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关于秦始皇身世的记载存在两种说法,这也引发了后世诸多争议。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便提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从这段记载来看,太史公似乎认定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秦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时,见到吕不韦的姬妾并心生喜爱,将其娶回后生下了嬴政。按照这种说法,嬴政的血脉源自秦庄襄王,是秦国正统的继承人。
《史记·吕不韦列传》却给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该传中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这里描述吕不韦有一位擅长歌舞且容貌绝美的姬妾,并且已经怀有身孕。子楚(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在与吕不韦饮酒时见到此女,十分喜欢并请求吕不韦将她赐予自己。吕不韦起初愤怒,但为了自己的政治投资,还是将姬妾献给了子楚。而这位姬妾隐瞒了自己怀孕的事实,到足月时生下了嬴政。若此说法属实,那么秦始皇的生父便是吕不韦。
这两种不同的记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支持秦始皇是秦庄襄王之子的观点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对秦始皇生平的正式记载,开篇就明确其身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而且在古代,对于王室血脉的传承极为重视,若嬴政并非秦庄襄王亲生,很难顺利继承王位。
而支持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观点则认为,《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更为详细,且吕不韦有动机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血脉融入秦国王室,以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也多采用此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此观点的印象。
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对秦始皇的形象和历史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他是吕不韦之子,那么他的身世便充满了传奇色彩,其统一六国的壮举也似乎多了一层别样的意义;若他是秦庄襄王之子,那他则是秦国正统的延续,其成就更多地被视为秦国历代君主积累的结果。但无论如何,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的身世之谜也成为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吸引着无数后人去探寻真相。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及生,名为政,姓赵氏”,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秦始皇姓嬴,为何这里说他“姓赵氏”?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了解古代姓和氏的区别,以及“氏”取代“姓”这一历史巨变。
在古代,姓和氏并非一回事。姓代表着血缘的来源,同一祖先的人们拥有相同的姓。中国的古姓数量并不多,像姬、姜、姚、姒等,大多带有女字边,这或许与母系社会有关。同一祖先、同一姓的人不断繁衍增多,部分族人会到其他地方建立自己的聚落。为了在同姓中区分彼此,便在同一个姓下出现了不同的氏。
氏具有分化和变动的特点,其来源多种多样,有的以地为氏,有的以官为氏。以商鞅为例,他的姓氏问题能很好地说明姓和氏的区别。过去有人认为商鞅姓商、姓卫或姓公孙,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准确。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国公室姓姬,所以商鞅真正的姓是姬。由于他是卫国公族,最初人们称他为卫鞅、公孙鞅;后来他在秦国立下大功,秦国把商这个地方封给他,他便以封地为氏,称为商鞅。但卫、公孙、商都只是他的氏,姬才是他的姓。
那么,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叫他姬鞅呢?这就涉及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历史巨变。在列国战争时期,血缘的作用变得微乎其微。无论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在战争中都不会手下留情;即便血缘高贵,也不会让敌人跪地求饶。相反,象征地缘的“氏”在当时比象征血缘的“姓”更为重要。因此,“氏”取代“姓”成为了第二次巨变的重要象征。秦汉以后,人们通常所说的姓,实际上大部分是氏,而姓逐渐走向式微。
这种“氏”取代“姓”的现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春秋战国的动荡局势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剧。人们为了更好地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更加注重自己的地缘关系和社会身份,氏的作用也随之凸显。战争使得原有的宗族体系受到冲击,血缘关系的纽带逐渐松弛,姓的重要性也随之降低。
回到秦始皇的姓氏问题,他姓嬴,但嬴姓下面分化出了众多的氏,秦始皇这一支是赵氏。太史公生活在西汉,他按照当时的习惯记载秦始皇“姓赵氏”。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姓氏使用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历史巨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氏”取代“姓”这一历史巨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对身份和血缘的认知方式,使得地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一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秦始皇“姓赵氏”这一现象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姓氏文化的演变,以及历史巨变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