正月一日,改元。 景德 二年、原注:乙巳。 景德 三年、原注:丙午。 景德 四年、原注:丁未。 大中祥符 元年、原注:戊申,正月五日,以天書降,改元。 大中祥符 二年、原注:己酉。 大中祥符 三年、原注:庚戌。 大中祥符 四年、原注:辛亥。 大中祥符 五年、原注:壬子。 大中祥符 六年、原注:癸丑。 大中祥符 七年、原注:甲寅。 大中祥符 八年、原注:乙卯。 大中祥符 九年、原注:丙辰。 天禧 元年、原注:丁巳。正月一日,改元。 天禧 二年、原注:戊午。 天禧 三年、原注:己未。 天禧 四年、原注:庚申。 天禧 五年、原注:辛酉。 乾興 元年。原注:壬戌。正月一日,改元。

景德 五年正月三日乙丑,天書降。丙寅,上謂宰相 王旦 等,議降德音,改年號。丁卯, 王旦 以德音條目上進。上曰:‘朕再思之,奉承天意,當大赦天下。’ 馮拯 進曰:‘適中書、樞密院共議改元,莫若取神人所告“大中祥符”之言,以爲年號。’上悦曰:‘美名也。’先是, 景德 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將半,上方就寢,夢神人星冠絳袍,告上曰:‘宜于正殿建黄籙道場一月,結壇齋戒,當降天書 大中祥符 三篇。’至是,以紀元。 大中祥符 九年十一月乙卯,詔曰:‘朕以獻歲肇春,元辛叶吉。請真君而致潔,奉寶册以陳儀。將伸薦信之辭,式舉建元之典。其改來年爲 天禧 元年。’ 乾興 元年正月一日,御札:‘内外文武臣僚等,朕祗荷慶靈,嗣守洪業。顧涉道之猶淺,念守文之惟難。曷嘗不未明求衣,既昃忘食,兢兢業業,罔敢怠荒。而天地儲休,宗社垂祐,嘉祥屢降。庶政允釐 〔三八〕 ,民俗阜康。邊垂靖謐 〔三九〕 ,臻于至治 〔四〇〕 ,益用愧懷。屬歲律之肇新,慶春祺之紛委,式改紀年之號,并伸及物之恩 〔四一〕 。宜自正月一日,改 天禧 六年爲 乾興 元年。重念類帝薦誠 〔四二〕 ,尚賒于亞歲;先庚施令,俾告于門庭。其今年冬,合行南郊諸般恩澤,并特移就二月一日 〔四三〕 。庶兹惠渥,亟洽群倫。所有覃慶及賞賚等,一依自來南郊體例施行。至日,朕親御 正陽門 宣制。仍令有司,草具儀注以聞。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仁宗朝

天聖 元年、原注:癸亥。上即位,初改元。 天聖 二年、原注:甲子。 天聖 三年、原注:乙丑。 天聖 四年、原注:丙寅。 天聖 五年、原注:丁卯。 天聖 六年、原注:戊辰。 天聖 七年、原注:己巳。 天聖 八年、原注:庚午。 天聖 九年、原注:辛未。 天聖 十年、原注:壬申。十一月六日,改 明道 元年。案:‘十一月’,原本誤作‘十二月’,今據 東都事略 改正。 明道 二年、原注:癸酉。十二月,降詔,改明年爲 景祐 景祐 元年、原注:甲戌。 景祐 二年、原注:乙亥。 景祐 三年、原注:丙子。 景祐 四年、原注:丁丑。 景祐 五年、原注:戊寅。十一月十八日,南郊,改 寶元 元年。 寶元 二年、原注:己卯。 寶元 三年、原注:庚辰。二月二十一日,改 康定 元年。 康定 二年、原注:辛巳。十一月二十日,南郊,改 慶曆 元年。 慶曆 二年、原注:壬午。 慶曆 三年、原注:癸未。 慶曆 四年、原注:甲申。 慶曆 五年、原注:乙酉。 慶曆 六年、原注:丙戌。 慶曆 七年、原注:丁亥。 慶曆 八年、原注:戊子。 皇祐 元年、原注:己丑。正月一日,改元。 皇祐 二年、原注:庚寅。 皇祐 三年、原注:辛卯。 皇祐 四年、原注:壬辰。 皇祐 五年、原注:癸巳。皇祐六年、原注:甲午。三月十六日 〔四四〕 ,改 至和 元年。 至和 二年、原注:乙未。 至和 三年、原注:丙申。九月十二日,改 嘉祐 元年。 嘉祐 二年、原注:丁酉。 嘉祐 三年、原注:戊戌。 嘉祐 四年、原注:己亥。 嘉祐 五年、原注:庚子。 嘉祐 六年、原注:辛丑。 嘉祐 七年、原注:壬寅。 嘉祐 八年。原注:癸卯。

