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莫高窟的逐渐衰落

安史之乱后的影响
(一)政权更迭与造像活动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国力急转直下,边防军事力量大幅削弱。原本驻守在敦煌地区的军队被调往内地平叛,这使得敦煌的防御力量变得薄弱。吐蕃趁机而入,迅速占领了敦煌地区。吐蕃统治时期,虽然他们本身也信奉佛教,对莫高窟的造像活动并未进行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支持洞窟的开凿和修缮。然而,由于社会局势的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造像活动的发展势头明显减缓。

吐蕃统治敦煌长达数十年,期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后来,张议潮率领当地民众起义,赶走了吐蕃势力,建立了归义军政权。归义军政权建立后,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同时也十分重视莫高窟的建设。张议潮及其后继者们继续开凿洞窟,塑造佛像,莫高窟的造像活动得以延续。但与隋唐时期的辉煌相比,此时的规模和气势已大不如前。

政权的更迭对莫高窟的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吐蕃统治时期,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吐蕃文化的影响。而归义军政权虽然努力恢复唐朝的文化传统,但长期的动荡和战乱使得社会元气大伤,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造像活动。

(二)社会动荡下的艺术变化

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背景下,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发生了一些细微但值得注意的变化。

首先,壁画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以往的壁画中,主要以佛经故事和佛像为主,而这一时期,壁画中出现了更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画面。例如,一些壁画描绘了普通百姓的农耕、纺织、商贸等活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画面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一变化可能是因为社会动荡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艺术家们也希望通过壁画来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其次,在色彩运用上,相较于隋唐时期的绚丽多彩,这一时期的壁画色彩更加沉稳、朴素。由于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不稳定,颜料的获取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艺术家们在色彩的选择上更加谨慎。同时,这种沉稳的色彩也更能体现出当时人们在动荡社会中的心境。

再者,彩塑的风格也有所转变。隋唐时期的彩塑造型丰满圆润,而这一时期的彩塑则略显消瘦,神情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疲惫感。这可能是艺术家们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了作品中。

此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壁画和彩塑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由于规模和气势上难以与隋唐时期相比,艺术家们便在细节处下功夫,通过细腻的描绘来展现作品的艺术价值。例如,在人物的服饰、表情等方面,都刻画得更加逼真、生动。这些细微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动荡对莫高窟艺术风格的影响,也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北宋、西夏和元代的式微
(一)新建洞窟的减少

北宋、西夏和元代时期,莫高窟渐趋衰落,新建洞窟的数量大幅减少,这一时期主要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

北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丝绸之路的贸易重心也随之改变,敦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北宋与西夏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敦煌地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前沿阵地,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去支持大规模的洞窟建造。而且,北宋政府对佛教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宗教氛围不如隋唐时期浓厚,这也使得莫高窟的新建洞窟活动受到了抑制。

西夏统治敦煌时期,虽然西夏统治者也信奉佛教,但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军事防御和政权巩固上。西夏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和商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为莫高窟的大规模建造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西夏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宗教艺术方面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特色,对莫高窟的新建洞窟活动缺乏足够的热情。

元代时期,虽然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但由于元朝疆域辽阔,宗教信仰多元化,佛教在元朝的影响力相对减弱。同时,元朝时期的交通和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敦煌地区的经济地位也随之降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莫高窟在元代的新建洞窟活动进一步减少。

(二)风格的延续与转变

这一时期洞窟形制、彩塑和壁画风格在沿袭前朝基础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如下:

北宋基本沿袭隋唐时期的洞窟形制,但规模较小,多为对前朝洞窟的重修和改造。在洞窟布局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减少了一些华丽的装饰。在造型上延续了隋唐时期的丰满圆润,但线条更加柔和,表情更加温和。不过,整体的艺术表现力有所下降,缺乏隋唐时期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色彩上逐渐趋于淡雅,线条也不如隋唐时期流畅。题材上依然以佛教故事为主,但表现手法更加写实,缺乏想象力。

西夏早期洞窟形制和艺术风格基本继承北宋,但到了晚期,受到西藏密宗的影响,洞窟形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出现了藏传佛教的曼陀罗窟。早期彩塑风格与北宋相似,晚期则受到西藏密宗造像的影响,造型更加夸张,线条更加粗犷,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早期壁画风格与北宋相近,晚期壁画中出现了大量西藏密宗的内容,如密宗佛像、护法神等。色彩更加鲜艳浓烈,线条更加刚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元代洞窟形制上,除了继续沿用前朝的一些形式外,还出现了一些藏传佛教的佛塔窟。彩塑风格受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较大,造型更加奇特,比例更加夸张,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威严感。壁画风格融合了汉地和藏传佛教的特点,既有汉地传统的工笔重彩,又有藏传佛教的密宗绘画风格。色彩更加丰富多样,线条更加细腻流畅,题材上也更加广泛,包括了各种密宗经典故事和佛像。

元朝后的冷落荒废
(一)丝绸之路的废弃

元朝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废弃。海上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商人选择通过海路进行贸易往来。曾经繁华的陆上丝绸之路,商队不再频繁往来,驼铃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敦煌,这座曾经因丝绸之路而繁荣的城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济上,失去了东西方贸易中转站的地位,商业活动急剧减少。曾经店铺林立、货物堆积如山的市场变得冷冷清清,商人们纷纷离开,寻找新的商机。城市的经济陷入了停滞甚至衰退,再也无法为莫高窟的兴建提供资金支持。

莫高窟的兴建工作也因此逐渐停止。在过去的千年里,莫高窟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繁荣息息相关。丝绸之路带来的经济财富和文化交流,为莫高窟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艺术灵感。然而,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工匠们没有了订单,资金也无法到位,新的洞窟不再开凿,原有的洞窟也缺乏必要的修缮和维护。

(二)明清时期的沉寂

明清时期,莫高窟陷入了深深的沉寂。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莫高窟无人修缮,逐渐破败不堪。洞窟的墙壁开始剥落,壁画的色彩逐渐褪色,彩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曾经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如今变得残缺不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敦煌地区修筑了长城。但随着明朝国力的逐渐衰弱,对敦煌地区的控制也越来越弱。到了清朝,虽然重新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但敦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

由于长期的冷落和荒废,莫高窟周边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沙漠的风沙不断侵蚀着洞窟,使得洞窟的损坏程度进一步加剧。同时,当地的居民对莫高窟的保护意识淡薄,一些人甚至将洞窟内的文物和壁画作为建筑材料使用,这无疑给莫高窟带来了更大的破坏。

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对莫高窟的记载也非常少。它仿佛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莫高窟的沉寂,不仅是它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直到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莫高窟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bGHj0AW8q9MmdS1L9a3+YARogggajKX8lEEkw+8MqTtYXZdza3S5FSJSa0UusF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