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祖
諱
朓
。原注:土了切。窱、
、眺、趒、窕。原注:
大中祥符
五年七月,
真宗
謂宰相曰:‘
僖祖
廟諱本是上聲,近見臣僚章疏,多避去聲。更令兩制詳定。’
晁迥
等謂:‘
僖祖
諱字從月、從兆,按
説文
曰“晦而月見西方”也,音土了切。又從肉,祭肉也,土了切,一作他凋切。今請止從平聲。又眺,目不正也,他吊切。音義各異,望不迴避。’奉聖旨:依
〔一〕
。案:四祖廟諱,
南宋
以祧廟不避,故
淳熙
重修
文書式
,不載釋文互注,
韻略
亦然。
攸
,
南宋
人,猶載嫌名,蓋以存故實耳。仕
後唐
〔二〕
,歷
永清
、
文安
、
幽都
三縣令。十二月七日崩,葬
欽陵
。原注:
幽州
。
建隆
元年,追尊
文獻皇帝
。案:‘元年’,原本誤作‘二年’。今據
李燾長編
改正。
大中祥符
五年,加上
文獻睿和皇帝
。
大觀
元年,再加上
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
。樂舞,
大善之舞
。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升侑。后
崔氏
,
建隆
元年,追謚
文懿
。翰林學士、禮部侍郎
竇儼
議,行見于外曰懿。子
順祖
。
順祖
諱
珽
。原注:他鼎切。圢
〔三〕
、脡、侹、頲、町、
、艼、裎、侱、珵、頊、
、
、
、蜓、葶、閅、濎、
、鋌、
。仕歷藩鎮從事,御史中丞。正月二十五日崩,葬
康陵
。原注:
幽州
。
建隆
元年,追尊
惠元皇帝
。
大中祥符
五年,加上
惠元睿明皇帝
。樂舞,
大寧之舞
。上辛祈穀,孟冬祭神州地祇,升侑。后
桑氏
,
建隆
元年,追謚
惠明
。翰林學士、禮部侍郎
竇儼
議,容儀恭美曰明。子
翼祖
。
翼祖 諱 敬 。原注:居慶切。竟、鏡、獍、璥、曔。仕歷 營 、 薊 、 涿 三州刺史。 周顯德 中,贈左驍衛上將軍。四月十二日崩,葬 靖陵 。原注:始曰 定陵 。 乾興 元年,改卜,更陵名。自國初加上四祖陵名, 欽陵 、 康陵 、 定陵 并 幽州 ,惟 安陵 舊在京城東南隅。及改卜葬 安陵 ,後三陵尚未修奉。 真宗 即位,有言 順祖 、 翼祖 葬 保州 者。詔内侍與長吏同共詢訪。又令中書門下定議,遂迎奉至京師,安于佛寺。 景德 元年,將卜改葬。十月,降手詔曰:‘ 康陵 、 定陵 已經迎奉,將議修崇,國家事祖宗之尊,以園陵爲大,始自開國之際,首行議禮之文,尋建陵名,尚虚神寢。而有司懇拜章表,面述聽聞 〔四〕 ,有此二陵,尚居 清苑 。朕以事關宗廟,理合審詳,周詢輔弼之臣,旁采中外之議。而宰相上表亦曰:“素所聞知,輿人之談,皆云盡有摭據。”朕以爲更須重慎,宜廣諮詢,至于命中使以經營,委藩侯而訪察。繼睹來奏,執曰無疑 〔五〕 。復俾大臣,再陳定議,遂有迎奉之請,用慰追遠之情 〔六〕 。既睹僉同,因從典禮,遷之梵刹,營乃山陵。今則安厝有期,儀制將舉。朕每從餘暇,常閲群書,因覽 太祖實録 ,明載二陵所在,又皆不指 保州 ,疑慮之間,夙夜增念。雖朝廷之議,延訪無嫌,而信史之文,標載有異。况陵寢之事,朝廷之儀,舉而行之,無大于此。宜令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同共詳定聞奏。’中書門下、樞密院上言:‘伏以尊崇祖禰,務極孝思;營奉陵園,必尊典制。向者始基王業,首舉徽章,欲行四廟之儀,尋建諸陵之號,雖未崇于兆域,已備載于册書。向以職司,連上章表。述其聞見,頗陳懇激之言;詢以宰司,亦有僉同之議。群論既從于采納,宸衷過務于審詳,特選使臣,仍委牧守,式資審慎,密往詢求,尋訪之間,皆有依據,敷陳之際,頗謂周詳。大臣之奏如初,輿人之誦允屬。矧重熙之肇啓,當大孝之丕承。遂伸迎奉之儀,將行安厝之禮。陛下爰因暇日,遍閲群書,睹信史之所標,指塋域之有異。誠如聖慮,更切參詳。事繫宗祧,允宜重慎。臣等共議,其迎到神寢,向期卜葬,即望權停,所有二陵,伏請量加營繕,務從儉約,倍節煩勞。葬以衣冠,設其園寢。用伸朝拜之禮,以慰尊祖之懷。徐俟辨明,别期遷奉。庶不違于古道,且頗協于人情。狂瞽之言,仰期聖擇。’奉詔, 康陵 、 定陵 ,宜令 藍繼宗 罷修。其迎到神柩,遂以一品禮葬于 河南縣 ,爲二位。 大中祥符 四年正月,車駕幸 汾陰 ,次 西京 ,遣知制誥 錢惟演 詣一品墳,以香幣、酒脯祭告。每朝拜諸陵日,以少牢致祭。 建隆 元年,追尊 簡恭皇帝 。 大中祥符 五年,加上 簡恭睿德皇帝 。樂舞, 大順之舞 。案:‘大順’,原本誤作‘大善’,今據 宋史樂志 改正。大雩祀,升侑。后 劉氏 ,父 正 , 平州 刺史。初追封 京兆郡太夫人 , 建隆 元年,追謚 簡穆 。翰林學士、禮部侍郎 竇儼 議,布德執義曰穆。子 宣祖 。
宣祖
諱
弘殷
。原注:上一字胡肱切,下一字於斤切。
政和
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敕:
宣祖皇帝
廟諱下一字,民姓有犯者,今擬作商字,尚恐士庶難曉,檢准
武王
克
商
,封
夏后氏
之後于
杞
,封
殷
之後于
宋
,合改
殷
之字爲
商
。慇、
、溵、蒑、磤、濦、
。案:
宣祖
廟諱上一字嫌名,
永樂大典
原本缺。仕
周
爲龍捷左厢都指揮使、
岳州
防禦使
〔七〕
。
顯德
三年,案:
宋史
:
宣祖
於
顯德
三年督軍平
揚州
,累官檢校司徒、
天水縣
男。卒,贈
武清軍
節度使。原本作‘元年’,今改正。贈
武清軍
節度使。七月二十六日崩,葬
安陵
。原注:
乾德
元年,改卜皇堂,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臺三層正方,下層每面長九十尺。南神門至乳臺,乳臺至鵲臺
〔八〕
,皆九十五步。乳臺高二十五尺,鵲臺增四尺。神墻高九尺五寸,周迴四百六十步,各置神門、角闕。
景德
初
〔九〕
,析
鞏縣
、
偃師
、
緱氏
、
登封縣
地,置縣曰
永安
,以奉陵寢。四年七月
〔一〇〕
,詔曰:‘列聖在天,因時永感。瞻言陵域,肇建官司。咨爾朝闕之臣,仍兼宰邑之務。式嚴崇奉,用著典彝。宜以殿中丞
黄昭益
知陵臺令
〔一一〕
,兼
永安縣
事。’置令自此始。
乾德
三年九月,
太祖
命内人
安陵
送寒衣,遂爲定式。自是寒食亦往。
開寶
九年三月,帝親謁
安陵
,奠獻號慟。
崇寧
元年六月十四日,敕中書省、尚書省送到兵部二狀,
荆湖北路
轉運司狀,據
鼎州
申:契勘本州
龍陽
有
永安驛
及
永安鋪
,各與陵名相犯,
永安驛
合行改爲
龍潭驛
,
永安鋪
改爲
龍潭鋪
名目,申候指揮。奉聖旨:依。如諸處更有如此者,并仰一面改正。内太常寺供到陵名下項:
永安陵
、
永昌陵
、
永熙陵
以上係
永昌院
,
永定陵
係
永定院
,
永昭陵
、
永厚陵
以上係