上即位,改元 天聖 。時 章獻明肅太后 臨朝,撰號者取‘天’字,于文爲二人,以謂二人聖者,以尊太后也。至十年,改元 明道 ,又以謂于文日月并也,與二人之意同。後以犯 契丹主耶律明記 諱,遂改曰 景祐 。是時,連歲大旱,改元詔意,冀以導迎和氣也。案: 遼史景宗本紀 :諱 ,字 賢寧 ,小字 明扆 。與此及 李燾長編 作‘明記’者有異。又 長編 謂改元因歲旱蝗,宜有變改,而以 歐陽修歸田録 所云犯 契丹 諱爲誤。此書則犯諱、歲旱兩説并見,正與 歸田録 原文相符。附注備考。五年,因郊,又改曰 寶元 。自 景祐 初,慕 明皇 開元 加尊號,遂加 景祐 于尊號之上,至 寶元 亦然。是歲, 趙元昊 河西 叛,改姓 元氏 ,朝廷惡之,遽改曰 康定 ,而不復加于尊號。而好事者以謂 康定 乃謚號也。明年,又改曰 慶曆 。至九年,大旱, 河北 尤甚,民死者十八九,于是又改曰 皇祐 ,猶 景祐 也。六年四月朔,日食,以謂正陽之月,自古所忌,又改曰 至和 。三年,上不豫,久之康復,又改曰 嘉祐 。蓋自 天聖 至此,凡改元者九,皆有謂也。

英宗朝

治平 元年、原注:甲辰。 治平 二年、原注:乙巳。 治平 三年、原注:丙午。 治平 四年。原注:丁未。

神宗朝

熙寧 元年、原注:戊申。上即位,初改元。 熙寧 二年、原注:己酉。 熙寧 三年、原注:庚戌。 熙寧 四年、原注:辛亥。 熙寧 五年、原注:壬子。 熙寧 六年、原注:癸丑。 熙寧 七年、原注:甲寅。 熙寧 八年、原注:乙卯。 熙寧 九年、原注:丙辰。 熙寧 十年、原注:丁巳。 元豐 元年、原注:戊午。正月一日,改元。 元豐 二年、原注:己未。 元豐 三年、原注:庚申。 元豐 四年、原注:辛酉。 元豐 五年、原注:壬戌。 元豐 六年、原注:癸亥。 元豐 七年、原注:甲子。 元豐 八年。原注:乙丑。

哲宗朝

元祐 元年、原注:丙寅。上即位,初改元。 元祐 二年、原注:丁卯。 元祐 三年、原注:戊辰。 元祐 四年、原注:己巳。 元祐 五年、原注:庚午。 元祐 六年、原注:辛未。 元祐 七年、原注:壬申。 元祐 八年、原注:癸酉。 元祐 九年、原注:甲戌。四月十二日,改 紹聖 元年。 紹聖 二年、原注:乙亥。 紹聖 三年、原注:丙子。 紹聖 四年、原注:丁丑。 紹聖 五年、原注:戊寅。六月朔,改元 元符 元年。案:‘ 元符 元年’四字,原本誤作大字,今改正。 元符 二年、原注:己卯。 元符 三年。原注:庚辰。

徽宗朝

建中靖國 元年、原注:辛巳。上即位,初改元。其年南郊,又改明年元。 崇寧 元年、原注:壬午。正月一日,改元。 崇寧 二年、原注:癸未。 崇寧 三年、原注:甲申。 崇寧 四年、原注:乙酉。 崇寧 五年、原注:丙戌。 大觀 元年、原注:丁亥。正月一日,改元。 大觀 二年、原注:戊子。 大觀 三年、原注:己丑。 大觀 四年、原注:庚寅。 政和 元年、原注:辛卯。正月一日,改元。 政和 二年、原注:壬辰。 政和 三年、原注:癸巳。 政和 四年、原注:甲午。 政和 五年、原注:乙未。 政和 六年、原注:丙申。 政和 七年、原注:丁酉。 政和 八年、原注:戊戌。十一月一日,改 重和 元年。 重和 二年、原注:己亥。二月四日 〔四五〕 ,改 宣和 元年。案: 宋史重和 二年二月庚辰,改元。考是年正月戊申朔,則庚辰爲二月三日。原本誤作‘三月一日’,今改正。 宣和 二年、原注:庚子。 宣和 三年、原注:辛丑。 宣和 四年、原注:壬寅。 宣和 五年、原注:癸卯。 宣和 六年、原注:甲辰。 宣和 七年。原注:乙巳。

