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都江堰修建的历史背景

秦国的战略布局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有了统一六国的野心。在众多诸侯国中,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强劲对手。为了实现包围楚国进而消灭楚国、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秦国君臣经过一番谋划,将目光投向了蜀国。

蜀国地处西南,拥有肥沃的成都平原。秦国的大臣向君主进言,若想打败楚国,必须先得到蜀地。因为占据蜀地后,秦国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物资资源,还能以此为跳板,顺岷江而下,通过长江水运进攻楚国。秦国君主采纳了这一建议,随即派遣军队攻占蜀国。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秦国成功拿下蜀国,并控制了成都平原。

然而,秦国的战略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当秦国计划顺岷江而下进攻楚国时,粮草运输成了大难题。从成都平原到前线,有长达50多公里的陆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段陆路运输极为艰难。道路崎岖不平,运输工具简陋,大量的粮草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而且运输速度缓慢,根本无法满足前线军队的需求。这50多公里的陆路,成了秦国粮草补给的瓶颈,严重阻碍了秦国进攻楚国的计划。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满足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秦王决定对岷江进行大规模改造。他知道,只有改善岷江的水运条件,才能让粮草顺利地运往前线。于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计划应运而生。秦王希望通过修建都江堰,既能解决粮草运输难题,又能改善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条件,让这片土地成为秦国坚实的后方基地,为统一全国的大业奠定基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冰肩负起了修建都江堰的重任。

李冰肩负的使命

李冰来到蜀郡担任太守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情沉重。蜀地虽有肥沃的成都平原,但常年饱受水患和旱灾的折磨。时而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农田和村庄;时而又干旱少雨,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的阻碍。

李冰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没有丝毫懈怠,立即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和实地考察。他沿着岷江两岸行走,观察江水的流向、流速和水位变化,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了解他们治水的经验和方法。每一处水流湍急的地方,每一片被洪水淹没的土地,都让他揪心不已。

在考察过程中,李冰了解到秦国攻占蜀地的战略意图,以及秦王对岷江改造的期望。他明白,修建都江堰不仅是为了治理蜀地的水患,更是为了满足秦国统一全国的军事和经济需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李冰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修建一座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让蜀地成为富饶之地。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没有先进的工具和设备,也没有成熟的水利工程经验可供借鉴。而且,蜀地水多山多,地形复杂,修建水利工程面临着诸多难题。

首先,如何在水流湍急的岷江江心修建坚固的堤坝,将江水合理地分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如何打通玉垒山,让内江的水能够顺畅地流入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工程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哪里来,如何组织和协调众多的工匠和民众参与工程建设,都是李冰需要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李冰没有退缩。他日夜思考,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召集了当地的能工巧匠,与他们一起探讨工程方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还亲自参与到工程的设计和规划中,根据岷江的地形和水势,精心设计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系统。 bGHj0AW8q9MmdS1L9a3+YARogggajKX8lEEkw+8MqTtYXZdza3S5FSJSa0UusF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