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知伯的压迫,韩、魏、赵三家各自有着不同的应对态度和策略。
韩康子在接到知伯要求献地的通知后,内心十分矛盾。他一方面对知伯的勒索感到不满,不愿意轻易交出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他又惧怕知氏的强大势力,担心如果违抗知伯的命令,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韩康子最终选择了妥协。他认为,暂时交出土地,虽然会让自己的家族受到一定的损失,但至少可以避免与知氏发生直接的冲突,保住家族的根基。于是,他装出笑脸,乖乖地交出了自己一百里封地。
在知伯要求出兵攻打赵家时,韩康子同样感到十分不情愿。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风险,也不愿意看到赵家被消灭后,知氏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但他又不敢违抗知伯的命令,只能无奈地各出一军,跟随知家去攻打赵家。在战争中,韩康子的军队并没有全力以赴,而是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希望能够在战争中寻找机会,保护自己的家族利益。
魏桓子与韩康子的情况类似。他对知伯的勒索和专横也感到非常不满,但同样不敢轻易得罪知氏。在接到知伯要求献地的通知后,魏桓子虽然心中愤怒,但表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他知道,与知氏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只有暂时隐忍,才能保存实力。于是,他拿出地图,如数割给了知伯。
在出兵攻打赵家的问题上,魏桓子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他明白,这场战争对于自己的家族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够在战争中与知氏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能从赵家那里获得一些好处,那么自己的家族就有可能在权力争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因此,魏桓子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种谨慎的策略,既不与知氏过于亲近,也不与赵家彻底决裂。
与韩康子和魏桓子不同,赵襄子面对知伯的压迫,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决心。当知伯要求他献出土地时,赵襄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认为,土地是祖先传下来的,不能轻易拱手让人。他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绝不屈服于知氏的淫威。
在得知知伯联合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自己时,赵襄子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听从了家臣张孟谈的建议,带领人马连夜退到晋阳城中。晋阳是赵氏的先人赵简子的封地,经过多年的经营,城池修筑得十分坚固,粮草器械储备得也很充足,百姓也愿意和赵襄子一起坚守城池。赵襄子希望通过坚守晋阳,等待时机,寻找破敌之策。
在坚守晋阳的过程中,赵襄子积极组织军民抵抗知氏的进攻。他亲自去慰劳守城的士卒和百姓,鼓励他们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同时,他还采纳了张孟谈的建议,拆铜柱制作箭头,拿出墙内储存的芦柴和荆条做箭杆,解决了城中箭支短缺的问题。
赵襄子深知,要想解晋阳之围,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意识到,韩、魏两家跟随知家出兵,并非出于本心,他们对于知家也是貌合神离。于是,他派张孟谈夜间缒城而出,潜入韩、魏营寨,试图说服他们与赵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知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