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正亂》

帛書《黄帝·正亂》云:

力黑問□□□□□□□□□□□驕□陰謀,陰謀□□□□□□□□□□高陽□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處,啓然不台,以臨天下。民生有極,以欲涅□,涅□□失,豐而□□,□而爲既。予之爲害,致而爲費,緩而爲□,憂桐而窘之,收而爲之咎,累而高之,部而弗救也。將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

“夫天行正信,日月不處。”《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問·六節臟象論》云:“表正於中。”王冰注:“正,斗建也。”《鶡冠子·環流》云:“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皆成,此道之用法也。”《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爲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王弼注:“信,信驗也。”《鶡冠子·世兵》云:“道有度數,故神明可交也。”又,《大戴禮記·哀公問孔子》云:“敢問君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啓然不台,以臨天下。”啓、開同義,《周易·繫辭上》云:“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虞翻注:“以陽闢陰,謂之開物。”“台”讀爲殆,《老子》第十六章云:“道乃久,没身不殆。”河上公注:“與道和同,乃能長久。”又云:“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純備,道德弘遠,無殃無咎,乃與天地俱没,不危殆也。”

“民生有極,以欲涅□。”《周禮·天官·冢宰》云:“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爲民極。”鄭玄注:“極,中也。今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欲”讀爲俗,《周禮·大司徒》云:“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六曰:以俗教安。”帛書有殘損。《説文》云:“涅,黑土在水中。”北方爲黑,《吴子兵法·料敵》云:“燕性慤,其民慎,好勇義,寡作謀,故守而不失。”燕國地處北方。

“豐而□□。”《周易·豐·彖》云:“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吕氏春秋·當染》云:“弟子彌豐。”高誘注:“豐,盛也。”《周易·繫辭上》云:“日新之謂盛德。”

“□而爲既。”《詩經·既醉》云:“既醉以酒。”毛傳:“既者,盡其禮,終其事。”《莊子·大宗師》云:“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穀梁傳·桓公三年》云:“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范寧注:“盡而復生謂之繼。”帛書《黄帝·觀》云:“重陰長夜氣閉地繩者,所以繼之也。”

“予之爲害,致而爲費,緩而爲□。”整理小組注釋:“予,給與。致,贈送。”可商。《廣雅·釋詁三》云:“予,與也。”《淮南子·地形》云:“與,隨也。”隨心所欲,不加節制,必遭禍患。帛書《經法·道法》云:“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爲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不足,曰虚誇,以不足爲有餘。”

“致”同“至”。《管子·重令》云:“天道之數,至而反,盛則衰。”帛書《經法·四度》云:“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費”讀爲悖。《禮記·緇衣》云:“口費而煩。”鄭玄注:“費或爲哱,或爲悖。”《國語·周語》云:“是以事行而不悖。”韋昭注:“悖,逆也。”又,《釋名·釋言語》云:“緩,浣也,斷也,持之不急,則動摇浣斷,自放緃也。”

“憂桐而窘之,收而爲之咎,累而高之,部而弗救也。”《楚辭·抽思》云:“傷余心之憂憂。”王逸注:“憂,病貌。”“桐”讀爲恫。《白虎通·喪服》云:“恫者痛也。”《説文》云:“恫,痛也。”《國語·楚語》云:“使人無有怨痛於楚國。”韋昭注:“痛,疾也。”

“收”讀爲糾。《左傳·昭公六年》云:“糾之以政。”杜預注:“糾,舉也。”累、積同義,《周易·坤·文言》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部”讀爲踣,整理小組注釋:“踣,跌倒。《吕氏春秋·行論》:詩曰:將欲毁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必高舉之。”

帛書《黄帝·正亂》云:

力黑曰:單數盈六十而高陽未夫。涅□蚤□,□曰天佑。天佑而弗戒,天官地一也。爲之若何?[太]山之稽曰:子勿言佑,交爲之備,□將因其事,盈其寺,軵其力,而投之代。子勿言也。

“單數盈六十而高陽未夫。”“單”,整理小組讀爲戰。今按:“單數”,如言道數,指天道。單、一同義,《淮南子·詮言》云:“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天干、地支,合爲六十。《楚辭·離騷》云:“帝高陽之苗裔兮。”王逸注:“高陽,顓頊有天下之號也。”“夫”讀爲傅。《國語·晋語》云:“未傅而鼓降。”韋昭注:“傅,箸也。”未登録於户籍,無名數,喻無名之意。《論語·子罕》云:“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莊子·逍遥游》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逸周書·謚法》云:“民無能名曰神。”