昭孝禪院
,
永裕陵
、
永泰陵
以上係
寧神禪院
。
建隆
元年,追尊
昭武皇帝
。
大中祥符
五年,加上
昭武睿聖皇帝
。樂舞,
大慶之舞
。大饗明堂、感生赤帝,升侑。原注:國初有司上言:‘國家受
周
禪,
周
木德,木生火,皇朝運應火德,色尚赤,臘以戌日
〔一二〕
,祀赤帝爲感生帝。’
景靈宫天元殿
奉安御容。后
杜氏
,父
爽
,贈中書令。
周顯德
中,封
南陽郡太夫人
。
建隆
元年,有司請上尊號曰皇太后。原注:有司上言:‘伏以王者立顯親之殿,所以尊母儀;開長樂之宫,所以伸子道。稽諸歷代,實有彝章。伏惟帝母
南陽郡太夫人
,象叶陰靈,功深厚載。
塗山
助
夏
,道冠于三王;
文母
興
周
,名存乎十亂。徽號未正,闕孰甚焉。謹案
漢書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陛下膺圖資始,孝治攸先,宜彰墜燕之祥,式表躍龍之貴
〔一三〕
。伏請上尊號曰皇太后。’詔恭依。未行册禮。二年六月二日崩,謚
明憲
。太常少卿
馮吉
議,照臨四方曰明,聖善同達曰憲。
乾德
二年,改謚
昭憲
。原注:二年,改卜
安陵
。吏部尚書
張昭
上言:‘伏自
漢
、
魏
以來,追尊帝后,多以兩字爲謚,后謚上一字,皆與帝謚上字同。國朝追尊四親廟,自
翼祖
而上三廟,后謚上一字并與帝謚同。惟
明憲皇后
不連“昭”字,伏請改上尊謚曰
昭憲皇后
。’子
太祖
、
太宗
。
太祖
諱
匡胤
,原注:上一字去王切,下一字羊晉切。筐、邼、眶、恇、劻、洭、
、
、
、
、軭、
、
、框、
、
、迋、軖、
、靷、
、引、
、鈏、
、
、
、酳
〔一四〕
、洕、濥、
、戭、廴、枃、螾、椼。
後唐天成
二年丁亥歲二月十六日,生于
西京
大内
甲馬營
,以其日爲長春節。仕
周
爲
歸德軍
節度使,原注:
唐宋州
,
後唐
改爲
歸德軍
,帝由此受命。
景德
三年,升
應天府
。
大中祥符
七年,升
南京
。殿前都點檢。
顯德
七年正月四日,受
周
禪。
乾德
元年十一月,上尊號曰
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
。
開寶
元年十一月,加上尊號曰
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一五〕
。
開寶
九年十月二十日崩,
太平興國
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一六〕
,葬
河南府鞏縣永昌陵
。原注:宰臣
薛居正
撰陵名。
太祖
生于
洛陽甲馬營
,樂其風土。國初,遣營繕宫室,有遷都之志。
開寶
九年,西幸,郊祀既至,而宫殿宿衛者多不安處,宫中或見怪異。又霖雨彌月,芻粟不集,遂東歸。嘆曰:‘朕生不得居此,死當葬于此。’還謁
安陵
,哭奠畢,更衣,登闕臺西北向,慷慨涕數行下,發鳴鏑,中其所,曰:‘我後當葬此。’
大中祥符
元年歲次戊申十一月戊午朔、二十七日甲申,孝子嗣皇帝臣某,謹再拜稽首上言:‘臣聞“長發其祥”,流芳于
商頌
;“克昌厥後”,播美于
周詩
。慶以積善而綿長,祖以有功而丕顯。純熙之祉,舄奕無疆。由資始于景靈,爰錫羡于來裔。是以允升岱社,祗薦牲瑄,式昭嚴配之儀,恭率追崇之典。聿隆皇運,仰屬玄猷,伏惟
太祖英武聖文神德皇帝
,奮武開階,膺圖構象,神機天縱,睿斷飆馳。當建極以居尊,乃卜年而垂裕。靈旗直指,革輅親征,多壘削平,中區大定。烝黎以之富壽,寰海于是混同。禮樂交修,梯航畢至。倒干戈而弗用,肅刑政以惟清。推恩雨施于萬方,發號風行于四表。成功不宰
〔一七〕
,至德無逾,時格太平,民用丕變。盡垂鴻之經制
〔一八〕
,資奕世之宏規。遺烈具存,信書攸紀。臣猥以冲眇,逮兹纂承,履大寶之尊,奉神器之重。寤寐思治,旰昃忘勞。動循燕翼之謀,克致治平之化。屬兵鋒載戢,年穀順成,琛賮來庭,邊防罷警。仰昊穹之敷佑,繄宗社之儲休。景貺薦臻,寶符載錫,將伸昭報,祗事禋燔。而民庶相趨,表章狎至,願遵時邁,固請升中。勉徇輿情,用成先志。靈辰協吉,毖祀允修。罄誠明之心,禱蒼黔之福。上封喬嶽,既畢于增高;歸格太宫,敢忘于尊祖?粤若應期之康濟,創業之艱難,厎績之基扃,歸厚之風化,垂于不朽,可得而言。欽奉威靈,重揚徽懿。謹遣攝太尉、推忠協謀同德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集賢殿
大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
太原郡
開國公、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實封一千八百户臣
王旦
奉寶册,謹加上尊謚
太祖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一九〕
。恭惟本仁觀德,宗廟載嚴。致孝因心,簡册增耀。在天降鑒,錫祚有孚。眷祐後昆,永永無極。謹言。’參知政事
馮拯
撰。樂舞,
大定之舞
。冬至祀昊天上帝,升侑。原注:
景祐
二年,太常禮院奏:‘准今月三日詔書,敕中書門下:“王者奉宗廟,貴功德,禋天祀地,則有侑神作主之尊;審禘合食,則有百世不遷之重。朕以寡薄,獲承天序,實賴先烈,訖臻治平。懼不能揚祖宗之休,丕顯懿鑠,夙夜惟念,弗遑寧居。恭以
太祖皇帝
奮淳曜之精,輯樂推之俗,
五代
屯否,中華剖裂,天威一震,罔不率俾。夷僭黜暴,皇綱再張。革其桀驁,納諸軌度,規模宏遠,詒萬世法。
太宗皇帝
躬上聖之資,乃膺繼服,來
閩
、
粤
,復
汾
、
晉
,方夏一統,尉候萬里。興文教,拔群材,思皇政經,憂勞庶務,惠澤漸漬,浹人骨髓。
真宗皇帝
欽明孝熙,恢績鴻緒,勤儉以率下,哀矜以慎刑。撫和二邊
〔二〇〕
,兵不復用。民靡知役,物遂其生。因時昭泰,遠考古章
〔二一〕
,登封巡祭,聲明焯燿。享國多載,仁恩溥博。昔
商
、
周
之際,則長發大禘,嚴父配天。逮于
漢氏
,亦能尊二宗,立廟樂。朕甚慕之。肆我
藝祖
之受天命,建大業,可謂有功矣!二聖繼統,重熙累洽,可謂有德矣!其令禮官,稽按典籍,辨崇配之序,定二祧之位
〔二二〕
。中書門下審加詳閲,稱朕意焉。故兹詔示,想宜知悉。”奉詔如前。臣等言:“王者建廟祏之嚴,合昭穆之綴,祖一而已,始受命也;宗無豫數,待有德也。由宗而變,世胄之疏戚,以爲迭毁之制,使後嗣雖有顯揚褒大,猶不得與祖宗并列。所以一統乎尊尊
〔二三〕
,古之道也。皇帝陛下躬孝治,發德音,永惟三后之盛烈,際天接地,而推奉之,禮有所未稱,明發悼懼,圖惟厥衷,使攸司得稽舊章,開群議,攄懿鑠,闡孫謀,將吻合靈心,垂榮無極,非臣等孤陋所能及也。竊以
太祖皇帝
誕受寶命,付畀四海,鋪敦燮伐,潜黜不端,夷
澤潞
之畔,兼
淮
海之昧,東焚
吴
輿,右因
蜀
壘,
湘楚閩
禺,請吏入朝。當此之時,天下之人去大殘
〔二四〕
,蒙更生,卜年長世
