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成法》

帛書《黄帝·成法》云:

黄帝問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猾民將生,佞辯用智,不可法組,吾恐或用之以亂天下。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以守一名,上含之天,下施之四海,吾聞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唯余一人,兼有天下。”《老子》第二十二章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王弼注:“一,少之極也。”《説文》云:“兼,并也。”賈誼《過秦論》云:“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猾民將生,佞辯用智,不可法組。”《論語·先進》云:“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爲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皇侃疏:“佞,口才也。”《論語·雍也》云:“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廣雅·釋詁三》云:“佞,巧也。”《論語·學而》云:“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鹽鐡論·刺議》云:“以邪導人謂之佞。”

《老子》第八十一章云:“善言不辯,辯言不善。”河上公注:“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老子》第十九章云:“絶聖弃智,民利百倍;絶仁弃義,民復孝慈;絶巧弃利,盗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吕氏春秋·論人》云:“去巧故。”高誘注:“巧故,詐僞也。”

“法組。”整理小組注釋:“組,疑讀爲沮。沮,終止。” 今按:“法”讀爲廢,“組”讀爲阻。《左傳·閔公二年》云:“狂夫阻之。”服虔注:“阻,止也。”

“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國語·周語》云:“成,德之終也。”《禮記·中庸》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又,《國語·晋語》云:“吴晋争長未成。”韋昭注:“成,定也。”《孟子·梁惠王上》云:“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釋名·釋言語》云:“政,正也。下所取正也。”《逸周書·謚法》云:“安民立政曰成。”《管子·侈靡》云:“政與教孰急。”尹知章注:“政者,立法以齊物。”《禮記·緇衣》云:“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

“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周易·繫辭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禮記·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管子·法法》云:“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春秋繁露·竹林》云:“正也者,正於天之爲人性命也。”《周易·乾·彖》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老子》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河上公注:“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養子也。”

“合若有形。”《吕氏春秋·論威》云:“才民未合。”高誘注:“合,交也。”《周易·泰·彖》云:“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國語·魯語》云:“《詩》所以合意。”韋昭注:“合,成也。”《莊子·天地》云:“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淮南子·原道》云:“形者,生之舍也。”

“□以守一名,上含之天,下施之四海。”“一名”指太一。《説文》云:“一,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河上公注:“一,無爲,道之子也。”又云:“言侯王得一故能爲天下平正。”

“含”,原字从扌,金聲。整理小組注釋云:“疑讀爲洽,意思是上與天道吻合。” 今按:字讀爲含,《釋名·釋飲食》云:“含,合也,合口亭之也。銜亦然。”“上含之天”與誠同義。《禮記·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又,《論語·學而》云:“子曰:《書》曰: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四海”如言天下,《孟子·梁惠王上》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

“故曰不多,一言而止。”《禮記·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朱熹《集注》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不過曰誠而已。不貳,所以誠也。誠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周易·繫辭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繫辭上》云:“生生之謂易。”

“循名復一,民無亂紀。”《鄧析子·無厚》云:“循名責實,察法立威,是明王也。夫明於形者,分不遇於事。察於動者,用不失則利,故明君審一。萬物自定,名不可以外務,智不可以從他,求諸己之謂也。”《韓非子·揚權》云:“用一之道,以名爲首。”

帛書《黄帝·成法》云:

黄帝曰:請問天下猶有一乎?力黑曰:然。昔者皇天使馮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八天地,[以]揆四海,以懷下民,以正一世之士。夫是故讒民皆退,賢人咸起,五邪乃逃,佞辯乃止。循名復一,民無亂紀。

“請問天下猶有一乎?”《周易·繫辭下》云:“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淮南子·原道》云:“所謂一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春秋繁露·天道無二》云:“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又云:“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

“昔者皇天使馮下道一言而止。”“馮”讀爲鳳。《論語·子罕》云:“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説文》云:“鳳,神鳥也。”又云:“見則天下安寧。從鳥,凡聲。朋,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隨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鳳爲朱雀,陽精。《越絶書·外傳枕中》云:“陽主生萬物。”

“五帝用之,以八天地。”《説文》云:“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八”原字從木,八聲,《説文》云:“八,别也。”《淮南子·天文》云:“道始於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根,清陽者薄靡爲天,重濁者凝滯爲地。”

“[以]揆四海,以懷下民。”今按,《尚書·舜典》云:“百揆時序。”《史記·五帝本紀》作:“百官時序。”《漢書·盖寬饒傳》云:“五帝官天下。”《孟子·離婁下》云:“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趙岐注:“揆,度也。”又,《吕氏春秋·音律》云:“以懷遠方。”高誘注:“懷,柔也。”《禮記·中庸》云:“柔遠人。”

