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如言立中。《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逸周書·度訓》云:“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權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爵以明等級,極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順政。”
帛書《黄帝·立命》云:
昔者黄宗質始好信,作自爲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爲天下宗。
“昔者黄宗質始好信。”《尚書帝命驗》云“黄曰神斗”,宋衷注:“斗,主也。”《鶡冠子·環流》云:“惟聖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淮南子·時則》云:“是故上帝以爲物宗。”高誘注:“宗,本也。”《淮南子·要略》云:“靡散大宗。”高誘注:“大宗,事本也。”《左傳·昭公二年》云:“卑讓,禮之宗也。”杜預注:“宗,猶主也。”《禮記·禮器》云:“必有主也。”鄭玄注:“主謂本與古也。”《莊子·在宥》云:“主者,天道也。”《淮南子·説林》云:“黄帝生陰陽。”高誘注:“黄帝,古天神也。”《白虎通·號》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禮記·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整理小組注釋:“質,疑讀爲實。”
不確。《列子·天瑞》云:“質之始也。”張湛注:“質,性也。”《淮南子·本經》云:“質真而素樸。”高誘注:“質,性也。”《易緯乾鑿度上》云:“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故“質始”即太素,《吕氏春秋·上德》云:“虚素以公。”高誘注:“素,質也。”本質素樸,不加修飾,故曰“好信”。《老子》第八十一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作自爲象。”《周易·乾·文言》云:“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聖人”指黄帝。“自爲”,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蘇秦謂燕王章》云:“仁義所以自爲也,非所以爲人也。”
《周易·繫辭下》云:“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易·繫辭上》云:“見乃謂之象。”《尚書·堯典》云:“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老子》第三十五章云:“執大象,天下往。”河上公注:“執,守也。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也。”
“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立中則有四方,“四面”如言四嚮。《尚書·堯典》云:“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詢於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説苑·君道》云:“故牧者,所以闢四方,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詩》云: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矣。”《老子》第十章云:“明白四達,能無知。”河上公注:“言道明白,如日月四達,满於天下八極之外,故曰視之不見,聼之不聞,彰布之於十方,焕焕煌煌也。”《莊子·山木》云:“始用四達。”郭象注:“感應旁通爲四達。”《周易·繫辭上》云:“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周易·坤·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整理小組注釋云:“傅,疑讀爲輔,一説爲附。古代曾流傳黄帝四面的神話。《尸子》:子貢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今按:“傅”讀爲溥。《周易·乾》九二云:“見龍在田。”《象》云:“見龍在田,德施普也。”《文言》云:“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禮記·中庸》云:“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説苑·反質》云:“《詩》云: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五者不離,合而爲一,謂之天心。在我能因深結其意於一,故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是故誠不遠也。夫誠者一也,一者質也。君子雖有外文,必不離内質矣。”《禮記·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整理小組注釋:“參讀爲三。前三後三左三右叁,指四方十二位。”又云:“履,轉動,隨方位轉動。”
今按,《詩經·生民》云:“履帝武敏歆。”毛傳:“履,踐也。”《周易·繫辭下》云:“聖人之大寳曰位。”《逸周書·武順》云:“有中曰參。”《淮南子·天文》云:“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三月而爲一時,故祭祀三飯以爲禮,喪紀三踊以爲節,兵重三軍以爲制。以三參物,三三如九。故黄鍾之律九寸而宫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鍾之數立。”
帛書《黄帝·立命》云:
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成名於人。唯余一人□乃肥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日歷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允地廣裕,吾類天大明。
“吾受命於天,定位於地。”西周《何尊》銘文云:“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兹宅兹中域,自之乂民。”《逸周書·命訓》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福,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定位”即“立中”,《管子·法法》云:“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是故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國。”