〔二五〕
,丕闡洪業。
太宗皇帝
敦受大業
〔二六〕
,廣運大武,龔天之討,厎定
太原
。由是審九刑之辟,藝四方之貢。信賞類能,重食勸功。官無煩苛,人無恫怨。又引搢紳諸儒,講道興學,炳然右文,與
三代
同風。
真宗皇帝
乾粹日照,執競惟烈,重威撫和,休寧北方。順斗布度
〔二七〕
,先天作聖。遂考
夏
諺,稽
虞
巡,秘牒
岱宗
,育穀
冀
壤
〔二八〕
。翕受瑞福,普浸黎元,肖翹跂行
〔二九〕
,罔有不寧。百度已備,眷受明辟。洪惟一祖二宗之烈,歷考墳誥
〔三〇〕
,未有高焉者也。昔
成湯
爲
商
之祖,
漢孝文
、
孝武
特崇兩廟,皆子孫奉承不輟。我皇伯祖,經綸草昧,遂有天下,功宜爲帝者之祖。皇祖勤勞制作,皇考財成治定,德宜爲帝者之宗。三廟并萬世不遷,宣布天下,以示後世。臣等請如聖詔。至升侑上帝,褒對先烈,本之
周
道,克厭典禮。昔
太宗
親郊,奉
宣祖
、
太祖
配焉。
真宗
肇祀
〔三一〕
,奉
太祖
、
太宗
配焉。自爾有司,不敢輕議。今二宗同躋不祧之位,則禮無異等。伏請自今以往,
太祖
爲定配,二宗爲迭配,稱情適事,理實無嫌。其將來皇帝親祀,伏請以三祖皆侑,上顯對越之盛,次申遹追之感,聖人之能事,群臣之大願。此後迭配,還如前議。昔
真宗
登介丘,降
社首
,并以
太祖
、
太宗
崇配天地,此三聖皆侑之明準。其歲時常祀,則至日圜丘,仲夏地祇,配以
太祖
。孟春祈穀、夏雩祀、冬祀神州,配以
太宗
。孟春感生帝,配以
宣祖
。季秋大饗,配以
真宗
。伏請皆如禮便。陛下重宗祧之事,昭鑒前載,抑畏虔恭,讓而不專,故令臣等得申愚管。謹用敷罄,惟聖心裁覽。”’奉敕恭依。
景靈宫皇武殿
、
揚州建隆寺
、
西京會聖宫
、
應天院
、
滁州天慶觀
、
南京鴻慶宫
,奉安御容。
后 賀氏 ,父 景思 ,右千牛衛率府率。 晉開運 初,來歸。 周顯德 中,封 會稽郡夫人 。生 燕王德昭 、 魏國 、 魯國 二大長公主。 顯德 五年正月三日崩。 建隆 三年,追册爲皇后。 乾德 二年,謚 孝惠 。陪葬 安陵 ,案: 宋史 : 孝惠皇后 , 神宗 時升祔太廟。此失載。祔祭后廟。
王氏 ,父 饒 , 彰德軍 節度使。 周顯德 五年,來歸。六年,賜冠帔,封 琅邪郡夫人 。 建隆 元年八月,册爲皇后。生皇子、皇女二人,皆早世。 乾德 元年十二月七日 〔三二〕 ,崩。謚 孝明 。陪葬 安陵 ,祔祭后廟。 太平興國 二年,升祔 太祖 室。
宋氏 ,父 偓 ,左衛上將軍、 邢國公 。 乾德 六年,入宫爲皇后。 太宗 即位,號 開寶皇后 。 太平興國 二年,居西宫。 雍熙 四年,移東宫。 至道 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崩。翰林學士 宋白 議,慈愛忘勞曰孝,温克令儀曰章。升祔 太祖 廟。案: 東都事略 : 開寶皇后 ,至 神宗 時升祔 太祖 廟。此失載。
太宗
諱
炅
。原注:古迥切。熲、炯、
、煛、泂、
、耿、
、
、
、
、昋、鎣、扃、憬、皛。舊諱
光義
、
匡義
。原注:
開寶
九年十月,詔:‘官階及州縣名,有與朕名下一字同者,宜改,與上一字同者,仍舊。乃以諫議大夫爲正諫大夫,正議大夫爲正奉大夫,通議大夫爲通奉大夫,朝議大夫爲朝奉大夫,朝議郎爲朝奉郎,承議郎爲承直郎,奉議郎爲奉直郎,宣議郎爲宣奉郎。’
太平興國
二年二月,詔曰:‘王者對越上天,祗見九廟,凡遇祭告,必署名稱。稽歷代之舊章,貴難知而易避,爰遵故事,載易嘉名。凡在庶寮,當體兹意。朕今改名
炅
,自臨御以來,除已改州縣、散官職事官名號及人名外,其舊名二字,今後不須迴避。仍令擇日奏告天地宗廟。’
大中祥符
二年六月,詔曰:‘
太宗
藩諱,溥率咸知,雖先訓之具存,俾臨文而不避。近睹列奏,或犯二名,聞之矍然,載增永慕。自今中外文字,有與二字相連及音同者,并令迴避。’
晉天福
四年己亥十月七日,生于
開封府浚儀縣崇德坊護聖營
之官舍,以其日爲乾明節。
淳化
元年
〔三三〕
,改爲壽寧節。
建隆
元年,爲殿前都虞候、
睦州
防禦使。八月,領
泰寧軍
節度使。二年七月
〔三四〕
,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開封
尹。
乾德
二年六月,加中書令。
開寶
六年九月,封
晉王
。九年十月二十一日,遂即尊位。案:
太宗
以
開寶
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原本誤作‘二月二十一日’,今據
宋史
改正。
太平興國
三年,上尊號曰
應運統天聖明文武
。六年十一月
〔三五〕
,群臣上尊號
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
。
端拱
二年,詔曰:‘朕嘗覽群書,備觀前古。居尊之號,近代方行,固非
軒昊
之令猷,且異
唐虞
之舊典。載惟凉德,尤愧前王,浮實之名,非所宜稱。向者群后同詞,封章見請,虔懇斯至,避讓無由,勉從將順之心,遂極尊崇之號。每一念此
〔三六〕
,深用憮然,豈敢以謙德自私,必將以古道爲法。其自前所加尊號,并宜省去。今後四方上表,衹稱皇帝,庶叶至公。’翌日,宰相
吕蒙正
等奏事
長春殿
,進曰:‘陛下神功聖德,輝映古今,在于尊稱,止可增益。忽奉詔旨省去,中外無不驚駭。’帝曰:‘至如“皇帝”二字,亦不可兼稱,此起自
秦始皇
,後代因之不改。朕比欲復止稱王,又以諸子封王,有所妨礙。朕志先定,勿煩確奏。’其後,群臣累上尊號曰
法天崇道文武皇帝
。詔除‘文武’二字外,宜依。
至道
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崩,葬
河南府永安縣永熙陵
。原注:宰相
吕端
撰陵名。
大中祥符
元年歲次戊申十一月戊午朔,二十七日甲申,孝子嗣皇帝臣某,謹再拜稽首上言:‘臣聞應期受命,聖人所以致太平;卜世其昌,上帝所以祚明德。然則升中昭事,既報本于圜方;順美歸尊,當增華于簡册。伏惟
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元功不宰,妙用無方。若
唐堯
之聖神,有
周公
之材藝。在朱邸也,懸象集連珠之慶;紹寶曆也,
長江
出瑞石之文。
閩越
于是來同,
并汾
以之蕩定。若乃揚庭以選士,闢館以育材,得人而致治也。集
河洛
之圖書,闡
周孔
之經籍,用文以立教也。授律以貞師,取威而禁暴,經武以定功也。審官以考績,議獄以緩刑,信賞而慎罰也。既而講三王之禮,備六代之樂,躬肆類以享帝,尊二祖以配天。人神感通,上下交泰。和氣充塞,德澤涵濡。百靈效祥,溢圖牒之所記;九譯來貢,超載籍之所聞。然猶旰食勵精,實行慈儉,除宫室之藻飾,絶弋獵之嬉游。省去名稱,抑罷封禪,積德深厚,垂慶綿長。俾臣薄躬
〔三七〕
,誕膺丕錫
〔三八〕
,守位一紀,率土咸懷。叠委禎符,屢惟稔歲。徇黎庶之虔請
〔三九〕
,循