“以正一世之士。”《賈子·道術》云:“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爲邪。”《荀子·修身》云:“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帛書《五行》云:“五行皆形於厥内,時行之,謂之君子;士有志於君子道,謂之志士。”

帛書《黄帝·成法》云:

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其亦有長乎?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爲而無長?□□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何以知□之至,遠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騶化,少以知多。夫達望四海,困極上下,四鄉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萬□有總。萬物之多,皆閲一空。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李凡守一,與天地同極,乃可以知天地之禍福。《成法》

“一者,道其本也,胡爲而無長?”《淮南子·詮言》云:“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周禮·師氏》云:“一曰至德,以爲道本。”鄭玄注:“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莊子·庚桑楚》云:“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郭象注:“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

“□□所失,莫能守一。”《孟子·告子上》云:“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嚮。’惟心之謂與?”《荀子·解蔽》云:“心生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

“一之解,察於天地;一之理,施於四海。”《文子·道原》云:“故一之理,施於四海;一之嘏,察於天地。”《淮南子·原道》云:“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何以知□之至,遠近之稽?”帛書《經法·道法》云:“無私者知,至知者爲天下稽。” 帛書《經法·名理》云:“神明者,見知之稽也。” 《老子》第六十五章云:“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也;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夫唯一不失,一以騶化,少以知多。”《管子·心術下》云:“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又云:“執一之君子,執一而不失,能君萬物。”尹知章注:“一,謂精專也。”《白虎通·情性》云:“精者静也,太陰施化之氣也。”《管子·心術下》云:“一氣能變曰精。”《管子·内業》云:“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又,“趨”讀爲趣。《老子》第二十二章云:“少則得,多則惑,聖人抱一以爲天下式。”王弼注:“一,少之極也。”少、小古同,《老子》第五十二章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

“夫達望四海,困極上下,四鄉相抱,各以其道。”“達望”指視聽。《説苑·君道》云:“牧者所以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詩》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老子》第十章云:“明白四達,能無知。”河上公注:“言道明白,如日月四達,满於天下八極之外。故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彰布之於十方,焕焕煌煌也。”“困極”如言窮極。《尚書·堯典》云:“光被四表,各於上下。”

“四鄉”即四方。《釋名·釋姿容》云:“抱,保也,相親保也。”《釋名·釋天》云:“四時,四方各一時。”《春秋繁露·四時之副》云:“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暖暑清寒,異氣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歲也。聖人副天之所行以爲政,故以慶副暖而當春,以賞副暑而當夏,以罸副清以當秋,以刑副寒以當冬。慶賞罸刑,異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慶賞罸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

“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萬□有總。”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云:“凡道,心術爲主。道四術,唯人道爲可道也。其三術者,道之而已。”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河上公注:“謂經術政教之道也。”又云:“非自然生長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爲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晖,滅迹匿端,不可稱道。”《鶡冠子·環流》云:“言者,是非之宗也。”

“萬物之多,皆閲一空。”“一空”即一。《鶡冠子·環流》云:“空之謂一。”《文子·道原》云:“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閲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周易·繫辭上》云:“是故闔户謂之坤,闢户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彼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論語·顔淵》云:“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爲政》云:“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朱熹《集注》云:“政之爲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爲言得也,得於正而不失也。北辰,北極,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動也。共,嚮也,言衆星四面旋繞而歸嚮之。爲政以德,則無爲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禮記·緇衣》云:“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詩》曰:君子好仇。’”又,《淮南子·精神》云:“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

“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禮記·經解》云:“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周易·繫辭下》云:“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釋名·釋典藝》云:“義,正也。”《論語·述而》云:“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皇侃疏:“義,合宜也。”《鶡冠子·學問》云:“所謂仁者,同好者也;所謂義者,同惡者也。所謂忠者,久愈親者也;所謂信者,無二響者也。”

“李凡守一。”“李”,原字從糸、從草、從子,讀爲理。《管子·君臣上》云:“别交正分之謂理。”尹知章注:“理,正也。”《禮記·祭義》云:“故德輝動乎内,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衆莫不承順。”《左傳·成公二年》云:“先王疆理天下。”《儀禮·公食大夫禮》云:“凡宰夫之具。”鄭玄注:“凡,非一也。”

“與天地同極,乃可以知天地之禍福。”“中和”爲天地之極。《禮記·樂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禮記·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入神。” xX0R9vxBm7Fh2DnUHsFMyCcRdHshIE0dvROaos+TtJJe+4PYxsx5RXRy2jtBsJ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