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十三岁即位为秦王,但直到二十二岁才得以亲政,这漫长的九年里,他的亲政之路充满了重重阻碍。
嬴政即位时年纪尚幼,国家政权自然落到了太后和权臣手中。吕不韦身为相国,权倾朝野,他广纳门客,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试图掌控秦国的未来走向。而嫪毐凭借太后的宠爱,权势也急剧膨胀,被封为长信侯,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势力集团,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两股势力相互争斗,都想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嬴政则成了他们权力博弈中的棋子。
在古代,国君成年行冠礼意味着可以亲政。按照惯例,男子成年行冠礼一般最晚不超过二十岁。嬴政的冠礼却被一拖再拖,直到二十二岁才得以举行。这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嫪毐和吕不韦都不想让嬴政过早亲政。一旦嬴政亲政,他们的权势必将受到威胁。
嫪毐明白自己的地位是依靠太后的宠爱得来的,一旦嬴政掌权,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因此,他想尽办法阻止嬴政亲政。他与太后勾结,利用太后的影响力,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试图控制朝政。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挥霍国家财富,以此来麻痹嬴政,让他无暇顾及朝政。
吕不韦同样不愿意看到嬴政亲政。他在秦国经营多年,有着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利益集团。他希望能够继续掌控秦国的政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也在暗中阻挠嬴政亲政。他利用自己的相国身份,对朝廷中的官员进行拉拢和控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他还试图通过编写《吕氏春秋》来影响嬴政的思想,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嬴政虽然年少,但他聪明睿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使命感。他明白自己的亲政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他密切关注朝廷中的局势变化,寻找机会削弱嫪毐和吕不韦的势力。
终于,到了嬴政二十二岁这一年,嫪毐和吕不韦再也无法阻止他亲政了。嬴政以到雍城祭祀历代祖先为由,前往雍城举行冠礼。雍城是秦国的旧都,历代先王的宗庙都在那里。在先秦时代,国君即位或亲政都要先到宗庙祭祀祖先,嬴政自然也不例外。
在雍城,嬴政举行了庄重的冠礼,正式宣告成年。这意味着他将从太后和权臣手中接过国家的政权,开始亲政。嫪毐并不甘心就此失去权势,他决定铤而走险,发动叛乱。他伪造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动县卒、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等,企图攻打蕲年宫,杀死嬴政。
嫪毐之乱是秦始皇亲政道路上的一场重大危机,也是他展现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重要契机。这场叛乱的爆发,源于嫪毐的野心膨胀和各方势力的矛盾激化。
嫪毐自得到太后赵姬的宠爱后,权势日益膨胀。他被封为长信侯,拥有了山阳、河西、太原等大片封地,家中僮仆数千人,门客也有千余人。嫪毐在朝堂上飞扬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两人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明争暗斗不断。
随着秦始皇逐渐长大,嫪毐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他担心秦始皇亲政后会对他不利,于是便萌生了谋反之心。他与太后赵姬密谋,企图在秦始皇举行冠礼时发动叛乱,杀死秦始皇,立他们的私生子为秦王。
公元前 238 年,秦始皇前往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认为时机已到,便盗用秦王御玺和太后玺,调动县卒、卫卒、官骑等军队,向蕲年宫发动进攻。秦始皇得知嫪毐叛乱的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他迅速做出决策,命令昌平君、昌文君率领军队前往平叛。
昌平君和昌文君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军队,与嫪毐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秦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而嫪毐的叛军则人心惶惶,战斗力大打折扣。经过一番激战,秦军终于击败了嫪毐的叛军,嫪毐本人也在逃跑途中被抓获。
秦始皇对嫪毐及其党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嫪毐被车裂而死,他的三族也被全部诛杀。嫪毐的门客们,轻者被处以鬼薪之刑,重者则被剥夺爵位,流放到蜀地。太后赵姬也因为与嫪毐的私情和参与叛乱,被秦始皇幽禁在雍城。
平定嫪毐之乱,是秦始皇亲政后的第一场重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也让他在朝堂上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这场叛乱的平定,也为秦始皇铲除吕不韦的势力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