虞
、
夏
之舊章,告成介丘,昭紀大號,奉揚前烈,傳之無窮。而陟配方嚴,鴻名未稱,敢不周爰古道,侔揣大猷,上以協神祇之心,下以伸臣子之志。再章節惠,永播英聲。謹遣攝太尉、推忠協謀同德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集賢殿
大學士、監修國史、上柱國、
太原郡
開國公、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實封一千八百户臣
王旦
案:實封一千八百户,原本誤作‘二千五百户’,考
王旦
實封户于
大中祥符
元年,遣祭
太祖
文已載明,與
長編
同。今改正。奉寶册,加上尊謚
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大明廣孝皇帝
。恭惟至神,俯歆令典。延休萬葉,介福兆人。謹言。’樂舞,
大盛之舞
。案:
長編
分注云:‘
太宗
廟未見樂舞名,當檢。’此作
大盛
,與
宋史樂志
合。祈穀、雩祀、神州地祇,升侑。
景靈宫大定殿
、
西京應天院
、
崇福宫
、
會聖宫
,奉安御容。
后 尹氏 ,父 廷勛 , 滁州 刺史。 太平興國 元年,追尊爲皇后,謚 淑德 。案: 宋史 : 淑德皇后 , 太宗 在 周 時娶焉,早薨。葬 孝明陵 西北,享于别廟。後升祔太廟,不詳年代。考 文昌雜録 , 元豐 癸亥,以詳定禮文所言,七月十二日,升祔 淑德皇后 於 太宗 室。此失載。太常少卿 馮永錫 議,言行不回曰淑,富貴好禮曰德。
符氏 ,父 彦卿 , 魏王 。 周顯德 中,來歸。國初,封 汝南郡夫人 ,進 楚國 、 越國 。 開寶 八年十二月十九日,薨。 太平興國 元年,追册爲皇后,謚 懿德 。太常卿 張永錫 議,案:追謚后 尹氏 、 符氏 ,同在 太平興國 元年。而太常議謚者,一作少卿 馮永錫 ,一作太常卿 張永錫 ,未知孰是。 東都事略 、 李燾長編 及 宋史 俱無可考,姑仍其舊。温柔聖善曰懿,富貴好禮曰德。陪葬 安陵 ,升祔太廟 太宗 室。
李氏
,父
處耘
,
淄州
刺史。
開寶
末,納幣,
太平興國
二年七月
〔四〇〕
,入宫,
雍熙
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立爲皇后。
至道
三年四月八日,尊爲皇太后。
景德
元年三月十五日崩,謚
明德
。吏部侍郎
郭
議,無幽不察曰明,中和純備曰德。升祔
太宗
廟庭。案:
宋史
:
景德
三年,
明德皇后
祔葬
永熙陵
。此失載。
李氏 ,父 英 , 乾州 防禦使,贈 安國軍 節度使、 常山郡王 。 開寶 初,來歸。封 隴西縣君 。 太平興國 初,封 隴西郡夫人 。二年三月十二日崩。 至道 三年,追封賢妃。十二月,追尊爲皇太后。 咸平 元年,謚 元德 。都官員外郎、秘閣校理 舒雅 議,茂德丕績曰元,中和淳淑曰德。 大中祥符 六年,去‘太’字。子 真宗 。案: 宋史 : 元德皇后 , 咸平 三年,祔葬于 永熙陵 ,主祔别廟。 大中祥符 六年,升祔太廟。此失載。
【 真宗 】 章獻明肅劉后 , 益州華陽縣 人,父 通 。后爲 蜀 人 龔美 携入京,爲 開封府 人。 美 以鍛銀爲業, 真宗 尹 開封 , 美 因鍛銀得見。 真宗 語之曰:‘ 蜀 婦人多才惠,汝爲我求一 蜀 姬。’ 美 因納后,年十五,寵幸專房。 太宗 一日問乳母曰:‘太子近來容貌清瘦,左右有何人?’乳母以后對。上命去之,太子不得已,置于殿侍 張耆 家。未幾, 太宗 晏駕,太子即位, 祥符 五年,立爲皇后。案: 太宗 以下,應載 真宗 事實,今 永樂大典 原本闕,惟 錦綉萬花谷 所引 國朝事實 有 章獻明肅劉后 事一條, 劉 , 真宗 后也,録附 太宗 之後。
仁宗
諱
禎
,原注:陟盈切。楨、貞、偵、
、媜、徵、
、癥、湞、
、寊、揁、
。
大中祥符
三年庚戌歲四月十四日,生于
開封府
。以其日爲乾元節。七年三月,授左衛上將軍,封
慶國公
。八年十二月,授
中正軍
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封
壽春郡王
。
天禧
元年二月,加兼中書令
〔四一〕
。二年二月,改
建康軍
節度使、太保,進封
昇王
。八月,立爲皇太子。
乾興
元年二月十九日,遂即尊位。案:
宋史
:
乾興
元年二月戊午,
真宗
崩,
仁宗
即位。考戊午爲十九日,原本誤作‘二十九日’,今改正。
天聖
二年十一月,上尊號曰
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
。
明道
二年二月
〔四二〕
,加號
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
。七月,詔去‘睿聖文武’之號。景祐二年十一月
〔四三〕
,加
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四四〕
。
寶元
元年十一月,以‘寶元’易‘景祐’,冠于舊號。
康定
元年,詔省去‘寶元’二字
〔四五〕
。在位四十二年,
嘉祐
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崩。十月二十九日,葬
永昭陵
。原注:刑部尚書、平章事
韓琦
奏:‘臣奉敕撰定先帝陵名者,爲兆域之圖,按禮經而伊始;因山川之故,奉先訓以惟嚴
〔四六〕
。宜立嘉名,上符至德。伏以先皇帝仁無不浹,道極莫稱。開壽域以濟民
〔四七〕
,咸歸聖治;建善經而長世,坐致時雍。豈徒超軼于百王,固以光輝于萬古。先帝陵,伏請以“永昭”爲名。’翰林學士
王珪
等議謚曰:‘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迹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謚于帝。伏思在昔帝王,生膺大名,終紀大行
〔四八〕
,使金聲而玉振之,以詔乎無窮之聞者
〔四九〕
,帝莫盛于
堯
、
舜
,王莫隆于
禹
、
湯
也。蓋易名之典,下不得誄上,古者將爲至尊之謚,必質于郊,然後定之,兹所以推天下之至美,案:‘然後定’下,原本脱‘之兹’二字,今據
王珪華陽集
補。明天下之至公,雖天子不得以自專也。洪惟先皇帝,躬上主之資,承累聖之序,流
大漢
之豈弟,履
放勛
之欽明。包富有之業而能守以約,攬泰定之勢而弗恃以安,固嘗邈然究視所未形,俯焉積思所不及,謂天命之匪易,乃嚴恭戒懼,庶以答靈心之顧。謂民懷之靡常,乃涵容煦沫
〔五〇〕
