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溪暇笔》记载:“洪武间,翰林应奉唐肃,有《应制赋海东青》一绝云:‘雪翮能追万里风,坐令狐兔草间空。词臣不敢忘规谏,却忆当时魏郑公。’自注云:是日,上御奉天门外西鹰房,观海东青。翰林学士宋濂因谏曰:‘禽荒古所戒。’上曰:‘朕聊玩之耳,不甚好也。’濂曰:‘亦当防微杜渐。’上遂起。”
可见,早在明太祖时期,或承元制,设有鹰房,以驯养、观赏海东青等鹰隼
。张勉治(Michael G.Chang)指出,明初的皇帝似乎保持了他们蒙古前辈的尚武风气和喜好
。在戴德(Edward L.Dreyer)看来,“明朝不仅保留了许多元朝创新的制度和做法,而且新的汉人统治精英所表现出的价值和态度,与以前元朝武士贵族的相似,而这些常常与儒家的规定相左”
。确如其所论,针对朱元璋观鹰行为及所透露的尚武倾向性,以翰林院学士宋濂为代表的儒者表示反对,因而以“禽荒古所戒”为进谏之词
。“禽荒”一词,语出《尚书》所载夏王太康五弟对太康因沉迷于狩猎而失国的怨愤之词,所谓“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在儒家看来,为政者失国之因,往往在内因沉迷女色,在外因耽溺畋猎。《尚书》所反映的儒家政治理想中,三风十愆向为帝王大戒,而贪好畋猎即为“淫风”之属,“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耽于游畋,会导致政德不修,祸国殃民。是故,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宋濂,见太祖观赏海东青,便懔懔然如临大敌。朱元璋回以“聊玩”之辞,意在说明自己仅视其为一种玩物,而无任何政治上之深意,毋庸多想。然而,面对“聊玩之耳”的说辞,宋濂也坚决以“防微杜渐”予以劝诫。正如张桢所言,“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君主玩物而丧志,进而陷入贪图安逸享乐的泥淖,此无异于饮鸩自尽。因此即使仅是将海东青作为玩物,在儒家政治理念中也是极表反对的。后人姚福曾对此事评价道:“宋公道之直,诚不在郑公之下。”
“郑公”即魏徵,“不在郑公之下”乃是盛赞,意指宋濂劝谏皇帝远离海东青,乃立公道、明事理、防奸邪之行为。太宗怀鹞的典故与此相类,“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魏徵以古代帝王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规讽唐太宗玩鹞之举;宋濂谏止明太祖观鹰,与魏徵之言行何其相似。从诗名《应制赋海东青》观之,此诗乃太祖下诏命而作,以此警醒皇族,强调玩物丧志和沉溺畋猎是祸国殃民之举。值得一提的是,《明实录》中确无太祖畋猎的任何记载,解缙(1369—1415)后来亦曾具奏称赞明太祖:“不迩声色,不殖货利,不为游畋。”
太祖对儒家政治理念的自觉接近和力行可见一斑。
尤有进者,田猎巡狩活动与儒士的文治和仁政等诸多理想相悖,因而儒士率多持反对态度,认为“巡狩是节俭、勤政乃至王朝最终稳定的对立物”
。具体而言,他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反对鹰猎活动。其一,儒士将鹰猎活动视作皇帝寻欢作乐的渠道,对人力、物力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对国力会造成巨大的损耗,“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
。其二,郊外放鹰走犬,或会危及人身安危,一国之主罔顾而沉迷于此,是缺乏政治责任感的表现。其三,田猎活动耗费帝王时间和精力,终会导致怠政惰政
。其四,放鹰狩猎,是一种力量的展示,是一种尚武性的隐喻
,与传统儒家重文治的理想相左,如《周易》强调“以文化成天下”,三国时王弼针对此注言“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
。有元尚武抑文而失国,殷鉴未远,故明初宋濂等儒士对鹰猎怀有深深戒备之心。
从此后明太祖频频征引《尚书》并推崇孔子之道来看,儒家反对过度畋猎及背后寄寓的政治伦理逐渐深入其心
。太祖最终听从宋濂等儒士之言,对海东青和田猎活动淡然视之,实质上是对有元一代田猎文化的排斥,有意借儒家文治理想来区别尚武之有元,突出自己“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合法性。
然而,不同于明太祖的做法,明成祖朱棣十分钟爱海东青,且乐于将它用于鹰猎,“紫髯胡儿饲玄豹,攫拿捷急好牙爪”
。明成祖北迁后,将元朝曾建有“呼鹰台、立鹰坊”的“下马房飞泊”处扩建,即后来俗称之“南海子”,“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其随猎人员中专门设有“紫髯胡儿”,即饲养、训练海东青等捕猎用猛禽的好手
