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明清时人对“充警迹”制度的批评

明清律学家对“充警迹”制度褒赞有加,亦有批评者。有人对此制度作根本上的质疑,如明永乐年间的刑部侍郎何文渊,即对动辄在窃犯家门树立“窃盗之家”牌榜的做法严词批评,其反对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律有常宪,窃盗初犯、再犯,俱刺字,三犯者绞,今又起立牌额,是于律条之外又加罪”;其次,京城内外各衙门,“人烟辐辏,为盗者多,若尽立牌额,数年之间,各处窃盗牌额必多,有失四方往来之人观瞻,实伤治体” 。在彼时的政治生态下,上述两条理由均不得要领:首先,律虽为万世不易之规,而例令则为因时制宜之法,所谓前主所是为律,而后主所是为令,历代法律也正由此滋殖繁密,律外有令,刑外加刑,亦为正常。其次,“充警迹”制度之初意正在于立窃盗牌额,引四方往来之人观瞻,严别慝之典,以起自警亦警人的作用。要之,在立制者看来,此举不仅未伤治体,相反有裨治理。

亦有批评者对该制度在实践中绩效甚微乃至弊病丛生,颇致微词。康熙年间曾力推“充警迹”之法的黄六鸿,也忧虑此法之行,会加重捕盗串通之弊,其称:“刑胥捕役以盗为生息,以地方失事为发财。若盗为土番役而非盗,何生息之有?地方安静,无事可失,何发财之有?正恐胥役哄官以此法,适所以长盗奸。” 雍正年间,宁波鄞县地方官认为“以贼捕贼”固有其优势,但“此辈积贼,暂或向善,故智常存,阳为捕贼,阴为豢贼,若不时时点卯稽察,衙门有一土捕,地方实添一官贼,为害更大”。因此,其主张“嗣后土捕数人,督捕分管。俱令在城居住,每逢三日一点卯。即随捕拿贼,不过在于本境地方,一二日可以往返。不得借勾捕名色,临卯不到。若犯,先责督捕,该土捕严处不贷,庶呼唤易灵,亦不至通同作弊矣” 。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鄂尔泰亦曾言及,“上海一带,设有土捕,其实为盗贼渊薮,近海之民,深受其毒” 。清代中后期,针对“或请于充警后(窃犯)如能拿获一二案,即准其起除刺字,给予迁善匾额;或请(窃犯)仅能获贼送案,准予起除刺字,复为良民”等各地建议,重庆府知府在给地方州县的札文中,提醒他们“恐堕其(窃犯)旋改旋复之术”,其称:“如责令充警一条。固属照例办理,第若辈素性诡秘,鲜有恒心,初或勉□善良指拿匪类,继即复萌故态,庇贼分肥,亦难保其必无之事。”

由上可见,以盗捕盗,极易导致秉性难改之旧贼与新贼勾串为奸,与捕盗通同作弊,为害势必更大。 3UiP7zuY+ljjcHnFpgkzuBQ2w0xDH0/Wp3EQTy8gu7Z6s8b8cJtr/YO45Ec6Gm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