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簡《成之聞之》篇非常難讀,編連也有各種不同方案
。拋開章節、段落不説,即使是隻言片語,也並不好懂。甚至連所引《詩》《書》等,已經有今本可以參照,理應不存在什麽閲讀障礙,但實際上費解之處仍然比比皆是。甚至有學者吐槽説,“至於《君奭》的引文,則所云更難把握”
。以《成之聞之》篇所引《尚書》爲例,即使已有學者作過專門研究
,個别章句仍然有待繼續深入鑽研。
其中,郭沂將《成之聞之》簡1—3接在簡29—30之後,簡30末和《成之聞之》簡1首連接成“是故君子貴城(成)之”,把“成之”和“聞之”斷開來;並引李學勤先生説讀爲《中庸》的“誠之”。《中庸》:“誠者,自成也。”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成,假借爲誠。”
其説甚確,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本文就重點探討這個編聯組(或者説章節)中所引《君奭》的有關文字,爲了説明問題,我們先把有關簡文迻録如下。
郭店簡《成之聞之》29—30+1—3+24—26
:
《君奭》曰:“壤(曩)我二人,毋又(有)
(答)才(讒)音〈言〉。”害(蓋)道不説(悦)之司(詞)也。君子曰:唯(雖)又(有)丌(其)亘〈極〉而可,能冬(終)之爲難。“槁木三年,不必爲邦
(期)。”害(蓋)言
(寅)之也,是
(以)君子貴城(誠)之。
(聞)之曰:“古之甬(用)民者,求之於
(己)爲亘〈極〉。”行不
(信)則命(令)不從,
(信)不
(著)則言不樂。民不從上之命(令),不
(信)丌(其)言,而能
(貪)惪(德)者,未之又(有)也。古(故)君子之立(蒞)民也,身備(服)善以先之,敬
(慎)以肘(守)之,其所才(讒)者内(退)
(矣),民
(孰)弗從?型(形)於
(中),
(發)於色,丌(其)
(審)也固
(矣),民
(孰)弗
(信)?是
(以)上之亘(恒)
(務),才(在)
(信)於衆。《詔命》曰:“允帀(師)淒(濟)惪(德)。”此言也,言
(信)於衆之可
(以)淒(濟)惪(德)也。
裘按指出,今本《君奭》作“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言”字一般屬下讀。“才”似當讀爲“在”。“毋有合才音(或是‘言’之誤)”,其意與今本“汝有合哉”大不相同
。也有學者爲此作了一個古本《尚書》文字異同的對照表
:
“壤”,整理者釋“襄”,學者多從之。兹從劉釗釋
。郭沂釋“襄”,《爾雅·釋言》:“除也。”
陳偉釋“襄”,意爲“成”
。李學勤、陳偉、單育辰讀爲“曩”,指昔時
。牛新房讀爲“攘”,解釋爲“除了”
。馬楠讀“尚”,爲句首表祈願之語助
。
“毋”,今本作“汝”,古文應作“女”,和“毋”古文形似。李學勤、陳偉讀爲“無”
。
“才”,裘按、廖名春讀爲“在”
,廖名春、牛新房讀爲“哉”
,郭沂讀爲“兹”
。
“
”,多數學者從整理者讀爲“合”;馬楠讀爲“答”
。
“音”,學者多認爲係“言”字之誤;廖名春釋“言”爲語氣助詞
;李鋭讀爲“意”
。
對於該句的解釋,學者們也是衆説紛紜。郭沂讀作“襄我二人,毋有合在言”,解釋爲:除了我們兩個人以外,就找不到有共同語言的人了
;廖名春讀作“襄我二人,毋有合在言”,解釋爲:周公指責君奭不能與更多的人合作
;李學勤讀作“曩我二人,無有合在言”,解釋爲:周公、召公意見不一致
;陳偉讀作“曩我二人,毋有合在言”,解釋爲:先前我們二人,在言辭上不相和諧
;牛新房讀作“攘我二人,毋有合哉”,解釋爲:除了我們二人,再也没有這麽合德的人了
;李鋭讀作“曩我二人,毋有合在意”,解釋爲:周公、召公在根本上,是從曩昔、很久以前就“毋有合在意”
;馬楠讀作“尚我二人,毋有答在言”,解釋爲:希望自今而後,我二人共濟餘艱,不復須對答陳言以明志
;單育辰讀作“曩我二人,無有合在言”,解釋爲:以前我們兩個人,在語言上没有相合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