“成名於人。”《荀子·正名》云:“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新語·道基》云:“傳曰: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聖人成之。”“成名”則成命。《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云:“鳴而命施謂之名,名之爲言,鳴與命也。”《詩經·昊天有成命》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鄭玄箋:“昊天,天大號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業,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安逸,早夜始信天命,不敢解倦,行寬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論語·里仁》云:“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成命則成性,《周易·繫辭上》云:“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唯余一人□乃肥天。”“余一人”,孤寡之稱,《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故貴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是以王侯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耶?”“肥天”讀爲配天,《老子》第六十八章云:“善用人者爲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詩經·皇矣》云:“天立厥配,受命既固。”又云:“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鄭玄箋:“作,爲也。天爲邦,謂興周國也。作,配,謂生明君也。是乃自太伯、王季時則然矣,太伯讓於王季而文王起。”配天則配命,西周《毛公鼎》銘文云:“皇天引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肆皇天亡斁,臨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民天疾威。”
“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西周《遂公盨》銘文云:“天命禹溥土,隨山濬川,乃拜方藝政,降民監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孟子·梁惠王下》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荀子·正論》云:“諸侯有能德明威積,海内之民莫不願得以爲君師。”
“數”“歷”“計”,皆本於算。《説文》云:“筭,長六寸,計曆數者。”又云:“算,數也。”《漢書·律曆志上》云:“數,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術事物,順性命之理也。”《禮記·月令》云:“其數八。”鄭玄注:“數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鶡冠子·世兵》云:“道有度數,故神明可交也。”《鶡冠子·泰鴻》云:“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死信生,進退有常,數之稽也。”《周易·繫辭下》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整理小組注釋云:“《禮·樂記》: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意與此近。允字疑讀爲循,允字上似脱一字。”
今按:“允”讀爲逡,《方言》十二云:“逡,循也。”《釋名·釋言語》云:“順,循也,循其理也。”《周易·坤·象》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王弼注:“地形不順,其勢順。”《周易·繫辭上》云:“俯以察於地理。”
“大明”爲日。《周易·乾·彖》云:“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周易·晋·象》云:“明出地上。”崔憬注:“日,君德也。”《左傳·哀公六年》云:“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杜預注:“日爲人君。”《説文》云:“日,實也,太陽之精。”《釋名·釋天》云:“日,實也,光明盛實也。”
帛書《黄帝·立命》云:
吾畏天愛地親[民],□無命,執虚信。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有命,執虚信。吾愛民而民不亡,吾愛地而地不兄,吾受民□□□□□□□□死,吾位不□。吾苟能親親而興賢,吾不遺亦至矣。《立[命]》
“吾畏天愛地親[民]。”西周青銅器《大盂鼎》銘文云:“享奔走,畏天威。”《賈子·容經》云:“有威可畏,謂之威。”《賈子·道術》云:“誠動可畏謂之威。”西周青銅器《班簋》銘文云:“天畏否畀屯陟。”《荀子·天論》云:“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説苑·修文》云:“積思爲愛。”《吕氏春秋·節喪》云:“慈親之愛其子。”高誘注:“愛,心不能忘也。”《論語·憲問》云:“愛之,能勿勞乎?”皇侃疏:“愛,慕也。”《釋名·釋地》云:“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老子》第六十六章云:“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周易·坤·象》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説文》云:“仁,親也。”《説苑·修文》云:“積愛爲仁。”
“有命”“無命”“虚信”,三者即“虚無有”。帛書《經法·道法》云:“見知之道,唯虚無有。虚無有,秋稿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天下,無執也,無處也,無爲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爲形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匿正矣。”
《老子》第一章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虚信”即一,與玄同義。
“吾苟能親親而興賢。”《周禮·太宰》云:“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鄭玄注:“親親,若堯親九族也。敬故,不慢舊也。賢,有善行也。”《禮記·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吾不遺亦至矣。”《周易·繫辭上》云:“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左傳·成公十六年》云:“君唯不遺德刑,以伯諸侯。”杜預注:“遺,失也。”失、得相對。《莊子·天地》云:“物得以生謂之德。”《釋名·釋言語》云:“德,得也,得事宜也。”《禮記·鄉飲酒義》云:“德也者,得於身也。”故“不遺亦至矣”,指至德。《周禮·師氏》云:“一曰至德,以爲道本。”鄭玄注:“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