“□曰天佑。天佑而弗戒。”《周易·繫辭上》云:“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禮記·祭統》云:“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鄭玄注:“世所謂福者,謂受鬼神之祐助也;賢者之所謂福者,謂受大順之顯名也。”戒、慎義通。《禮記·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聖人與天合一,不思而得,故曰“弗戒”。《周易·繫辭上》又云:“聖人以此齊戒。”韓康伯注:“防患曰戒。”

“天官地一也。”《禮記·禮運》云:“是故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變而爲四時,列而爲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鄭玄注:“官,法也。”《史記·孝文本紀》云:“五帝官天下。”《索隱》云:“官,猶公也。”《淮南子·説林》云:“而又况一不信者乎?”高誘注:“一,猶常也。”

“交爲之備。”《荀子·哀公》云:“止交不知所定。”楊倞注:“交,謂接待於物也。”交、接同義,《莊子·齊物論》云:“大智閑閑,小智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爲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沮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爲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將因其事,盈其寺”,“寺”讀爲志。《韓詩外傳》卷三:“夫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以衣成則必缺袵,宫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

“軵其力,而投之代。”“軵”,原字從車從寸,疑讀爲拊。《廣雅·釋詁一》云:“拊,疾也。”整理小組注釋:“代,古地名,在北方。投之代,和《詩·巷伯》‘投畀有北’之意相同。” 《禮記·緇衣》鄭玄注:“《巷伯》六章曰:‘取彼讒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此其惡惡,欲其死亡之甚也。”

帛書《黄帝·正亂》云:

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待天,静以須人。天地立名,□自生,以隋天刑。天刑不拜,逆順有類,勿驚□戒,其逆事乃始。吾將遂是其逆而戮其身。更置六直而合以信,事成勿發,胥備自生。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待其來[事]之遂刑而私焉。壹朵壹私,此天地之奇[也,以]其民作而自戲也。吾或使之自靡也,單盈哉!

“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待天,静以須人。”“上人”謂君。《春秋繁露·竹林》云:“正也者,正於天之爲人性命也。”正、貞義通,《周易·繫辭下》云:“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老子》第二十二章云:“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下人”謂民。《禮記·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戴禮記·少閑》云:“天政曰正。”《莊子·大宗師》云:“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郭象注:“天者,自然之謂也。”《管子·心術上》云:“地曰静。”又云:“地之道曰静。”《周易·坤·文言》云:“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立名,□自生,以隋天刑。”《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荀子·正名》云:“物也者,大共名也。”《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云:“鳴而命施謂之名,名之爲言鳴與命也。”故“立名”即立命。帛書《黄帝·立命》云:“吾畏天愛地親[民],[立]無命,執虚信;吾畏天愛[地]親民,立有命,執虚信。”

《周易·繫辭上》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第二十章云:“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王弼注:“食母,生之本也。”《釋名·釋飲食》云:“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天刑不拜,逆順有類。”“天刑”,自然之形。“拜”讀爲八,《詩經·甘棠》云:“勿翦勿拜。”《廣韵》引作:“勿翦勿扒。”《説文》天运:“八,别也。”自然之形,人與我同。帛書《經法·道法》云:“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 《賈子·道術》云:“行歸而過謂之順,反順爲逆。”《周易·同人·象》云:“君子以類族辨物。”

“勿驚□戒,其逆事乃始。吾將遂是其逆而戮其身。”帛書《經法·道法》云:“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爲用。” 《尚書·吕刑》云:“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大戴禮記·用兵》云:“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欲而無厭者也。”

“更置六直而合以信。”整理小組注釋:“直,疑爲相字之誤。六相,見《管子·五行》: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今按:“直”字不誤。《禮記·郊特牲》云:“告之以直信。”鄭玄注:“直,猶正也。”《禮記·中庸》云:“天地位焉。”鄭玄注:“位,猶正也。”故“六直”指六位,《周易·乾·彖》云:“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侯果注:“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時也,六爻效彼而作也。大明以晝夜爲終始,六位以相揭爲時成,言乾乘六氣而陶冶變化,運四時而統御天地。故《乾鑿度》曰:‘日月終始萬物,是其義也。’”“信”即大明。《左傳·定公八年》云:“盟以信禮。”杜預注:“信,猶明也。”

