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都江堰体现的中国古代水利文化和哲学思想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

都江堰水利工程宛如一部无声的哲学巨著,深刻地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在建设过程中,李冰和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坚持顺应引导而非阻碍对抗的方式,让工程与自然完美融合。

从选址上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峡谷流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这里居高临下,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李冰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顺势而为,将工程建在此处,使得江水能够自流灌溉成都平原及其相邻地区。这种选址方式并非强行改变自然,而是巧妙地借助自然之力,实现了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鱼嘴分水堤的设计更是道法自然的典范。李冰根据岷江的水势和地形,在江心修筑了形如鱼嘴的堤坝。当江水奔腾而来时,鱼嘴顺应水流方向,将江水一分为二。在枯水期,内江的水量能够满足成都平原的灌溉需求;而在洪水期,大部分江水则通过外江泄洪,避免了平原地区遭受水患。这种设计没有强行截断江水,而是利用江水的自然流动和冲击力,实现了自动分流,让江水按照人们的意愿合理分配,充分体现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思想。

飞沙堰的建造同样遵循了道法自然的原则。它位于鱼嘴分水堤的下游,高度较低。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江水会自动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内江的水量不会过多,避免了平原地区的水患,又能将江水中的泥沙和卵石排出,起到了排沙泄洪的作用。飞沙堰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江水的自然力量,无需人工过多干预,就实现了水利工程的自我调节和保护。

宝瓶口的开凿也是顺应自然的杰作。李冰没有选择强行炸开玉垒山,而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岩石自然开裂,然后再进行开凿。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较长,但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山体的破坏,保护了自然环境。宝瓶口的形状和大小也是根据岷江的水流量和成都平原的灌溉需求精心设计的,它如同一个天然的水闸,控制着内江的水量,使得江水能够平稳地流入成都平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都江堰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工程具有了极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历经无数次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不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思想也让工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实践原则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卓越之处,还体现在它遵循岷江来水规律、水沙运动规律、河道演变规律,精准把握自然地理及季节特点的治水方略上,充分展现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实践原则。

岷江的来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春夏之际,高山积雪融化,加上降雨增多,岷江水量大增,进入洪水期;而秋冬季节,水量则相对减少,进入枯水期。都江堰的设计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规律,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鱼嘴分水堤在不同季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枯水期,江水流量较小,鱼嘴将约六成的江水引入内江,以满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而在洪水期,江水流量大增,鱼嘴则将大部分江水导向外江,使六成以上的江水通过外江泄洪,从而减轻内江的压力,避免平原地区遭受水患。这种根据江水流量变化而自动调节分水比例的设计,正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生动体现。

水沙运动规律也是都江堰治水方略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岷江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和卵石,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泥沙,将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河道淤积。都江堰的设计者们通过巧妙的工程布局,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鱼嘴分水堤不仅能够分流江水,还能利用弯道环流的原理,将大部分泥沙和卵石导向外江。内江的入口处位于弯道的凹岸,根据弯道环流的规律,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而底层水流则会流向凸岸。因此,内江引入的江水主要是表层的清水,泥沙含量相对较少。此外,飞沙堰在洪水期还能发挥排沙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江水会漫过飞沙堰,形成强大的水流,将江水中的泥沙和卵石带出内江,排入外江。这种利用水沙运动规律进行排沙的方法,既简单又有效,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河道演变规律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岷江的河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河床的淤积、河岸的冲刷等。都江堰的设计者们在规划工程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河道演变。例如,他们在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的两侧堆砌了大卵石护堤,以增强堤堰的稳定性,防止河岸被冲刷。同时,他们还规定了每年进行岁修的制度,对河道进行清理和维护,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这种根据河道演变规律进行适时调整和维护的做法,体现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实践原则。

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充分考虑了自然地理和季节特点。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缺乏水源。都江堰通过宝瓶口将内江的水引入平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灌溉水网,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在不同的季节,灌溉用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春耕季节,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农田;而在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也需要增加灌溉水量。都江堰的设计者们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地调节内江的水量,确保了农田的灌溉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遵循岷江来水规律、水沙运动规律、河道演变规律,把握自然地理及季节特点,实施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方略。这种实践原则使得都江堰能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持续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成为了世界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都江堰水利工程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其漫长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合理分配水资源、巧妙解决泥沙问题等方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合理分配水资源是都江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鱼嘴分水堤如同一位智慧的调度师,根据岷江的水情和成都平原的用水需求,精准地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在枯水期,它将更多的江水引入内江,确保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而在洪水期,它又能将大部分江水导向外江,减轻内江的压力,避免平原地区遭受水患。这种根据不同季节和水情自动调节分水比例的方式,使得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既保障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又避免了对自然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宝瓶口则像一个精准的水龙头,控制着内江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它的宽度和高度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水流大小。当内江水位过高时,多余的水会通过飞沙堰溢出,流入外江;而当水位过低时,宝瓶口又能保证一定的水量流入平原,维持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环境的稳定。这种对水资源的精细调控,使得成都平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旱涝保收的状态,实现了人类与自然水资源的和谐共生。

巧妙解决泥沙问题也是都江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方面。岷江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和卵石,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泥沙,将会导致河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都江堰的设计者们通过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的巧妙设计,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鱼嘴分水堤利用弯道环流的原理,将大部分泥沙和卵石导向外江;而飞沙堰在洪水期则能发挥排沙的作用,将内江中的泥沙和卵石带出,排入外江。这种利用自然力量解决泥沙问题的方法,既减少了人工清淤的工作量,又保护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都江堰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征服和改造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都江堰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即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力量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都江堰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YcDAOoTwGTukCOESG1wf6wi00mJbQbuCBMQFt5g6P8o7IKbu27MD3eLF/JfT7g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