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一心想让魏国富强起来,他向李悝请教如何才能让地里多打出粮食。李悝首先给魏文侯算了一笔细账。他指出,魏国的土地在三晋中不算少,除去山河、湖泊、荒原等,可耕种的土地有六百多万亩。如果能给予种田人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乐于耕种,精耕细作,每亩地少说可以增收三斗粮食,全国一季就能增产一百八十万石;反之,若挫伤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每亩不止减产三斗,全国每季就要少收一百八十万石。这样一来一往,差距就达到了三百六十万石。而且,如果劳役太重,耽误了农时,减产的数量更是无法计算。
基于此,李悝建议魏文侯适当地减轻劳役和赋税,让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鼓励农民多开垦荒地,充分利用田间阡陌道旁的土地,扩大耕种面积。给予农民适当的利益,激励他们精耕细作,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李悝还提出,目前魏国种植的粮食品种比较单一,一旦某种作物歉收,全年就会缺粮。他建议引导农民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土壤选种不同的作物,如麦子、豆子、黍子、谷子等,都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种植。此外,还可以采用间作套种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力。能种瓜的地方种瓜,可种菜的地方种菜,会栽桑的栽桑,善植麻的植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力,以此提高农业收入。
魏文侯采纳了李悝的建议,按照这些办法实行了几年,粮食产量果然逐年增加。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粮食丰收后,市场上粮价很低,种田人没有了积极性,用粮的人也不懂得珍惜粮食,导致粮食产量又开始下降。遇到荒年饥岁,粮价昂贵,人们没有粮食吃,只能四处流亡。
针对这种情况,李悝又奏请魏文侯实行“平籴法”。国家下令,在粮食收获完毕后,用平价收购粮食,囤入国家的仓廪中。遇到荒年饥岁,国家开仓,仍以平价将粮食卖给百姓。这样一来,好年景时,粮食丰收也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遇到大灾年,即使田间无收,也不会出现谷价昂贵、百姓买不到粮食的现象。由于国家平价收购、平价卖出,市场上粮价一直保持平稳,百姓不饥不寒,生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证,民众都称赞魏文侯治国得法。
除了发展农业生产,李悝还与魏文侯商量改革世卿世禄制。魏文侯深知这种制度存在诸多弊病,不改革的话,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李悝经过思考,针对魏国存在的问题起草了一个改革方案。方案大致内容包括:不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治国安邦的本领,都可以在朝廷做官并领取应得的俸禄;不论什么人,一律按其本领的高低和功劳的大小安排职务;官员各司其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不能徇私;凡无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贵族,也必须取消其爵位和俸禄。
魏文侯对李悝起草的改革方案十分满意,他提起笔来,在上面批道:“着即写成法令,四处张贴,全国执行!”李悝又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以往的律令,吸收了各国法令中可取的部分,编撰了一部法经。这部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维护改革后的成果。
通过李悝的一系列变法举措,魏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魏国逐渐富强起来,在战国初期的诸侯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