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宣宗暗索海东青

至明宣宗时期,皇帝在公开的敕谕中,对海东青表现得不屑一顾,多次敕谕“勿进献”。据《明实录》记载,宣德四年九月,“丁卯敕朝鲜国王李祹曰:‘王比遣使进海青……然朕所欲不在于此,自今勿献。’” 宣德七年,“上谕行在礼部臣曰:‘朝鲜贡献频数已,非朕所欲……鹰何所用……若鹰犬之类更勿进献。’” 然而,此类说法与《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大相径庭。宣德四年,明宣宗派金满赴朝鲜回赐时,“敕曰:‘兹遣内官金满,赍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卓。王国中有好海青及笼黄鹰、大犬,寻访进来。’” 使臣金满的传谕与《明实录》的记载明显矛盾,明宣宗明确要求“自今勿献”,而传谕中却要求朝鲜国寻访并进献国内的海东青等名贵鹰犬。正如梁永泽等学者所论,如此矛盾,让人不免怀疑明宣宗是故作姿态,暗中却授意金满向朝鲜国索求海东青,抑或是金满假传圣旨,以索求海东青等名贵鹰犬为名,中饱私囊 。梁永泽等学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的推测,但未加论证以得出明确之结论。

朝鲜国迎敕乃世宗十一年十一月二日,而就在同年同月二十八日,“进鹰使上护军池有容,赍海青二连、堆昆一连,与头目陈景赴京” ,朝鲜国在收到金满传谕后,确实寻访到了二连海东青(连为计数单位),然而并非是直接交由金满带回北京,而是派遣专门的进鹰使及其团队护送至北京。从进献海东青的人员构成和过程来看,金满并无机会中饱私囊。但仅根据此点,仍不能排除金满假传圣旨的可能性。金满本意也许是由自己管理和护送海东青,然而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控因素,或是朝鲜国特加注意,或是世宗为显敬意特派进鹰使,金满心有余而力不足。

《明实录》中对陈景与池有容一行人前来献鹰一事,并无任何记载,但在宣德五年六月仍有关于金满事迹的记载:“总兵官阳武侯薛禄有疾,上……命中官金满,同御医沈以潜以药驰往视之,仍赐敕劳问。” 金满若是假传圣旨,实欺君之罪,理应人头落地。朝鲜国的进鹰使团一旦到达北京,那么金满假传圣旨一事必会暴露,但金满却被派去赐敕、劳问阳武侯薛禄,可见他此时仍深受明宣宗的信任和恩宠。但亦有可能:金满也许是抢先到达北京,明宣宗在委派他前去劳问薛禄时,尚未得知朝鲜献鹰一事。因此仍不能妄下结论,尚需进一步的探究。

正如前文所提及,明宣宗向朝鲜国发布“自今勿献”的敕令乃是宣德四年九月,《明实录》中虽未提及使臣金满何时出发前往朝鲜国传谕。但通过《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可以得知金满到达朝鲜、世宗迎敕乃世宗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即宣德四年十一月。如此看来,金满由北京前往汉城,至多只需要两个月时间。而朝鲜国派遣进鹰使团是世宗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金满在宣德五年六月二十三日仍深受明宣宗信任,其间相隔七个月之久。朝鲜进鹰使团的前进速度就算再慢,也不至于花费三倍以上的时间仍不能到达北京。通过时间推算可知:明宣宗在委派金满前去劳问薛禄时,朝鲜进鹰使团尚未到达北京的猜想并不成立。然而金满也许与使团勾结,贩鹰牟利,使团返至汉城,则向世宗谎称已将海东青进献给明廷。

