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这座神秘而传奇的城市,究竟隐匿于何处呢?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人们只能大致推测出它位于小亚细亚西北部沿岸一带,靠近赫勒斯滂海岸(达尼尔海峡)。在施里曼之前,无数怀揣着梦想与热情的探险家们曾在这一区域展开过大规模的搜寻,试图揭开特洛伊的神秘面纱。他们踏遍了青山绿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但遗憾的是,最终都一无所获,特洛伊城依旧如同一个虚幻的影子,遥不可及。
施里曼手持荷马史诗,将考察的重点锁定在了土耳其西北部的布纳尔巴希村和希萨尔雷克山。在当时,许多人认为布纳尔巴希村极有可能就是特洛伊故址的所在地。因为这里有冷热二泉,而且村后的小山从外观上看,很像是城堡的所在地。然而,施里曼并没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以严谨的态度,将这里的环境与荷马史诗中的详细描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很快排除了布纳尔巴希村作为特洛伊故址的可能性。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布纳尔巴希村距离海岸十分遥远,足足有13公里之遥。而根据荷马的描述,希腊联军的驻地与特洛伊城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希腊人甚至能够清晰地听到特洛伊城中传来的长笛声。如此遥远的距离显然与史诗中的记载不符。其二,当年阿喀琉斯追击赫克托耳时,曾绕城三周。如果城堡建在村后的山冈上,从地形和实际情况来看,这一切根本不可能发生。通过这一番理性而深入的分析,施里曼认定,希萨尔雷克山的可能性更大。虽然希萨尔雷克山没有冷热二泉,但它靠近海洋,地形特征与荷马史诗中的描述更为契合。此外,在它附近还存在着一座城市的遗迹,经学者研究认为,这座城市遗迹就是罗马人所建的新伊利昂。基于这些因素,施里曼坚信,荷马笔下的特洛伊城就隐藏在希萨尔雷克山下。然而,在当时的学术界,施里曼这种完全依据荷马史诗“按图索骥”的做法,被许多人视为过于迷信和不切实际,成为了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柄。但施里曼对此毫不在意,他心中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在希萨尔雷克山的挖掘之旅。
在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施里曼终于成功取得了土耳其政府颁发的挖掘许可证。1871年,他满怀激动与期待,正式在希萨尔雷克山破土动工,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考古发掘工作。然而,施里曼这位对荷马史诗抱有浪漫而炽热想象的考古爱好者,在当时采用的挖掘方法显得有些鲁莽和缺乏专业技巧。与专业考古学家小心翼翼、有条不紊地对遗址进行精细挖掘的方式不同,他雇用了100多名民工,下达了尽量挖宽挖深的指令。民工们从小山的这一端一直挖到另一端,硬生生地挖出了一道长达130英尺的坑道。这种大规模、粗放式的挖掘方式,引来了许多人的讽刺与批评,有人甚至嘲笑说:“他简直是在挖苏伊士运河,哪里像是在进行严谨的考古现场挖掘工作。”但施里曼一心只想着尽快找到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对于外界的批评充耳不闻,不为所动,依旧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推进挖掘工作。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开展,施里曼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他在山丘之下发掘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的城市遗址。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层又一层的废墟相互叠压,每一层废墟都代表着一个曾经繁荣一时的城市。各层之间又被多层厚厚的泥土相隔,其中有好几层废墟中明显存在着灰烬的痕迹,这清晰地表明这些城市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火灾,被熊熊大火无情地焚烧过。然而,施里曼对上面的几层废墟并不感兴趣,在他的心中,真正的特洛伊城,也就是荷马史诗中所描绘的那个特洛伊,应该位于最下面或者靠近最下面的地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挖掘方式,下令掘毁了上面的几层废墟。他的这一行为,导致许多具有极高价值的遗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众多学者看到如此珍贵的历史遗迹遭到破坏,痛心疾首,纷纷斥责施里曼是“特洛伊的第二个破坏者”。但施里曼此时一心只为寻找真正的特洛伊,对这些指责并未过多在意,他的目光始终坚定地聚焦在更深层的地下,继续着他的探索之旅。
最初阶段的发掘成果,让施里曼感到无比失望和困惑。深入挖掘的结果显示,在荷马所描绘的特洛伊城之前,这片土地上早已存在更早的居民。在挖掘过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其中大多数是石器和陶器。这些陶器造型独特,别具一格,有的呈现人面形,有的是女人形,瓶身上还精心捏塑出手和胸部等人体特征,瓶颈上则刻画着眼、耳、鼻、眉等五官。面对这些出土文物,施里曼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他不禁自问:荷马史诗中那些闪闪发光、令人向往的金属制品究竟在哪里呢?尽管心中充满困惑,但施里曼并未放弃寻找真正的特洛伊城的信念。他将所挖掘出的这座早期城市遗址命名为特洛伊,然后调整心态,继续满怀期待地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他心中真正的特洛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