,庶以陶善類之歸。智括萬慮而不可測,恩滲四垠而不可形。如兩儀之無不幬載,如三辰之無不臨燭。于時修廢官,繼絶世,禮高年,勸力穡,减常賦,抑末游。虚己以遇豪俊之材,降志以從忠直之諫。振立賞罰而權衡之,章昭典禮而黼黻之,宥恕刑獄而蕩滌之,惠哀困窮而衣食之。人情莫不欲逸,愛其力而不勞;人情莫不欲壽,輔其生而不傷;群公庶尹,罔弗夷正,相與謀王之朝;殊鄰絶區,罔弗億寧,相與慕王之境。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罔弗順祗,相與立于王之塗。蓋仁政之施,沛然其若是,莫之能禦也。矧夫耕耤于千畝之田,祫祭于先王之廟。報天之誠篤,則八奠于圜丘;嚴父之志盡,則再侑于明堂。宗室既蕃,則廣諸分玉之愛;邦統未昭,則豫有主器之屬。下議樂之詔,以考鍾石之和。置寫書之官,以緝經墳之學。
邇英
敷席,圖講藝也;凝幾校字,案:‘凝幾’,原本誤作‘疑機’,今據
華陽集
改。資味道也;藻思粹發,窮聖作也;飛毫灑落,肆天縱也。知聲色之靡伐于德義,于是乎屏燕飲之娱;知雉兔之獲,殫于精神,于是乎絶盤游之欲。念組織之勤,則却服御之華;念土木之費,則損宫室之麗。
西羌
阻命,不欲久戍勞師,而遂納
玉關
之誓,
南蜑
肆奸,不欲深入討除
〔五一〕
,而自致
藁街
之戮。時則有逾沙絶漠,卓犖之貢委,應圖合牒,沕潏之瑞叢。四十二年于兹,可謂海内大治矣。竊迹
羲皇
之前,夐乎莫索其詳,自
詩
、
書
之載,揆厥所元,終都
幽冀
,
〔五二〕
未有如兹之盛者也。方將勒鴻休,受永祐,豈圖神機欻厭,邦釁上延。仙鼎已成,不返
荆山
之御;玉衣雖在,空陳
渭水
之游。嘉原既新,同軌畢至,下華蓋于北極,引龍輴之西巡。此萬國所以摧心,三靈爲之變色。有司繇是飭舊典,册丕稱
〔五三〕
。案:‘丕備’,原本誤作‘不稱’,今據
華陽集
改正。皇哉鑠乎,幾有以綏王靈而炳帝烈也!謹按
謚法
:“治民無爲曰神,經緯天地曰文,通達先知曰聖,保大定功曰武,照臨四方曰明,慈惠愛親曰孝。”若乃群生啿啿,案:‘啿啿’,原本作‘嘻嘻’,考‘群生啿啿’句本
漢
郊祀歌,今從
華陽集
改正。鼓之舞之,不知至化之所自然,非至神乎?制作禮樂,際天接地,焕然而大備,非至文乎?永惟宗廟之奉,實發先識,以建大本,非至聖乎?戴白之老,不識兵革之警,非至武乎?遐末荒昧之情,格于聰明而無所遺,非至明乎?惇叙九族,以述夫祖先之志,非至孝乎?粤廟號之建尚矣,維其歷古聖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于代相襲之。夫仁者聖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鉅學,反略于稽求?抑又天之所啓
〔五四〕
,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
詩
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業爲祖,德以守成爲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謚,宜天錫之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元豐
六年
〔五五〕
,加謚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樂舞,
大仁之舞
。祭皇地祇,升侑。原注:殿中侍御史
趙鼎
奏:‘請遞遷
真宗
配孟夏雩祭,以
太宗
專配上辛。祈穀、孟冬祀神州地祇,循用
有唐
故事。’
翰林學士 王珪 等議以爲:‘天地之祭有七,皆用歷代故事,以始封受命創業之君,配神作主。于明堂,用古嚴父之道,配以皇考。故朝廷 真宗 時,以 太宗 配,在 仁宗 時,以 真宗 配,今則以 仁宗 配。方 仁宗 始罷 太宗 明堂之配, 太宗 先以配雩、祈穀及神州之祭,本非遞遷。今明堂既用嚴父之道,則 真宗 配天之祭,于禮當罷,不當復分雩祭之配。’
天章閣 待制兼侍讀 李受 、 天章閣 侍讀 傅卞 奏:‘以 趙鼎 之議爲得禮,若以 太宗 雩祭既久,不欲遷侑,則乞以 仁宗 與 真宗 并配明堂,亦爲得禮。’詔從 珪 等所議。
至 治平 元年七月辛酉,詔以 仁宗 享明堂。初,禮院奏:‘乞與兩制同議,大行皇帝當配何祭?’翰林學士 王珪 等奏:‘ 唐代宗 即位,用禮儀使 杜鴻漸 等議,季秋大享明堂,以考 肅宗 配昊天上帝。 德宗 即位,亦以考 代宗 配。 王涇郊祀録 注云:“即 孝經周公 嚴父之道。”本朝祀儀,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以 真宗 配,今請以 仁宗 配 〔五六〕 ,循 周公 嚴父之道。’知制誥 錢公輔 議:‘謹按 三代 之法,郊以祀天,而明堂以祭五帝。郊之祭,以始封之祖有聖人之德者配焉。故 孝經 曰:“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于明堂以配上帝。”又曰:“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 周公 其人也。”以 周公 言之,則嚴父也,以 成王 言之,則嚴祖也。方是之時,政則 周公 ,祭則 成王 ,亦安在乎嚴其父哉? 我將 之詩是也。後世失禮,不足考據,請一以 周 事言之。臣竊謂 聖宋 崛起,非有始封之祖也,則創業之君,遂爲 太祖 矣。 太祖 則 周 之 后稷 ,配祭于郊者 〔五七〕 ; 太宗 則 周 之 文王 ,配祭于明堂者也。此二配者,至大至重,萬世不遷之法也。 真宗 則 周 之 武王 ,宗乎廟而不祧者也。雖有配天之功,而無配天之祭,未聞 成王 以嚴父之故,廢 文王 配天之祭,而移于 武王 也。 仁宗 則 周 之 成王 也,雖有配天之業,而亦無配天之祭,亦未聞 康王 以嚴父之故,廢 文王 配天之祭,而移于 成王 也。以 孔子 之心,推 周公 之志,則嚴父也。以 周公 之心,攝 成王 之祭,則嚴祖也。嚴祖、嚴父,其義一也。下至于兩 漢 ,去聖未甚遠,而明堂配祭, 東漢 爲得。在 西漢 時,則 孝武 始營明堂,而以 高帝 配之。其後,又以 景帝 配之。 孝武 之後,無聞焉。在 東漢 時,則 孝明 始建明堂,而以 光武 配之。其後, 孝章 、 孝安 又以 光武 配之。 孝安 之後,無聞焉。當始配之代,適符嚴父之説。及時異事遷,而 章 、 安 二帝亦弗之改,此最爲近古,而合乎禮者也。 有唐 始在 孝和 時 〔五八〕 ,則以 高宗 配之;在 明皇 時,則以 睿宗 配之;在 永泰 時,則以 肅宗 配之。禮官 杜鴻漸 、 王涇 輩,不能推明經訓,務合古初 〔五九〕 ,反雷同其論,以惑時主,延及于今,牢不可破。當 仁宗 嗣位之初,倘有建是論者,則配天之祭,常在乎 太祖 、 太宗 矣 〔六〇〕 。當時無一言者,故使 宗周 之典禮,不明于聖代,而 有唐 之曲學,流弊乎後人。願陛下深詔有司,博謀群賢,使配天之祭,不膠于嚴父。嚴父之道,不專乎配天。循 宗周 之典禮,替 有唐 之曲學。’
