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即位后的第十年,秦国的国力已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秦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扩张,在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军队,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在经济上,商鞅变法后的一系列举措使得秦国的农业、商业蓬勃发展,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时的秦国,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在战国的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威慑力。
尉缭来到秦国,向秦王献上自己的见解。他明白秦国的强大,在他眼中,相对于秦国的强盛,六国诸侯就如同地方政权一般。秦国的领土不断扩张,军事力量远超六国,政治制度也更为先进和高效。六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各自为战,实力逐渐削弱,已经难以与秦国进行正面的抗衡。
尉缭并没有被秦国表面的强大所迷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他担忧的是“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在当时的局势下,虽然六国单个的实力无法与秦国相比,但如果他们秘密联合起来,形成合纵之势,在秦国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那将会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威胁。
所有学习兵法的人都明白,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防备的敌人。秦国的强大使得很多人,包括秦国自身,都容易产生一种骄傲和轻敌的情绪。因为强弱对比太过悬殊,秦国很可能会放松警惕,认为六国已经没有能力对自己构成威胁。但尉缭清楚,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实力的对比,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六国虽然各自为政,但在面临秦国的威胁时,他们也有着共同的利益。一旦他们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就有可能放下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组成联盟。而且,六国中也不乏有智谋之士和英勇将领,如果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制定出合理的战略战术,在秦国意想不到的时候发起攻击,秦国很可能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尉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曾经强大的国家因为轻视对手,最终导致了失败。他明白,秦国虽然在当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如果不重视这种潜在的危机,就有可能重蹈那些国家的覆辙。所以,他迫切地希望秦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合纵联盟。
尉缭为了让秦王政深刻认识到“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的潜在威胁,向他列举了智伯、夫差、齐湣王这三个因轻敌而失败的例子。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当时,晋国的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家大夫势力最强。智伯凭借自身的谋略和实力,先后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又降服了韩氏和魏氏,成为六家之中最为强大的存在。此时,只剩下赵氏大夫不肯屈服于他。于是,智伯率领着韩、魏两家大夫的军队去攻打赵氏。
以当时智伯的强盛程度,晋国六分之五的力量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如果他能成功灭掉赵氏,那么后来的晋国很可能就会被智伯所取代。在这场战争中,智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他认为自己稳操胜算,因而放松了警惕。就在他快要成功的那个夜晚,赵氏大夫派出使者秘密联络韩、魏两家。韩、魏两家虽然表面上跟随智伯,但内心却担忧智伯一旦灭掉赵氏,下一个目标就会是自己。于是,他们与赵氏达成了联盟,趁智伯毫无防备之时,联合起来将智伯消灭。此后,便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曾经不可一世的智伯就这样走向了灭亡。
第二个例子是吴王夫差。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他在父亲阖闾死后继承了王位。夫差为了给父亲报仇,积极训练军队,最终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为了保全自己和越国,向夫差表示绝对的恭顺,甚至亲自到吴国为夫差做奴仆。夫差被勾践的表象所迷惑,相信勾践绝不会背叛自己。他宁可怀疑自己的忠臣伍子胥,也不怀疑勾践。伍子胥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勾践,可夫差却置若罔闻。后来,夫差将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暗中积蓄力量。而夫差则沉迷于胜利的喜悦中,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最终,越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逐渐强大,趁吴国不备,发动了进攻,将吴国灭掉,夫差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第三个例子是齐湣王。齐湣王在位时,齐国国力达到了鼎盛。齐国当时非常强大,甚至灭掉了另一个大国燕国,成为了东方的霸主。齐湣王因此变得骄傲自满,自以为高枕无忧,能够成就帝业。他没有意识到,燕国虽然被灭,但燕国王室的残余势力并没有放弃复国的念头。燕国王室秘密联合了其他几个国家,推举乐毅为主帅,共同进攻齐国。齐湣王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联军打得措手不及。最终,齐湣王身死,齐国也差点灭亡,虽然在田单的努力下得以复国,但国力已大不如前。
尉缭通过讲述这三个例子,向秦王政警示:在战争中,强弱对比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即使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如果因为骄傲轻敌而放松警惕,就有可能被看似弱小的对手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秦国虽然现在强大,六国诸侯如同郡县之君,但绝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六国联合起来,在秦国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动进攻,秦国就有可能遭遇像智伯、夫差、齐湣王那样的失败。秦王政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重视这种潜在的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才能确保秦国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不出现意外。
尉缭以智伯、夫差、齐湣王的故事警示秦王政,而在后世,也有一个相似的例子,那便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遭遇。
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他麾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军队数量达到了几十万之众。反观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刘备刚刚在长坂坡战败,兵力薄弱;孙权虽占据江东,但军队数量也远远不及曹操。在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下,曹操志得意满,认为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曹操站在战船之上,横槊赋诗,高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尽显其豪情壮志与对胜利的笃定。他觉得自己的大军如同不可阻挡的洪流,明天就可以轻易地消灭刘备和孙权的联军,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曹操的骄傲轻敌让他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因素。他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在长江之上作战本就处于劣势。而且,当时正值寒冬,士兵们水土不服,疾病横行,战斗力大打折扣。但曹操却被胜利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则抓住了曹操的弱点,采用了火攻的计策。他们利用东南风,派出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冲向曹操的舰队。一时间,火光冲天,曹操的战船纷纷起火,火势迅速蔓延,整个舰队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曹操的军队顿时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互相践踏,死伤无数。
曹操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不得不狼狈地逃回北方。他原本大好的局势就此逆转,统一天下的计划也因此受阻。赤壁之战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曹操的经历与智伯、夫差、齐湣王何其相似。他们都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因为骄傲轻敌,对对手没有足够的重视和防备,最终导致了失败。这也再次证明了尉缭所说的道理,在战争中,无论自身多么强大,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可能在关键时刻遭遇致命的打击。秦王政若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吸取这些历史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潜在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