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文学误国到文学救国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未必每个朝代都能如曹丕所说的那样,视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总体上看,靠学而优则仕所造成的绵绵不绝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到了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政变之前,在中国颇有新学(西学)修养的知识分子当中,却出现了文学误国的认知倾向。

王韬(1828—1897)是在中西接触时代比较早地走出国门、接受西学的时务人士,他在《上当路论时务书》中描述当时的言论风气云:“其谈富国之效者,则曰开矿也,铸币也,因土之宜,尽地之利,一若裕民而足国,非此不可。至于学问一端,亦以西人为尚,化学光学重学医学植物之学,皆有专门名家,辨析毫芒,几若非此不足以言学,而凡一切文字词章,无不悉废。” 虽然在他看来,这些并非时务之急,也非富国之本,但从他的描述中确实可以看出,当时洋务人士中间普遍存在的“悉废”文学词章的态度——当然,王韬对这种态度并不以为然 。何启(1858—1914)和胡礼垣(1847—1914),他们在合著的《康说书后》(“戊戌政变”前不到两个月写成)中批评了当时文人的讲文体论笔阵:“今者四方告病,盗贼蜂起,失地失权,一月数见,内外交逼,无过此时。而犹谆谆然讲文体之盛衰,论笔阵之强弱,其去时务二字亦云远矣。” 谭嗣同在《莽苍苍斋诗补遗》识语中也忏悔说:“天发杀机,龙蛇起陆,犹不自惩,而为此无用之呻吟,抑何靡与?三十前之精力,敝于所谓考据辞章,垂垂尽矣!施于世,无一当焉,愤而发箧,毕弃之。” 为什么这些处在当时中国思想前沿的知识分子比较一致地对“词章”(文学)表示了自己的排斥和否定?这与他们对中国局势的估计和对西学的理解有关系,严复的解释庶几近之。严复认为,所谓的“古文词”“古今体”“碑版”之类,都可归为“无用”,但“非真无用也,凡此皆富强而后物阜民康,以为怡情遣日之用,而非今日救弱救贫之切用也” 。严复的思考具有普遍性。这些满怀爱国热情的先进中国人,对当时祖国的危急局势有清醒的认识,用康有为的话说就是“方今当数十国之觊觎,值四千年之变局” ,灭亡即在眼前,国家只有富强,才能免此灾难。对比中西的历史与现实,他们以为兴“实学”乃救国第一义,而“实学所重不在词章”,“词章”乃是富强之后的事。不但如此,严复甚至认为“词章”于国之害甚大:“若夫词章一道,本与经济殊科,词章不妨放达,故虽极蜃楼海市,惝恍迷离,皆足移情遣意。一及事功,则淫遁诐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苟且粉饰,出于其政者,害于其事矣。而中土不幸,其学最尚词章,致学者习与性成,日增慆慢。又况以利禄声华为准的,苟务悦人,何须理实,于是慆慢之余,又加之以险躁,此与武侯学以成才之说,奚啻背道而驰。” 词章一道养成了人们苟且粉饰、慆慢险躁的心理和风气,隳政败事,其害无穷。“词章”一事成了误国之行。

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的想法与这些人大体相同,基本上没能超出文学误国的水平。他认为“词章不能谓之学也” ,一个人“苟无他所学,而专欲以此鸣者,则亦可指为浮浪之子” 。他曾规劝喜欢吟咏的林旭说:“词章乃娱魂调性之具,偶一为之可也;若以为业,则玩物丧志,与声色之累无异。方今世变日亟,以君之才,岂可溺于是!” 梁启超这种以词章为非学、溺之则玩物丧志的鄙薄态度,从他奉师命所作的《学要十五则》中也可以看出来。康有为光绪二十年(1894)游桂林时,应士子们的要求作了一部《桂学答问》,这是一部解难答惑的为学指南书,刊出后康有为“虑学者疑其繁博”,于是命梁启超“抽绎其条,以为新学知道之助” 。梁启超所作即为《学要十五则》。那么梁氏抽绎了哪些内容呢?康有为在《桂学答问》将近结束的地方总结说:“读书宜分数类:第一经义,第二史学,第三子学,第四宋学,第五小学及职官天文地理及外国书,第六词章,第七涉猎。” 而《学要十五则》及相匹配的《最初应读之书》中则只论列经学、史学、子学、理学、西学五类,“词章”之学被排除在“学要”和“应读”之外,这样的处理正与梁启超“词章非学”的态度相映成趣,可谓互文。

但到了戊戌政变之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的文学观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先后提出了诗界、文界、小说界、戏剧界“革命”的口号,开始倡导“文学救国”了(下文具论)。

与“戊戌政变”之前相比,表面上看来,“文学”似乎又恢复了它往日“经国之大业”的崇高地位,实际上其中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不同就表现在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学”(1iterature)是一个在近代中国才出现的日源词,它与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文学”的意义很不相同。古汉语中的“文学”多指“文章博学”,实际上是“文”与“学”构成的联合词组,而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1iterature)的指称常用“诗文”“词章”等词,或直称其体,如诗文词赋等。这种对“文学”的传统理解在近代中国仍然很流行,如前面所提到的王韬,他在陈述自己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时,即云:“其一曰文学,即经史掌故词章之学也。” 康有为编辑的《日本书目志·文学门》虽然以收录诗歌、俳谐、唱歌、戏曲为主,但也收录了“习字本”“习字帖”“往来物”等书类,尤其在他为“文学二十四种”所写的“识语”中,更是透露了他对“文学”(1iterature)一词的隔膜。他说:“日本古无文学,所传肥人书、萨人书,及镰仓八幡寺、河内国平冈寺、和州三轮寺,体如蝌蚪,不过代结绳而已。自王仁传经以来,博士段杨尔、漠安茂并来,大行吾中土学矣。及吉备朝臣空海作为假名,以便愚民,于是其书杂和汉而成体,佛法大流。适当武门柄政之世,儒学绌焉。至德川氏兴,崇尚孔学,林信胜、伊藤维桢、物茂卿、赖襄之伦出,彬彬称盛焉。” 可见康有为仍然在以“文章博学”来解“文学”。而此时梁启超眼中的“文学”已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文体构成看,他关注的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曲,可以说已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1iterature),但这不同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在中国古代,现代“文学”(1iterature)所涉及的诸种文体中,诗文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小说、戏曲如果能够被视为文学的话,也是位于文体结构的边缘而已。但到了梁启超这里,这种文学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说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此即为梁启超那句惊人之语:“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 因此,梁启超在戊戌政变之后对文学的推崇,其本质上是对小说地位的提升。 m1GrK9dX6P0gGKXvwP3OOkeGz7x2hwir2y8pB1CCQ80o825yF9yjuCEmtTOrJv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