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前期诸帝对海东青的态度及其政治意涵

自秦以来,放鹰走犬的狩猎活动史不绝书。一代文豪苏轼曾以“左牵黄,右擎苍”来形容出猎时的雄姿 。于古代帝王来说,作为猛禽的鹰,经驯养后能作军营警卫及仪仗之用,而承平之际经精心组织的群体性放鹰打猎,尤具尚武练兵之效 。托马斯·爱尔森(Thomas T.Allsen)即在其皇皇巨著《欧亚皇家狩猎史》中指出:“(皇家)狩猎是跨国关系、军事筹备、内政管理、通信网络以及探寻政治合理性的组成要素。” 针对鹰之上述主要功能,明朝皇帝亦曾在敕谕中指出:“讲武、搜猎之际,时或用之。” 鹰之体态壮硕,雄姿英发,极具观赏性,故养鹰观鹰也是一种玩物鉴赏行为。良鹰难得,费价高昂,故拥有它又不啻为一种身份之象征。猎鹰泰半产自“边地”,故在中国传统文献中,“鹰”曾一度被视作一种带有边疆“民族性”的特殊猛禽,被延伸解读为一种尚武性的表征

综上所述,鹰可作为一种镜像,对之或憎或爱,可反映人们对于狩猎、军事、身份、民族、娱乐等诸多方面的观念。而研究古代帝王对鹰之态度及相关实践,尤可借以观察帝王关乎文治武功等方面的国家治理观念。应当说,国内学界关于猎鹰的历史研究并不少见,但与本文的关注点及研究旨趣均有异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鲁大维(David M.Robinson)讨论了明代帝王关于鹰猎的态度及实践,但对明朝前期诸朝的梳理较为粗疏,而关于背后之因的解释亦语焉未详

本文秉持“借物观政治”的“新政治文化史”的研究旨趣,尝试透过明前期几位帝王对名贵猎鹰——海东青的态度 ,去探究其有关“文治”或“武治”等政治意识形态。由于建文帝、明仁宗、景泰帝在位时间较短,留存史料较少,故下文将主要围绕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四个时期展开。 5KHvgKK4hQaNb/oyea9HrwQn4rQd51UBWroTTvz0vQebT+SYyNHbxxb0O725C2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