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微观史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而具有方法论上的自觉,肇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德国和意大利。正如相关研究所揭示,西方的微观史学,是反思20世纪中期后法国年鉴学派所倡导的总体史研究的产物,其致力于破除一种偏弊,即“只见长时段的结构,未见短时段的突发事件”,“只见宏大的历史,未见历史中的芸芸众生” 。微观史学一经提倡,迅即得到学界响应,迄今方兴未艾。西方代表性的微观史学名著,如《蒙塔尤》《奶酪与蛆虫》《马丁·盖尔归来》《王氏之死》等,早已走出学术象牙塔,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书肆中的流行作品。而近年来在中国,微观史学也得到热切的回应。不过,其研究之路径和方法之自觉,未必与西方微观史学流派亦步亦趋,若合符契,往往体现出本土特色。

微观史学,言人人殊,其核心特征何在?意大利微观史学倡导者之一乔万尼·列维(Giovanni Levi)曾言:微观史学是一种“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 的研究方法。此种观点,主要以方法立论,庶近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C.Geertz)言下之“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但亦有基于研究对象而立论,认为微观史学的根本特征,在其研究名不见经传的庸常,包括普通人、日常事。要言之,微观史学非在细读深究文本上致其力,即在探索微员琐事上毕其功。上述两者,在研究过程中很难判然相分,往往互为纠葛。如研究对象为微末之员、琐屑日常,其相关资料相对不足,故对文本细读深究之法更为倚重。而“见微知著”的宗旨,更成为深度抉发的内在驱动,力证所论议题洵非“无关宏旨”的细故。此类细读深究,固受史学清规戒律的制约,但一不经意,又常陷“思入微茫”的境地。

微观史学,有内外进路之分。外部者,即“见微知著”一途;而内部者,则为“即微即著”一途。“微”在中国语境中,常暗含价值层面的卑微,而失去其本有的更多是事实层面的界定。是故,学人们往往意欲通过强调“以小见大”(此“大”者主要系指“时代”“结构”“学术史中重要问题”等)来为“微观史学”正名。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云云,皆为此种观念之不同表达。如果未能有效落实,则往往会招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讥。此外,“见微知著”之所以重要,乃以微观之题勾连显著论域,作为构筑学术体系化的进路之一,以达到“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避免陷入碎片化研究之泥淖。而从学术史的视角,对“是微是著”“孰大孰小”的性质判定并非易事,成为校验学力大小的衡器。不过,如果转换认知,放弃执念,认同任何之“微”,本身即自具价值,无待他求,则不必硁硁以求“见其大”。务之急者在于对一砖一瓦细加施工,至于是否可以聚沙成塔,又如何建成广厦高台,可俟诸异日或他人,抑或根本不必有此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此“即微即著”之理。

出于显现研究价值、抱持整体史自觉以及畏讥“舍己耘人”等考量,故吾人落笔时常存“见微知著”之想。本书所涵盖的十篇专题文章,总体可归为“明清政治史”的范畴,涉及明清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政治人物。不过,其讨论对象皆为具体而微之人物典制,论证过程则尝试于细致梳理和深度论析。《明前期诸帝对海东青的态度及其政治意涵》一文,试图通过帝王对极具象征性的猛禽“海东青”的态度转变,观察其“右文”或“尚武”等统治观念;《清乾隆、嘉庆二帝对“如意”的认知及其政治意涵》一文,梳理清代盛衰转折之际对宫廷珍品“如意”的好恶扬弃之流变,以窥国势变异、官场风习、帝王观念等荦荦大端;《清代长城形象的重塑与转变》一文,则借助对清人长城观念的考察,探讨南北族群的区隔与融合;《论清人的“官不修衙”观念》一文,尝试探讨清人“官不修衙”实践背后存在的种种“不愿”和“不能”的复杂制约因素,如传统“节用而爱民”的仁政观念、刚性的财政政策、官员如流水的任官体制等;《明清“充警迹”制度考论》一文,讨论明清时期对鼠窃狗偷之犯的惩罚、利用和改造的多重面相,并将该制之兴革存废置于明清礼制重建、社会治安恶化等背景下审视;《清代断脚筋刑考论》一文,细致梳理清朝入主中原后,作为满洲关外酷刑的断脚筋刑,如何泛化适用于满、汉等族,进而指出彼时满汉法律一体化的另一途径;《明清时期关于“革见年”的议论及实践》一文,探讨明中期见年制度之变迁、弊病及清初浙江废革见年的实践,指出见年制度革除乃新的钱粮催征系统建立之重要前提;《清代在配流犯安置情况探析》一文,着力讨论清代对流刑犯控制管理等举措,尤其是目前学界探讨较为薄弱之流犯与在地社会关系问题;《“变”与“常”:清代永远枷号刑考论》一文,讨论永远枷号刑的定制过程、适用类型及立法意旨,尤其是探讨乾隆时期针对怙恶不悛再犯的新制涌现,实标志着传统法律的内在变革;《清代朱邸藏书思想发微》一文,梳理清代满洲贵族永瑆诒晋斋藏书与绅商群体之互动,进而探讨权贵文化与经济谋利、政治仕途间的关联性。

受学力所限,“见微知著”的自觉虽有,但可能“只窥一斑而未见全豹”。不过,前述“即微即著”的说法,或可援以缓颊。我们竭力在史料上广泛占有,从横竖侧面转换观察视角,细致梳理相关史实,深入剖析内在肌理,尝试做到有如鲁迅先生所言:“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陈兆肆
2023年7月28日 0veU7zjLv83JTiyEhAkHxfbh1Z6xuS4tZAY2dmwITIiOTe8RRthkt09BWHvYxh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