欽宗朝

靖康 元年。原注:丙午。上即位,初改元。

光堯壽聖太上皇帝朝

建炎 元年、原注:丁未。五月朔,即位,改 靖康 二年爲 建炎 元年。案:此書紀元,非正月朔日改元者,皆作分注,至次年,直書爲二年。 高宗 靖康 二年五月一日,即位改元,此特書 建炎 元年者,蓋以 建炎 中興,故變例此書。 建炎 二年、原注:戊申。 建炎 三年、原注:己酉。 建炎 四年、原注:庚戌。 紹興 元年、原注:辛亥。案: 宋史紹興 元年正月一日,改元。此處原注有闕文。 紹興 二年、原注:壬子。 紹興 三年、原注:癸丑。 紹興 四年、原注:甲寅。 紹興 五年、原注:乙卯。 六年、原注:丙辰。 紹興 七年、原注:丁巳。 紹興 八年、原注:戊午。 紹興 九年、原注:己未。 紹興 十年、原注:庚申。 紹興 十一年、原注:辛酉。 紹興 十二年、原注:壬戌。 紹興 十三年、原注:癸亥。 紹興 十四年、原注:甲子。 紹興 十五年、原注:乙丑。 紹興 十六年、原注:丙寅。 紹興 十七年、原注:丁卯。 紹興 十八年、原注:戊辰。 紹興 十九年、原注:己巳。 紹興 二十年、原注:庚午。 紹興 二十一年、原注:辛未。 紹興 二十二年、原注:壬申。 紹興 二十三年、原注:癸酉。 紹興 二十四年、原注:甲戌。 紹興 二十五年、原注:乙亥。 紹興 二十六年、原注:丙子。 紹興 二十七年、原注:丁丑。 紹興 二十八年、原注:戊寅。 紹興 二十九年、原注:己卯。 紹興 三十年、原注:庚辰。 紹興 三十一年、原注:辛巳。 紹興 三十二年、原注:壬午。

靖康 二年五月一日,赦:‘朕惟火德中微,天命未改。考 光武 紀元之制,紹 建隆 開國之基,用赫丕圖,益光前烈。可以 靖康 二年五月一日,改爲 建炎 元年。’

校勘記

〔一〕屬以北虜侵疆 ‘北虜’原作‘敵國’,據 宋文鑑 卷三二 建隆登極赦文 改。

〔二〕往殄胡塵 ‘殄胡’原作‘靖邊’,據 宋文鑑 卷三二 建隆登極赦文 改。

〔三〕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二十二日’原作‘二十一日’,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太宗即位赦天下制 宋史 卷四 太宗本紀四 改。

〔四〕氛祲盡平 ‘氛祲’,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太宗即位赦天下制 作‘多壘’。

〔五〕猥以大寶 ‘大寶’,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太宗即位赦天下制 作‘神器’。

〔六〕布告遐邇咸使聞知 原脱,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太宗即位赦天下制 補。

〔七〕各盡乃職 宋大詔令集 卷一 真宗即位赦天下制 作‘各馨乃誠’。

〔八〕仁宗乾興元年二月二十日 ‘二十日’原作‘十九日’,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一 仁宗即位赦天下制 宋史 卷九 仁宗本紀一 改。

〔九〕‘天生烝民’至‘輯庶邦之大治’ 宋大詔令集 卷一 仁宗即位赦天下制 作‘惟天輔德,所以司牧黔黎;惟后守邦,所以奉承緒業。稽三代傳歸之典,寔百王善繼之規。洪惟先皇帝紹二聖之丕圖,膺三靈之眷命,仁臨區宇,澤浸昆蟲。誕揚清静之風,聿致和平之治’。

〔一〇〕永結遺弓之慕 ‘慕’, 宋大詔令集 卷一 仁宗即位赦天下制 作‘恨’。

〔一一〕循顧眇質 ‘循顧’, 宋大詔令集 卷一 仁宗即位赦天下制 作‘肆予’。

〔一二〕獲嗣慶基 案此句下, 宋大詔令集 卷一 仁宗即位赦天下制 還有‘顧殞越以無容,且哀荒而在疚’。

〔一三〕英宗嘉祐八年四月二日 ‘二日’原作‘一日’,據 長編 卷一九八、 宋大詔令集 卷一 英宗即位赦文 宋史 卷一三 英宗本紀 改。

〔一四〕固負荷之惟艱 ‘固’, 宋大詔令集 卷一 神宗即位赦 作‘顧’。

〔一五〕‘奉先昭孝’至‘體予至懷’ 宋大詔令集 卷一 神宗即位赦 作‘恭念先朝之摹,具循四聖之業。雖寡德之未類,敢舊章之或隳。尚覬宗社隤靈,忠賢合慮,以固鴻圖之守,以安寶命之承。咨爾萬方,其體朕意’。