于是,又詔臺諫及講讀官與兩制、禮院,再詳定以聞。 觀文殿 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 孫抃 等奏:‘謹案 孝經 出于聖述,其談聖治之極,則謂之“行莫大于嚴父而配天”。 仲尼 美 周公 以居攝而能行天子之禮,尊隆于父,故曰“ 周公 其人”,不可謂“安在乎必嚴其父”也。又若止于 太祖 比 后稷 , 太宗 比 文王 ,則 宣祖 、 真宗 ,向者皆不當在配天之序。推而上之,則謂明堂之祭, 真宗 當以 太宗 配,先帝不當以 真宗 配,今日不當以 仁宗 配,必配以祖也。臣等按 易豫 之説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蓋若祖、考,并可配天者也。兹又符于 孝經 之説,亦不可謂“安在乎必嚴其父”也。祖、考皆可配帝,郊與明堂不可同位,亦不可謂“安在乎必嚴其父”也。雖 周 家不聞廢 文 配而移於 武 ,廢 武 配而移于 成 ,然而 易 之配考、經之嚴父,歷代循守,固亦不爲無説。 魏明帝 宗祀 文帝 于明堂,以配上帝,史官謂是時二 漢 郊祀之制具存, 魏 而損益可知,則亦不可謂“ 東漢章 、 安 之後,配祭無傳”,遂以爲未嘗嚴父也。自 唐 至本朝,其間賢哲講求不爲少,所不敢以異者,捨 周孔 之道,無所本統也。今以爲 我將 之詩,祀 文王 于明堂而歌者也,亦安知非 仲尼 删 詩 ,存 周 之全盛之頌,被于管弦者獨取之也? 仁宗 繼本體,保成業,置天下于泰安者四十二年,功德于人,可謂極矣。今祔廟之始,遂抑而不得配上帝之享,甚非所以宣章陛下爲後嚴父之大孝。臣等稽參大典,博考公論,敢以前所定論爲便。’
知諫院 司馬光 、 吕誨 議:‘切以孝子之心,誰不欲尊其父者。聖人制禮以爲之極,不敢逾也。故 祖己 訓 高宗 曰:“典祀無豐于昵。” 孔子 與 孟懿子 論孝,亦曰:“祭之以禮。”然則親者,不敢數祭爲孝,貴于得禮而已。先儒所謂禘、郊、祖宗,皆祭祀以配食也。禘謂祭昊天于圜丘也,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故 詩 曰:“思文 后稷 ,克配彼天。”又 我將 :“祀 文王 于明堂。”此其證也,下此皆不見于經也。 前漢 以 高祖 配天, 後漢 以 光武 配明堂,以此觀之,古之帝王,自非建邦啓土,及造有區夏者,皆無配天之文。故雖 周 之 成 、 康 , 漢 之 文景 、 明章 ,其德業非不美也,然而子孫不敢配天者,避祖宗也。 孝經 曰:“嚴父莫大于配天, 周公 其人也。” 孔子 以 周公 有聖人之德,成太平之業,則制禮作樂,而 文王 適其父也,故引之以證聖人之德,莫大于孝,答 曾子 之問而已。非謂凡有天下者,皆當以其父配天,然後爲孝也。近世祀明堂者,皆以其父配五帝,此乃誤釋 孝經 之意,而違先王之禮,不可以爲法也。 景祐 二年, 仁宗 詔禮官稽參典籍,辨崇祀之序,定二祧之位,乃以 太祖 爲帝者之祖,比 周 之 后稷 , 太宗 、 真宗 爲帝者之宗,比 周 之 文 、 武 。然則祀 真宗 于明堂,以配五帝,亦未失古禮。今 仁宗 雖豐功美德,洽于四海,而不在二祧之位,議者乃欲捨 真宗 ,而以 仁宗 配祀明堂,恐于祭法不合。又以人情言之,是黜祖而進父也。 夏父弗忌 躋 僖公 ,先兄而後弟, 孔子 猶以爲逆祀,書于 春秋 。况黜祖而進父乎?必若此行之,不獨乖違禮典,恐亦非 仁宗 之意。臣等切謂,宜遵舊禮,以 真宗 配五帝于明堂爲便。’詔從 抃 等議。
景靈宫美成殿 奉安御容。
后 郭氏 ,故中書令 郭崇 孫女。 天聖 二年九月十五日,太后手書,已于此月特展嘉禮,納爲皇后,竢南郊畢,備禮册命。十一月二十一日,降制。太后稱制,恃勢頗驕横。太后崩,美人 向氏 、 楊氏 尤得幸。案:‘向氏’, 東都事略 作‘尚氏’,尚與向古姓相通,今仍其舊。 向氏 恩寵傾京師,后妒,屢與忿争。 向氏 嘗于上前有侵后不遜語,后怒,起批其頰,上自起救之,后誤抓上頸,上大怒。 閻文應 白上,以抓痕示執政大臣而謀之。上以示 吕夷簡 ,且告之。 夷簡 曰:‘ 光武 , 漢 之明主, 郭后 止以怨懟廢,况傷乘輿乎?’上于是有廢后意。右司諫 范仲淹 諫諍,不納。后乃請入道,賜號 金庭教主 、 冲净元師 〔六一〕 。居于 安和院 ,改 院 曰 瑶華宫 。 景祐 二年,薨。詔追復皇后。
曹氏 ,父 玘 ,尚書虞部員外郎,贈太傅兼侍中、 東海郡王 。祖 彬 樞密副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贈 魯王 。案: 東都事略彬 贈 韓王 ,非 魯王 ; 玘 贈 吴王 ,非 東海郡王 。與此所載互異。 景祐 元年九月,内降制,立爲皇后,所司擇日備禮册命。十一月冬至,行册禮。 嘉祐 八年三月,尊爲皇太后。四月,權同聽政。 治平 元年五月,降手詔還政 英宗 。尊皇太后所居宫曰 慈壽 。 熙寧 元年, 曾公亮 表請名太皇太后宫殿并以 慶壽 爲名。 治平 四年正月,尊爲太皇太后 〔六二〕 。 元豐 二年十月二十日 〔六三〕 ,崩。謚 慈聖光獻 。原注:謚議闕。案: 東都事略慈聖光獻后 葬 永昭陵 ,升祔太廟。此失載。
張氏 ,父 堯封 。祖 潁 ,進士及第,終于縣令。 堯封 , 景祐 元年釋褐,授 石州 軍事推官,未赴,卒于京師。 堯封 母, 錢氏 女也。后與其姊妹三人,幼無依,由 錢氏 納于 章惠太后 宫,時后八歲,浸長得幸。 慶曆 元年,封 清河郡君 ,歲中爲才人,遷修媛。三年,被疾,願下遷爲美人,上許之。八年十月,進貴妃,十二月三日發册。原注:故事,國朝以來,命妃未嘗行册禮,然故事,須竢旨,方以告敕授之。又凡降制,皆從學士院待詔書告詞,送中書,結三省銜,官告院用印,然後進入宣制。翰林學士 宋祁 止就院寫告,直取官告院印用之,遽封以進。方妃寵盛,欲行册命之禮,告入進,后怒曰:‘故事,妃當得册命,何用告爲?’抵于地。上爲奪 祁 職,改命 觀文殿 學士 丁度 撰文。案: 九朝編年 云:‘國朝命妃,當册拜, 宋祁 以進誥,落職。 祁 初亦疑進誥非是,以 李淑 明于典故而問之, 淑 心知其誤而俾之進, 祁 果得罪。’考 宋 自 温成 以前,并無命妃册拜者,當以此書爲正。 至和 元年,薨。册贈爲皇后,謚 温成 。原注:初謚 廣明 ,又謚 元明 ,竟謚 温成 。謚議闕。案: 東都事略 及 宋史仁宗本紀 、 后妃傳 但稱謚 温成 。考 九朝編年 載,初謚 恭德 ,樞密副使 孫沔 言:‘ 太宗 四后,皆謚曰德,從廟謚也。今 恭德 之謚,其法何從?’遂改今謚。此載初謚 元明 、 廣明 ,與各書互異。
子 英宗 。
英宗 , 天聖 十年,生于 宣平坊 ,赤光滿室,咸見黄龍往來室中, 濮王 夢兩龍與日并墮,以衣承之,復戲于空中,其一龍視王曰:‘吾非王所能有也。’後 仁宗 立爲皇子。案:是書各類中所載事實,俱至南渡 高宗 朝止。而 世次 一類,自 仁宗 以後,累朝俱闕。惟 錦綉萬花谷 所引 國朝事實 有 英宗 事迹一條,補録于此。
