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黄帝·果童》云:
黄帝[問四]輔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爲之若何?果童對曰: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幹,地有恒常,合□□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陰有陽。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惡。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養,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有[任一則]重,任百則輕。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黄帝[問四]輔曰。”“四輔”之名,古説不同。《尚書·洛誥》云:“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迪將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爲四輔。”《大戴禮記·千乘》云:“國有四輔。輔,卿也。卿設如四體,毋易事,毋假名,毋重食。”又,《大戴禮記·保傅》云:“《明堂之位》曰: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絜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强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史佚是也。故成王中立而聼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事無過事,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禮記·文王世子》云:“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疏引《尚書大傳》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爲之若何?”《老子》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禮記·祭統》云:“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周易·大畜·彖》云:“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象》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小畜·彖》云:“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云:“君子以懿文德。”
“畜而正之”爲内,“均而平之”爲外。《禮記·中庸》云:“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故時措之宜也。”《説文》云:“均,平遍也。”《論語·季氏》云:“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盖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説文》云:“公,平分也。”《賈子·道術》云:“兼覆無私謂之公。”
“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賈子·道術》云:“據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爲險。”平、易義通,《周易·繫辭下》云:“德行恒易以知險。”《禮記·中庸》云:“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又,《説文》云:“諶,誠諦也。”《周易·乾·文言》云:“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周易·繫辭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周易·繫辭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禮記·中庸》云:“《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夫天有幹,地有恒常。”《廣雅·釋天》云:“甲乙爲幹。幹,日之神也。”日至爲正。《周易·蠱》初六云:“幹父之蠱。”虞翻注:“蠱,正也。”中、正義通。《説文》云:“中,和也。”帛書《老子》甲本云:“和曰常。”
故“恒幹”“恒常”指中和。《禮記·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是以有晦有明,有陰有陽。”《周易·明夷·象》云:“君子以莅衆,用晦用明。”帛書《稱》云:“日爲明,月爲晦,昏而休,明而起。勿失天極,廐數而止。”
晦明爲日夜,陰陽爲寒暑。《周易·繫辭下》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周易·繫辭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惡。”《鶡冠子·度萬》云:“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周易·説卦》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黑白”即晦明。《莊子·人間世》云:“虚室生白。”《釋文》引崔注:“白者,日光所照也。”《吕氏春秋·士節》云:“吾將以死白之。”高誘注:“白,明也。”《漢書·賈誼傳》云:“白晝大都之中。”颜師古《集注》云:“白謂不陰晦也。”《釋名·釋采帛》云:“黑,晦也,如晦冥時色也。”“美惡”猶言利害,《淮南子·説林》云:“反爲惡。”高誘注:“惡,猶害也。”《逸周書·武順》云:“地有五行,不通爲惡。”《公羊傳·隱公五年》云:“美大之之辭也。”何休注:“美大,多得利之辭也。”
“地俗德以静。”整理小組注釋:“俗疑讀爲育。”
《禮記·曲禮上》云:“入國問其俗。”鄭玄注:“俗謂常所行與常所惡也。”《淮南子·氾論》云:“循俗未足多也。”鄭玄注:“俗,常也。”故“俗德”即常德,《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婴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老子》第十六章云:“至虚極,守静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而天正名以作。”《國語·周語》云:“言以信名。”韋昭注:“名,號令也。”《後漢書·蔡邕傳下》云:“風者,天之號令,所以教人也。”《周易·巽·象》云:“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管子·七法》云:“名也。”尹知章注:“名者,所以命事也。”《荀子·正名》云:“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辯訟,則謂之大奸。”
“静作相養,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静作”“德虐”皆爲二。《周易·繫辭下》云:“因二以濟民行。”虞翻注:“二謂乾與坤也。”《説苑·辨物》云:“夫占變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陰陽之數也。”《老子》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河上公注:“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位,陰陽有剛柔,是其有名也。”《周易·繫辭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剛柔斷矣。”
“陰陽備物,化變乃生。”《大戴禮記·本命》云:“一陰一陽,然後成道。”《鶡冠子·環流》云:“無不備之謂道。”陸佃注:“萬物莫不有。”《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云:“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逸周書·本典》云:“明能見物,高能致物,物備咸至曰帝。”《周易·繫辭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有[任一則]重,任百則輕。”整理小組注釋:“《淮南子·主術》云:‘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尚輕。’與此義近。”
《老子》第十章云:“載营魄抱一,能無離。”河上公注:“言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大和之精氣也。故曰一。一布名於天下,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爲正平。入爲心,出爲行,布施爲德,總名爲一。一之爲言志一無二也。”
《論語·泰伯》云:“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矣,不亦遠乎?”《老子》第二十六章云:“重爲輕根,静爲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重、厚義通,《墨子·經上》云:“厚,有所大也。”《春秋繁露·仁義法》云:“求諸己謂之厚。”
“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禮記·檀弓下》云:“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鄭玄注:“中,身也。”《左傳·成公十三年》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因、依同義。由己知人,由人知命,《荀子·不苟》云:“故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
帛書《黄帝·果童》云:
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爲父,以地爲母。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誰適由始?對曰:險若得平,諶□□□,[貴]賤必諶,貧富有等,前世法之,後世既員,由果童始。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瓶而巒,營行乞食,周流四國,以視貧賤之極。《果童》
“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爲父,以地爲母。”《白虎通·封公侯》云:“天者施生。”《鶡冠子·泰鴻》云:“地者承天之演,備載以寧者也。”《儀禮·喪服傳》云:“父者,子之天也。”《漢書·戾太子傳》云:“母者猶地。”《史記·屈原列傳》云:“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病惨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險若得平。”《左傳·哀公十六年》云:“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偏重必离。”杜預注:“險,猶惡也。所求無饜,則不安,譬如物偏重則离散。”《莊子·渔父》云:“不擇善否,兩容顔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險”源自欲望,《淮南子·詮言》云:“聖人勝心。”高誘注:“心者,欲之所生。”《吕氏春秋·適音》云:“將以教民平好惡。”高誘注:“平,正也。”
“[貴]賤必諶,貧富有等。”《爾雅·釋詁》云:“諶,誠也。”《周禮·大宗伯》云:“以等邦國。”鄭玄注:“等,猶齊等也。”無論貴賤貧富,一視同仁,以誠相待。《吕氏春秋·愛類》云:“除民之害同。”高誘注:“同,猶一也。”《國語·周語》云:“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韋昭注:“同,猶一也。”
“前世法之,後世既員,由果童始。”整理小組注釋:“員,讀爲隕,斷絶。”
“果童”之名源自《周易·蒙》。《周易·蒙》云:“亨,匪我求童梦,童梦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彖》云:“蒙以養正,聖功也。”童蒙如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云:“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周易·蒙·象》云:“君子以果行育德。”帛書《老子》乙本云:“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强。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賈子·道術》云:“志操精果,謂之德。”
“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瓶而巒。”整理小組注釋:“穿,破爤。”又云:“巒,讀攣。”
不確。《老子》第七十章云:“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河上公注:“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内,匿寳藏德,不以示人也。”《釋名·釋水》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説文》云:“川,貫穿也。”“巒”,讀爲聯。《説文》云:“聯,連也。從耳,耳連於頬也。從丝,丝連不絶也。”《老子》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營行乞食,周流四國,以視貧賤之極。”《漢書·禮樂志》云:“以營亂富貴之耳目。”顔師古《集注》云:“營,謂迴繞也。”《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周易·繫辭下》云:“易之爲書也不可遠,其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又,《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故貴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耶。”《周易·屯》初九云:“盤桓,利居貞,利建侯。”《象》云:“雖盤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