“事成勿發,胥備自生。”“事成”是和,“勿發”是中。《禮記·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説文》云:“中,和也。”“胥”讀爲諝。《淮南子·本經》云:“設詐諝。”高誘注:“諝,謀也。”《淮南子·修務》云:“遂爲天下備。”高誘注:“備,猶用也。”《禮記·禮運》云:“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待其來[事]之遂刑而私焉。”《周易·頤》初九云:“觀我朵頤。”《釋文》云:“京本作揣。”《廣雅·釋詁一》云:“揣,動也。”《説文》云:“遂,亡也。”“遂刑”即亡形。《周易·繫辭上》云:“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私”,整理小組讀爲“和”,不確。《吕氏春秋·孝行》云:“身非其私有也。”高誘注:“私猶獨。”《管子·心術上》云:“去欲則宣,宣則静矣。静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周易·繫辭上》云:“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壹朵壹私,此天地之奇[也]”,“奇”讀爲寄。《説文》云:“寄,托也。”《莊子·人間世》云:“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又云:“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

“[以]其民作而自戲也。吾或使之自靡也,單盈哉!”《禮記·哀公問》云:“孔子愀然作色而對。”鄭玄注:“作,猶變也。”《尚書·堯典》云:“百姓昭明,协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周易·繫辭下》云:“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釋文》引《孟喜章句》云:“戲,化也。”《老子》第五十七章云:“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

整理小組注釋:“靡,潰敗。” 不確。“靡”讀爲摩。《管子·侈靡》云:“能摩故道新道。”尹知章注:“摩謂新其事也。”《禮記·大學》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易·繫辭上》云:“日新之謂盛德。”《詩經·淇澳》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傳:“道其學而成也,聽其規諫以自修,如玉石之見琢磨也。”

“單盈”,如言大盈。《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大盈若冲,其用不窮。”河上公注:“謂道德大盈满之君也。若冲者,貴不敢驕,富不敢奢也。”

帛書《黄帝·正亂》云:

大山之稽曰:可矣。於是出其鏘鉞,奮其戎兵。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爲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隽其髮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爲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啐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亂吾民,毋絶吾道。止禁、留醢、亂民、絶道,反義逆時,非而行之,過極失當,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興兵,視蚩尤。

“隽其髮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隽”原字從刂,讀爲纂。《淮南子·修務》云:“梱纂組。”高誘注:“纂,織。”《史記·天官書》云:“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投之苦醢,使天下啐之。”“啐”,原字從啐從隹,整理小組讀爲“咂”。今按,《廣雅·釋詁三》云:“啐,嘗也。”

“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整理小組注釋:“乏,讀爲犯。” 今按,《莊子·天地》云:“無乏吾事。”《釋文》云:“乏,廢也。”整理小組讀“留”爲“流”,注釋:“流,傾倒。” 不確。《素問·瘧論》云:“風氣留其處故常止。”王冰注:“留,謂留止。”當爲依次傳递,不可留滯。

“止禁”,整理小組認爲“止”是“乏”字之誤。不確。今按,《吕氏春秋·制樂》云:“疾乃止。”高誘注:“止,除也。”《詩經·蟋蟀》云:“日月其除。”疏云:“除者,弃去之名。”

帛書《黄帝·正亂》云:

共工屈其脊,使甘其窬,不死不生,慤爲地楹。帝曰:謹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視後人。《正亂》

“共工屈其脊,使甘其窬。”“共工”,水神,《淮南子·天文》云:“昔者共工與顓頊争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絶。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整理小組注釋云:“甘,疑讀爲鉗,束。” 不確。《説文》云:“甘,自美也。”“窬”原字從竹,俞聲。整理小組注釋:“脊椎兩旁的俞穴。” 不確。《説文》云:“窳,污窬也。”《老子》第七十八章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河上公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爲反言。”

“不死不生,慤爲地楹。”北方水,其數一。《鶡冠子·泰鴻》云:“天明三以定一,則萬物莫不至矣。”一則不死不生。《莊子·大宗師》云:“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爲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毁也,無不成也,其名爲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也。”《莊子·齊物論》云:“凡物無成與毁,復通爲一。唯達者知通爲一,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説文》云:“慤,謹也。”“楹”原字從木,呈聲。《説文》云:“楹,柱也。”《釋名·釋宫室》云:“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無所依也。”《周易·大過·象》云:“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ptTw2vly8ofVXvAzq0Fa+1rUNrEzv4pGdbpbUt5YknPlC5mJj0uYB0sCb+fZ4P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