〔一〕奉聖旨依 文津閣 本‘依’下有‘議’字。
〔二〕仕後唐 ‘後唐’, 宋會要輯稿帝系 一之一及 宋史 卷一 太祖紀一 作‘唐’。當是。
〔三〕圢 原作‘玎’,案‘玎’音當經切,音丁,與‘珽’音異。據 文淵閣 本改。
〔四〕面述聽聞 ‘面’, 文淵閣 本作‘而’。
〔五〕執曰無疑 ‘執’, 宋大詔令集 卷一四三 詳定康陵定陵詔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三七之三作‘咸’。
〔六〕用慰追遠之情 ‘情’, 宋大詔令集 卷一四三 詳定康陵定陵詔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三七之三作‘誠’。
〔七〕仕周爲龍捷左厢都指揮使岳州防禦使 ‘周’原作‘晉’,據 宋會要輯稿帝系 一之二、 續資治通鑑長編 (以下簡稱 長編 )卷一及 宋史 卷一 太祖本紀一 改。
〔八〕乳臺至鵲臺 ‘乳臺至’原脱,據 宋會要輯稿禮 三七之一、 文獻通考 卷一二六 王禮考二一 及 宋史 卷一二二 禮志二五 補。
〔九〕景德初 宋會要輯稿帝系 一之二、 長編 卷六五及 輿地廣記 卷五均作‘景德四年’。
〔一〇〕四年七月 ‘四年’原作‘三年’,據 宋會要輯稿禮 三七之二九、 宋大詔令集 卷一六一 選官充知陵臺令兼永安縣事詔 改。
〔一一〕宜以殿中丞黄昭益知陵臺令 ‘黄昭益’原作‘黄昭度’,據 宋會要輯稿禮 三七之二九、 宋大詔令集 卷一六一 選官充知陵臺令兼永安縣事詔 改。
〔一二〕臘以戌日 ‘戌’原作‘戊’,據 長編 卷一、 東都事略 卷二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二〇之一改。
〔一三〕式表躍龍之貴 ‘躍’, 宋大詔令集 卷一三 有司請上皇太后尊號奏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五〇之一作‘濯’。
〔一四〕酳 原脱,據 文津閣 本及 慶元條法事類 卷三 廟諱 補。
〔一五〕加上尊號曰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聖文’, 宋史 卷二 太祖本紀二 作‘大聖’。
〔一六〕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二十五’原作‘十五’,據 長編 卷二五、 宋史 卷四 太宗本紀一 及 宋會要輯稿帝系 一之三改。
〔一七〕成功不宰 ‘宰’, 太常因革禮 卷九〇 廟議二 作‘世’。
〔一八〕盡垂鴻之經制 ‘盡’, 太常因革禮 卷九〇 廟議二 作‘畫’。
〔一九〕謹加上尊謚太祖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案此謚號, 宋史 卷三 太祖本紀三 與此同;‘睿文神德聖功’, 太常因革禮 卷九〇 廟議二 作‘聖文神德玄功’。
〔二〇〕撫和二邊 ‘二’原作‘三’,據 太常因革禮 卷八 總例八 、 宋大詔令集 卷一三八 祖宗升配詔一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七四改。
〔二一〕遠考古章 太常因革禮 卷八 總例八 、 宋大詔令集 卷一三八 祖宗升配詔一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七四作‘憲章考古’。
〔二二〕定二祧之位 ‘定’原脱,據 太常因革禮 卷八 總例八 、 宋大詔令集 卷一三八 祖宗升配詔一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七四補。
〔二三〕所以一統乎尊尊 ‘乎尊尊’原脱,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補。
〔二四〕天下之人去大殘 ‘大殘’原作‘久潜’,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改。
〔二五〕卜年長世 ‘卜’原作‘永’,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改。
〔二六〕太宗皇帝敦受大業 ‘大業’,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作‘皇圖’, 宋文鑑 卷一〇五 祖宗配侑議 作‘其璽’。
〔二七〕順斗布度 ‘斗布’原作‘紀有’,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改。
〔二八〕育穀冀壤 ‘育穀冀’原作‘休兵異’,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改。
〔二九〕肖翹跂行 ‘跂行’原作‘蠕動’,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改。
〔三〇〕歷考墳誥 ‘考’,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作‘選’。
〔三一〕真宗肇祀 ‘真’前原衍‘逮’,據 景文集 卷二六 禮院議祖宗配侑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五之八〇及 歷代名臣奏議 卷一九 郊廟 删。
〔三二〕乾德元年十二月七日 ‘七日’, 皇宋十朝綱要 卷一與此同, 宋史 卷一 太祖本紀一 、 長編 卷四均繫於‘甲申’,案本月己卯朔,甲申爲本月‘六日’。
〔三三〕淳化元年 ‘元年’原作‘三年’,據 隆平集 卷一 聖緒 、 長編 卷三一及 宋史 卷五 太宗本紀二 改。
〔三四〕二年七月 原作‘二月七日’,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二、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五及 宋史 卷一 太祖本紀一 改。
〔三五〕太平興國三年 ‘年’後脱‘上尊號曰應運統天聖明文武六年十一月’,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二、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五至七補。
〔三六〕每一念此 ‘念此’, 宋大詔令集 卷三 省尊號詔 、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七作‘自念’。
