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到了应该切入正题的时候;但在切入正题之前,对梁启超作简要的介绍也许并不多余。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他叙述自己的出生说:“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他在三十之年将自己的出生与一系列国内国外大事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他视野的开阔,但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此时他意欲登车揽辔澄清天下的志向和心胸。此前一年他所写的《自励》一诗中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阔立多时。”
便可见他此时心境之一般。梁启超的一生可以191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他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从1918年开始则转向了学术研究和教育。在前一时期里,有两件事对他的成长颇为重要:一是光绪十六年(1890)结识康有为,康有为的“大海潮音”使他尽弃旧学,从此在思想学术上开始追随康有为;一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政变,梁启超在对这一事件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起来,走出康有为身影的笼罩而成为中国思想界的领袖人物。梁启超的文学活动主要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志向和实践成为理解他文学活动的最重要的背景。1912年民国建立后,他积极投身于民国建设,但若干实践最后都归于失败,这导致了他政治救国理想的破灭。他在《欧游心影录》中记述自己1918年前后的心境云:“是晚我们和张东荪、黄溯初谈了一个通宵,着实将从前迷梦的政治活动忏悔一番,相约以后决然舍弃,要从思想界尽些微力,这一席话,要算我们朋辈中换了一个新生命了。”
梁启超的最后十年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但他并没有退隐书斋,而是积极地参加了当时的文化思想活动。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