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世宗十二年七月十七日,“敕曰:‘览奏及所贡,王事大之心,笃于诚敬……今特遣中官昌盛和尹凤,赍朕所御宝装绦环及刀剑银币诸物赐王……,又敕曰:‘王国中所产……大犬、海青、好鹰、白、黄鹰,可采取进来。’” 但在宣德五年二月,《明实录》记载“朝鲜国王李祹遣其侄……奉表贡方物” ,可见在朝鲜派遣陈景、池有容进鹰使团至明朝派遣使臣昌盛和尹凤期间,朝鲜不止一次派出使团向明廷朝贡方物,因此对于敕书中所言的“览奏及所贡”,已无法得知其具体指向。此次的使臣虽然换成了昌盛和尹凤,但敕书却再次要求朝鲜国进献海东青等名贵鹰犬。同年八月三日,“(世宗)命知申事许诚,问安于使两臣,昌盛书示进献物数,海青等鹰五十连……” ,由此观之,此次索鹰明显区别于上次。其一,金满传谕索鹰时,并未向朝鲜国作出明确要求;昌盛索鹰则“书示进献物数”,明确规定了进献的数量。其二,先前朝鲜国迎敕后,确实迅速派出了进鹰使团,但只进献了二连海东青;此次却要求朝鲜国进献五十连海东青,数量上亦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使臣,传谕的性质却类似,均要求朝鲜国进献海东青等名贵鹰犬,且要求更为严苛。昌盛和尹凤效仿金满而故技重施的可能性固然有之,但是如此夸张的要求让人不免怀疑使臣是奉命行事,故而肆无忌惮。

在昌盛、尹凤离开不到一个月后,朝鲜再次探寻到土豹和海青,许稠建议过些时日再进献至明朝,以免昌盛等人疑心,“昌、尹必疑本国曾获此物,而不与己,当怀忿怒,待二十日后发遣,犹未晩也” 。世宗拒绝了该提议,“曾于敕书回奏云:‘海青随获随进。’……岂可疑虑昌、尹,而行诈于帝乎” 。世宗先前许诺“海青随获随进”,认为因忌惮昌、尹而稽留不进,是失礼数而行诈于明帝的行径。由此观之,朝鲜进献海东青奉行的是“随获随进”政策,献鹰并不是每一次都过明朝使臣之手,金满等人不可能完全控制朝鲜国的献鹰情况,明宣宗也必然知晓朝鲜献鹰一事。然而在同时段,即宣德五年,《明实录》中并未记载朝鲜进献海东青之事,可见上述的索鹰、献鹰均是通过非正常的进贡渠道来完成。除此之外,宣德五年,无论是在《明实录》还是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均无明宣宗因朝鲜私自献鹰而谕斥的记载,可见内官向朝鲜索取海东青乃是皇帝暗中授意。

了然于明宣宗的政治处境,即可理解其如此心口不一的行径。宣德三年七月,户部尚书夏原吉进谏:“随驾上直及架鹰等项,马凡八千余匹,月支料豆万一千三百余石,宜减半给之。” 而《明实录》中明确记载的朝鲜首次献鹰为宣德四年九月,可见早在朝鲜献鹰之前,明宣宗驯鹰、养鹰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以夏原吉为代表的部分文臣对此颇有微词,并建议“减半给之”。而此事的最终解决方案则是“皆言户部所奏为当,上从之” ,这也就解释了当朝鲜首次献鹰时,明宣宗要求“自今勿献”的原因。明宣宗内心酷爱海东青和文臣的反对浪潮,造成了这一尴尬的政治处境,这也促使宣宗决定通过非正常的进贡渠道,暗中授意内官向朝鲜索取海东青。

和永乐帝一样,宣德帝也热衷于田猎,因而热衷于驯鹰、养鹰。夏原吉的反对和明宣宗的妥协,意味着海东青仍未摆脱与“禽荒”相联系的负面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洪熙皇帝以及宣德皇帝时期,文官权力日益增长” ,逐渐提高的政治地位,使儒士的政治话语权日益扩大,对田猎活动的争论也日益激烈。这也表明相对于明成祖,明宣宗的政治控制力有所下降,在治国理政方面也不得不更加倾向于儒家文治,从而达到其树立明君形象的政治诉求。 m5z/cnHfGRhJxYrpH+uzKLOLX2qThYgJLPE3v0F+byqd+ptw4A1a350//dyG+38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