〔一六〕用答揚于光訓 ‘光’,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哲宗即位赦 作‘先’。

〔一七〕朕承先帝之末命 ‘末’, 文津閣 本作‘永’。

〔一八〕遵制揚功 ‘制’,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徽宗即位赦 作‘志’。

〔一九〕體予至懷 ‘懷’, 宋大詔令集 卷一 徽宗即位赦 作‘意’。

〔二〇〕施及眇躬 ‘施’, 靖康要録 卷一與此同, 三朝北盟會編 卷二六作‘肆’。

〔二一〕宜布惟新之澤 ‘澤’, 三朝北盟會編 卷二六作‘政’。

〔二二〕同厎于道 ‘道’, 三朝北盟會編 卷二六作‘治’。

〔二三〕仍抑臣僚 ‘抑’原作‘仰’,據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改。

〔二四〕忽奉講和之詔 ‘忽’,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作‘并’,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作‘亟’。

〔二五〕豈圖變故 ‘故’原作‘改’,據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改。

〔二六〕籲號久隔 ‘籲號’,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作‘顧號令’。

〔二七〕朕每懷問寢之思 ‘懷’,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作‘惟’。

〔二八〕若時忠義之家 ‘若’原作‘同’,據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改。

〔二九〕佇立功而立德 ‘德’原作‘事’,據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改。

〔三〇〕同徯兩宫之復 ‘同’, 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〇一、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一四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作‘共’。

〔三一〕乾龍以震長而繼天 ‘乾龍’原作‘淵聖’,據 清波雜志 卷一 赦書兩本 改。

〔三二〕虜使詭和 ‘虜’原作‘敵’,據 清波雜志 卷一 赦書兩本 改。

〔三三〕孝宗皇帝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三日 ‘六月’原脱,據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 (以下簡稱 要録 )卷二〇〇、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卷一三及 宋史 卷三三 孝宗本紀一 補。

〔三四〕爰下維新之令 ‘爰’, 要録 卷二〇〇及 中興禮書 卷一七八 嘉禮 作‘盍’。

〔三五〕可大赦天下 ‘天下’原脱,據 要録 卷二〇〇及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卷一三補。

〔三六〕敢忘付托之恩 ‘恩’原作‘難’,據 要録 卷二〇〇及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卷一三改。

〔三七〕周顯德七年正月四日受禪五日改元 ‘五日’原脱,據 長編 卷一、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卷一及 宋史 卷一 太祖本紀一 補。

〔三八〕庶政允釐 ‘允釐’, 宋大詔令集 卷二 改乾興元年制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五作‘斯和’。

〔三九〕邊垂靖謐 ‘靖’, 宋大詔令集 卷二 改乾興元年制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五作‘清’。

〔四〇〕臻于至治 宋大詔令集 卷二 改乾興元年制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五作‘興言致此’。

〔四一〕并伸及物之恩 ‘并’, 宋大詔令集 卷二 改乾興元年制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五作‘佇’。

〔四二〕重念類帝薦誠 ‘帝’, 宋大詔令集 卷二 改乾興元年制 宋會要輯稿禮 五四之五作‘甲’。

〔四三〕并特移就二月一日 ‘二月’原作‘正月’,據 宋大詔令集 卷二 改乾興元年制 長編 卷九八及 宋史 卷八 真宗本紀三 改。

〔四四〕三月十六日 ‘十六日’原作‘十七日’,據 長編 卷一七六、 皇宋十朝綱要 卷六及 宋史 卷一二 仁宗本紀四 改。

〔四五〕二月四日 ‘四日’原作‘三日’,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一八及 宋史 卷二二 徽宗本紀四 ,改元在本年二月庚辰。 四庫 館臣考證云:‘案: 宋史重和 二年二月庚辰,改元。考是年正月戊申朔,則庚辰爲二月三日。原本誤作“三月一日”,今改正。’然據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 ,此月爲‘丁丑朔’,庚辰則爲本月四日,據改。 aChJsloL26vJBahgBsmDEBOdfkWn4aP+ATOst8adjas9A0ftDp/G+YIPa8zVei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