〔三七〕俾臣薄躬 ‘躬’原作‘祜’,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三 太宗加號册 、 太常因革禮 卷九〇 廟議二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五八之二七改。
〔三八〕誕膺丕錫 ‘誕’原作‘嗣’,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三 太宗加號册 、 太常因革禮 卷九〇 廟議二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五八之二七改。
〔三九〕徇黎庶之虔請 ‘虔’原作‘確’,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三 太宗加號册 、 太常因革禮 卷九〇 廟議二 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五八之二七改。
〔四〇〕太平興國二年七月 ‘二年’, 皇宋十朝綱要 卷二與此同, 宋史 卷二四二 明德李皇后傳 作‘三年’。
〔四一〕加兼中書令 ‘兼’原脱,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一二及 宋史 卷九 仁宗本紀一 補。
〔四二〕明道二年二月 ‘明道二年’原作‘明年’,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一四改。
〔四三〕景祐二年十一月 ‘景祐二年’原脱,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一四至一五及 宋史 卷一〇 仁宗本紀二 補。
〔四四〕加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 ‘聰’原作‘英’,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一五及 宋史 卷一〇 仁宗本紀二 改。
〔四五〕詔省去寶元二字 ‘寶元二字’原作‘睿聖文武四字’,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 宋會要輯稿禮 四九之一六及 宋史 卷一〇 仁宗本紀二 改。
〔四六〕奉先訓以惟嚴 ‘先’, 安陽集 卷三四 上永昭陵名狀 及 宋大詔令集 卷一四三 宰相韓琦奏大行皇帝陵名永昭狀 作‘大’。
〔四七〕開壽域以濟民 ‘濟’, 安陽集 卷三四 上永昭陵名狀 及 宋大詔令集 卷一四三 宰相韓琦奏大行皇帝陵名永昭狀 作‘躋’。
〔四八〕終紀大行 ‘行’原作‘德’,據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謚號議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九之四〇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改。
〔四九〕以詔乎無窮之聞者 ‘詔’原作‘詒’,據 宋會要輯稿禮 二九之四〇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改。
〔五〇〕涵容喣沫 ‘喣’原作‘煦’,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謚號議 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同, 莊子大宗師 作‘呴’(喣),乃形近而訛。
〔五一〕不欲深入討除 ‘討除’, 宋會要輯稿禮 二九之四〇作‘薄伐’,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謚號議 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作‘薄寇’。
〔五二〕揆厥所元終都幽冀 原脱,據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謚號議 補;‘幽冀’, 宋會要輯稿禮 二九之四一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作‘攸卒’。
〔五三〕册丕稱 ‘丕稱’原作‘丕備’,據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謚號議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九之四一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改。
〔五四〕抑又天之所啓 ‘抑又’,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謚號議 、 宋會要輯稿禮 二九之四一及 太常因革禮 卷九一 仁宗廟謚 作‘將’。
〔五五〕元豐六年 ‘六年’原作‘八年’,據 宋大詔令集 卷一四一 仁宗加徽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浚哲明孝皇帝議 、 長編 卷三三六及 宋史 卷一六 神宗三 改。
〔五六〕今請以仁宗配 原脱,據 職官分紀 卷一八及 宋會要輯稿禮 二四之三四并參考 華陽集 卷四五 仁宗配享議 及 長編 卷二〇〇補。
〔五七〕配祭于郊者 ‘配’原脱,據 宋會要輯稿禮 二四之三四、 長編 卷二〇〇及 太常因革禮 卷一〇 配帝四 補。
〔五八〕有唐始在孝和時 ‘孝和’, 宋會要輯稿禮 二四之三五作‘神龍’。
〔五九〕務合古初 ‘務’原脱,據 宋會要輯稿禮 二四之三五、 長編 卷二〇〇及 太常因革禮 卷一〇 配帝四 補。
〔六〇〕常在乎太祖太宗矣 ‘太祖’原脱,據 長編 卷二〇〇補。
〔六一〕冲净元師 ‘净’,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與此同, 長編 卷一五〇、 東都事略 卷一三 世家一 及 宋史 卷二四二 郭皇后傳 均作‘静’。
〔六二〕治平四年正月尊爲太皇太后 ‘治平四年’原作‘【熙寧】二年’,據 長編 卷二〇九及 皇宋十朝綱要 卷七改,且應移到‘熙寧元年’條之前。
〔六三〕元豐二年十月二十日 ‘二年十月二十日’原作‘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據 皇宋十朝綱要 卷四、 長編 卷三〇〇及 宋史 卷一五 神宗二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