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都江堰的修建过程

前期的勘察与规划

李冰下定决心修建都江堰后,便迅速组织工匠们和当地民众展开了对岷江水流情况的详细勘察。这是一项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岷江的地形和水势,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筑方案。

工匠们和民众分成多个小组,沿着岷江上下游展开了细致的调查。他们有的乘坐简陋的木筏,在江面上随波逐流,测量江水的流速和深度;有的则徒步在江边行走,观察江水的流向和岸边的地形变化。每一处水流湍急的漩涡,每一处平缓的浅滩,都被他们详细记录下来。

在勘察过程中,工匠们和民众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用简单的工具,如竹竿、绳索等,测量江水的深度和宽度;用石头和树枝标记水流的方向和速度。他们还与当地的渔民和船夫交流,了解岷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工匠们和民众终于完成了对岷江水流情况的详细勘察。他们绘制了详细的地图,标注了岷江的地形、水势和水流方向。这些地图成为了制定修筑方案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李冰召集了工匠们和民众,共同商讨修筑方案。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人提出在江中心修筑一道堤坝,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有人则建议开凿一条渠道,将内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认真听取了每个人的意见,结合勘察所得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经过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李冰最终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修筑方案。方案中,决定在岷江江心修筑一道分水鱼嘴,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负责灌溉成都平原,外江则是岷江的主流,负责泄洪。同时,在分水鱼嘴的下游修筑飞沙堰,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江水可以通过飞沙堰流入外江,起到泄洪和排沙的作用。此外,还计划开凿宝瓶口,将玉垒山劈开,让内江的水能够顺畅地流入成都平原。

这个方案充分考虑了岷江的地形和水势,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条件,实现了引水、防洪和排沙的多重功能。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工匠们和民众对这个方案充满了信心,纷纷表示愿意全力以赴,参与到都江堰的修建工程中。

在方案确定后,李冰立即组织工匠们和民众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他们砍伐树木,烧制石灰,准备建筑材料;他们平整土地,搭建工棚,为工程的正式开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场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即将拉开序幕。

挖掘河道与搬运巨石

都江堰工程正式开工后,工匠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挖掘河道。岷江周边的土壤坚硬,夹杂着大量的石块和泥沙,挖掘工作异常艰难。工匠们手持简陋的工具,如锄头、铲子等,一锄一锄地刨,一铲一铲地挖。每一次挥动工具,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力气,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在挖掘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地下水位过高的问题。江水不断地渗入挖掘的河道中,使得河道里积满了水,给挖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工匠们不得不一边排水,一边挖掘。他们用木桶一桶一桶地将水舀出河道,然后再继续挖掘。排水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否则刚刚挖好的河道就会被水淹没。

为了加快挖掘进度,工匠们分成了多个小组,轮流作业。白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夜晚,他们借着微弱的火光继续工作。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们心中始终怀着一个期望,那就是早日完成河道的挖掘,让岷江的水能够按照他们的规划流淌。

除了挖掘河道,搬运巨石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修建都江堰需要大量的巨石,这些巨石有的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工匠们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只能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器械来搬运。他们用绳索将巨石捆绑起来,然后几十个人一起用力拉,一步一步地将巨石从山上运到江边。

在搬运巨石的过程中,道路崎岖不平,巨石又十分沉重,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有一次,一块巨石在搬运过程中突然滑落,差点砸到了一名工匠。幸运的是,这名工匠反应迅速,及时躲开了。但这次意外让大家更加小心谨慎,每走一步都要确保安全。

为了减轻搬运的难度,工匠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地上铺设了圆木,将巨石放在圆木上,利用圆木的滚动来减少摩擦力。这样一来,搬运巨石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巨石被运到江边后,如何将它们沉入江底成为了一个难题。江水湍急,巨石很容易被冲走。工匠们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们用竹子编织成巨大的竹笼,将巨石放入竹笼中,然后再用绳索将竹笼固定在一起。这样,巨石就被牢牢地固定在竹笼中,不会被江水冲走了。

挖掘河道和搬运巨石的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工匠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期望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进。在他们的努力下,河道逐渐被挖掘出来,巨石也被一块块地搬运到了指定的位置。都江堰工程在艰难中稳步推进,距离他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建造鱼嘴分水堤

在都江堰工程中,鱼嘴分水堤的建造是关键的一环。李冰在设计鱼嘴分水堤时,展现出了独特的思路和卓越的智慧。他知道岷江水流湍急,若要实现合理分流,必须巧妙地利用江水的自然力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李冰决定在岷江江心修筑一道形如鱼嘴的堤坝,将江水一分为二。