。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初,帝遣指挥伯颜不花、千户李敏等,率军官五十四人,捕海青、土豹。”
朱棣多次派遣官员去朝鲜捕捉海东青,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对狩猎的热爱,“弓马娴熟,十分享受狩猎”
;另一方面是因为明成祖相较于明太祖,更重视“武备”,倾向“马上治天下”,此可从其他侧面得到印证。如,“洪武五年,造独辕车,北平、山东千辆,山西、河南八百辆。永乐八年北征,用武刚车三万辆,皆惟以供馈运”
。又如,朱棣五征漠北“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气势上,都超过了洪武时期明朝对蒙古的讨伐战争”
。究其主因,明成祖借靖难之役得其帝位,这在儒家政治理念中实属不忠不孝之举。朱棣意欲借助儒家文治理想树立政治威望的观念相对淡漠,因而他试图通过建立万世武功来树立政治威望。海东青和田猎活动也由此得到了重视,“因为它能培养‘勇德’,还扮演着‘耀武于边疆’的角色”
。此外,长期以燕王身份久处于北方,难免受北疆狩猎文化之影响。
饶有兴味的是,此时文人官宦深悉朱棣的态度,故在承恩观鹰后对鹰猎一事大肆褒赞,与前述宋濂态度迥异。他们争相赋诗,描绘鹰猎的过程及其恢宏气势。曾棨在描绘朱棣鹰猎过程的诗作中提及“锦鞴势鸟”
,生动展现了海东青狩猎时的英姿,海东青于此摆脱了与“禽荒”相联系的负面形象。更有甚者,有人将朱棣的鹰猎活动拔升至顺天道的崇高地位,杨荣在其文中如此评价:“诚非娱耳目心志之乐,夸畋游甲兵之盛,实所以顺天道,协人心。”
杨士奇更是盛赞:“上契乎天心,天人协和,灵瑞骈应。”
在一干仕宦的笔下,海东青的纵横万里、俯视天下与帝王风范极为相似,所谓“万里纵横嫌地窄,千层冲突觉天低”
,“龙媒立仗黄金饰,鸷鸟抟空白雪毛”
。受乃叔朱棣态度的深刻影响,皇家子弟朱有燉也酷爱海东青,多次著诗称颂禁苑神鹰海东青的雄姿勃发,言辞间颇不乏“旧日有元珍品,今日朱家贡物”的志满意得,所谓“朔漠山前新贡物,胡元诗里旧题名”
。在这些正面褒扬海东青的诗文描述中,鹰猎活动似成为永乐帝展示帝王和新朝雄风以及善政善治的明证,一改乃父避犹不及的态度。除文人官宦遵皇命而作和政治需求的因素外,明成祖对海东青及其鹰猎活动的大力推崇,无疑是形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棣曾言及,其为燕王时,曾数次借海东青狩猎之机,深入农家,体察民间疾苦,并亲自慰问,颇得人心。由此,朱棣也进一步悟到用人之道“须先得其心,然后可与图功”
,从而积累了一定的国家治理经验。饶有兴味的是,历史上诸多反对田猎的理由之中常见的一条是,田猎会“践蹂民田”,给农家带来损失
。而朱棣站在藩王的角度,却反说田猎时能有机会体察民间疾苦并加以慰问,此间或许有朱棣针对别人对其田猎批评的自我辩解成分
。此外,明成祖还借田猎培养将士的尚武精神,所谓“士卒随朕征讨,道中惟田猎,可以驰马挥戈,振扬武事,作其骁勇之气耳”
。此与后来清代帝王常借木兰狩猎之机操练八旗,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鲁大维所言,朱棣确实通过与众将士共同驰马挥戈的田猎活动,培养了他与众将领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士卒的骁勇之气,培养了其尚武精神,从而使明军的战斗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明成祖深谙海东青及其鹰猎活动所蕴含的族际交流价值,比如在面对女真使者时,朱棣深知“田猎是其性之所欲”,因而避免问及鹰猎及畜产等事,以免引起对方怀疑,从而不利于双方政治交好
。华夷之辨的观念源远流长,而对待边地夷狄,明成祖倾向推诚安抚,因此以作为女真象征的海东青及其热衷的畋猎为切入点,释放明王朝的善意,有利于逐步实现其统御华夷的目标。朱棣以他的实际行动表明,海东青及其鹰猎活动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玩乐,海东青也日益成为国家治理、对外交流、军事准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明太祖对海东青避而远之,反映了其对明朝政治合法性的追求。海东青往往与畋猎相联系,而畋猎作为元朝政治文化的突出特点,其所推崇的尚武性与儒家文治理想相悖,太祖便有意区别元朝而为之,突出自己“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合法性。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夺得皇位,相对于文治,他更倾向于彰显武功以树立政治威望
。以武力为后盾,其对文臣的政治控制力也大大加强,儒士反对海东青的声音也日益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