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日常生活往往与政治密切相关,未能截然两分。即便是生活中的偏好也往往会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成为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展示。海东青矫健的身姿和俊美的外表,决定了它的原始功能,即游畋之用和供人赏玩,所谓“鹘之至俊者也……此鸟善擒天鹅,飞时旋风直上雪际”
。不过,海东青之于明代帝王,还有其衍生功能和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明太祖时期,海东青是“禽荒”和尚武之蒙元的象征。明太祖轻视海东青和田猎活动,意在彰显儒家仁政和文治理想,以与尚武之元代相区别,突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合法性。明成祖时期,海东青则是勇德和万世武功的象征。明成祖在藩邸时以武力扫北而此后又以霹雳手段获取帝位,使其更倾向于通过武功以树立政治威望,而相对轻视儒家文治理念;明宣宗时期,作为田猎重要工具的海东青,成为其明君形象塑造的障碍物。但对田猎的热衷,促使明宣宗多次向朝鲜索取海东青。而儒士政治话语权的扩大和明宣宗标榜文治的治国理念,以及海东青与“禽荒”相联系的负面形象给他带来一定压力,使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过非正常进贡渠道向朝鲜暗索海东青;明英宗时期,海东青在正统年间是“禽荒”的象征,明英宗并不热衷于田猎,也不差人赴朝鲜捕捉海东青。但在天顺年间,海东青却是论证政权正统性的工具。明英宗借政变复位,彰显政权正统性成了他迫切的政治诉求。因而以明宣宗热衷于狩猎的特征为切入点,特意凸显自己对田猎的热衷,以昭示自己才是明宣宗的正统继承人。此外,先前被俘期间的塞外生活,也使其对海东青产生一定好感。明前期帝王对海东青的态度各有不同,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前期的历史变迁。
有元一代总体尚武功而抑文治,而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相号召的明朝,出于统治合法性需要,宣扬要与尚武的元朝决裂而推崇儒家文治,因此对极具尚武象征的“海东青”不能不保持距离;但另一方面,由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惯性(尤其是风俗与政治文化),明初实无法立即斩断有元一代的尚武风尚,何况蒙古的边疆威胁一直存在,故武备之弦亦未可完全放松,故对“借鹰猎而讲武”一端,又时在怀抱之中。此外,海东青乃名贵猎鹰,皇家用以赏玩和显示独尊地位,但儒家立场又反对玩物而丧志,崇尚节俭和勤政等理念。因此,海东青无论是武功的象征,抑或名物的反映,皇家耽溺于此,皆为儒士所反对。正是在这种“文野有别”的国家治理观念根深蒂固之后,明中期以后的皇帝一般对海东青的进献皆采取公开峻拒的态度。
明初上层政治阶层对待海东青的态度,总体上依违于有元遗产和儒家政治理念间纠结缠绕,左右摆动,上下跳掷,此从“平生快意是观鹰”的朱有燉(朱棣之侄)相关儒家式的反思可以看出。朱有燉深悉海东青为前代异族统治者所好,所谓“契丹之所贵,亦胡元之至宝。求一联于远方,散千金而莫讨”
。但朱氏深知历史上“辽人逼索海东青而使女真反”的历史教训,亦知儒家“禽荒之训”,并深以为戒,故其又言:“虽然,禽荒之训,载之古典。迷而忘返,道心斯舛。慎所欲之易移,为令德之有㥏;识甚美之可防。念尤物之当远;睹珍禽而知戒,聊赋之以自勉。”
在明朝末期,海东青将与大明王朝的另一异族劲敌——满人发生紧密关联,也成为时人凭以观察满人的重要媒介。海东青向为满人最高的图腾,“辽金衅起海东青”
,其先民曾因海东青起兵抗辽
。崔广彬认为,女真最早就以海东青之名而自称,“女真由古代的肃慎发展而来,而肃慎一词即东方之鹰(海东青)之意”
。康熙帝也曾作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海东青无疑是女真人的精神图腾和象征。而随着万历年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明实录》中有关海东青的记载也在万历年间戛然而止,“白雀、海青,悉为谕止。马驼之进至,掷其奏,顷四夷贡马原无足贵,此端一开,将珍禽异兽之足以供玩好者,纷纷杂至,而邀厚赏者不一而足矣”
。因而,明末帝王对海东青的态度转变又与满人的崛起关联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