李冰认为,鱼嘴的形状能够顺应江水的流向,减少水流的冲击力。当江水奔腾而来时,鱼嘴可以将其平稳地分开,使一部分江水流入内江,用于灌溉成都平原;另一部分江水则顺着外江继续流淌,作为岷江的主流。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又能在洪水季节有效地泄洪,减轻水患的威胁。

确定了设计方案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施工过程。工匠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准备大量的建筑材料。他们发现,当地的竹子资源丰富,而且质地坚韧,是编织竹笼的理想材料。于是,工匠们纷纷行动起来,砍伐竹子,开始编织竹笼。

编织竹笼是一项细致而又耗时的工作。工匠们熟练地将竹子劈成细条,然后用灵巧的双手编织成一个个长10米、宽0.6米的特大竹笼。他们的手指在竹条间穿梭,动作娴熟而又迅速。每一个竹笼都编织得紧密结实,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编织好竹笼后,工匠们又开始收集鹅卵石。他们沿着岷江两岸寻找合适的鹅卵石,将其搬运到江边。这些鹅卵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经过了工匠们的精心挑选,确保它们足够坚硬,能够承受江水的冲击。

一切准备就绪后,工匠们开始将鹅卵石填入竹笼中。他们用铲子将鹅卵石一铲一铲地铲进竹笼,直到竹笼被填满为止。然后,他们用绳索将竹笼的口紧紧扎住,防止鹅卵石漏出。

接下来,就是将装满鹅卵石的竹笼沉入岷江江心。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因为江水湍急,要将沉重的竹笼准确地放置在预定的位置并非易事。工匠们先用绳索将竹笼固定在木筏上,然后驾驶木筏驶向江心。当木筏到达指定位置后,工匠们小心翼翼地解开绳索,让竹笼缓缓沉入江底。

在沉入竹笼的过程中,工匠们时刻关注着竹笼的位置和状态。如果竹笼偏离了预定的位置,他们会迅速调整木筏的位置,重新将竹笼沉入。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一个个装满鹅卵石的竹笼终于被准确地放置在岷江江心。

随着竹笼的不断堆积,鱼嘴分水堤逐渐成型。它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岷江江心,将汹涌的江水一分为二。内江的水缓缓流淌,滋润着成都平原的土地;外江的水奔腾不息,继续着它的旅程。

开凿宝瓶口

鱼嘴分水堤建成后,接下来的关键任务便是开凿宝瓶口。宝瓶口是都江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个咽喉,控制着内江的水量,将内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然而,要在坚硬的玉垒山上开凿出一个合适的口子,谈何容易。

李冰带领着民众来到玉垒山,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充满了挑战的决心。他们最初尝试用传统的工具,如锤子、凿子等,直接在岩石上开凿。但玉垒山的岩石异常坚硬,工匠们费了很大的力气,一天下来,也只能凿下一点点碎石。工程进度十分缓慢,按照这样的速度,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宝瓶口的开凿。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工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开山。李冰听后,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便决定试一试。

于是,他们开始了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开山的尝试。首先,工匠们在岩石上堆起了大量的木材。这些木材都是他们从附近的山上砍伐而来的,经过精心挑选,确保木材干燥易燃。他们将木材整齐地堆放在岩石上,然后点燃了木材。熊熊大火燃烧起来,火焰冲天,将周围的空气都烤得炙热。岩石在大火的烘烤下,温度逐渐升高,开始膨胀。

经过一段时间的烘烤,岩石变得滚烫。这时,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用木桶从岷江里打来冷水,一桶一桶地浇在滚烫的岩石上。随着冷水的浇淋,岩石表面的温度急剧下降,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岩石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应力,开始出现裂缝。

工匠们看到岩石出现裂缝,心中十分兴奋。他们趁着岩石裂缝扩大的时机,用锤子和凿子沿着裂缝进行开凿。这样一来,开凿的难度大大降低,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然而,这个方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有时候,木材燃烧不充分,无法将岩石加热到足够的温度;有时候,冷水浇淋的时机把握不好,岩石没有产生足够的裂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冰带领工匠们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操作方法。他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掌握了一套科学的操作流程。

在开凿宝瓶口的过程中,他们还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玉垒山地处山区,气候多变,时而狂风暴雨,时而烈日炎炎。狂风暴雨会将他们堆好的木材吹倒,浇灭燃烧的火焰;烈日炎炎则会让他们在高温下工作,体力消耗巨大。但工匠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始终坚守在工地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就这样,李冰带领着民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宝瓶口的开凿工作。经过整整八年的艰辛努力,他们终于在玉垒山上开凿出了一个宽约20米的大口。这个口子形状如同瓶口,因此被命名为宝瓶口。 YcDAOoTwGTukCOESG1wf6wi00mJbQbuCBMQFt5g6P8o7IKbu27MD3eLF/JfT7g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