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篇名背后的春秋笔法

当我们翻开《史记·秦始皇本纪》,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个独特的篇名。很多人或许会觉得,“秦始皇”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篇名似乎没什么可深究的。事实并非如此,这看似平常的篇名背后,实则蕴含着太史公独特的史法意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就明确指出:“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这清楚地表明,秦始皇的全名是“秦始皇帝”。但篇名却叫《秦始皇本纪》,且文中也常称其为“始皇”,而非“始皇帝”。这一差异并非《史记》的疏漏,而是太史公遵循中国传统史法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史法里,“一字寓褒贬”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从称呼人名所用的字,到叙述行事所用的字,都代表着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就像同样是杀人,用“弒”“诛”“杀”,意义截然不同。在《史记》的篇名中,这种春秋笔法体现得尤为明显。太史公对不同人物的称呼各不相同,同样是世家,陈胜称其字陈涉,萧何称其官萧相国,张良称其爵留侯。通过这些称呼,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人物的多样评价。

那么,“秦始皇帝”和“秦始皇”这两个称呼有何不同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了解汉代人对“皇”和“帝”的认知。在汉代,判断“皇”和“帝”哪个字更重要,有个简单方法:当必须省略其中一个时,被省略的那个往往相对不重要。汉代皇帝的正式称呼是“汉孝文皇帝”“汉孝景皇帝”“汉孝武皇帝”,但省称时会叫“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而非“汉文皇”“汉景皇”“汉武皇”。由此可见,在当时人心中,“帝”比“皇”重要得多。

既然“帝”字更重要,那太史公为何在篇名中省略“帝”字呢?这其实是太史公借此表达对秦始皇的贬义。尽管太史公对秦始皇有所贬斥,但作为史家,他必须记录事实。所以在文章开头,他明确写出秦始皇的全名是“秦始皇帝”,这既体现了史家应有的道德,也表明他并非不知秦始皇的本名,而是有意通过篇名来传达自己的评价。

通过对《史记·秦始皇本纪》篇名的深入探究,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史法中的春秋笔法。太史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看似平常的篇名中融入了对秦始皇的评价,让我们在阅读史书时,不仅能了解历史事件,还能感受到史家的良苦用心和独特视角。这也提醒我们,在研读古代史书时,不能忽视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因为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UFR6TEtw2TPTSA518uEeK/zIunN8UMBWyv2j4drQ9l8jpXHK4ZqrxlKSAfiGCM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