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神话与古人天文认知

神话传说与古人的天文认知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神话不仅是古人对世界的浪漫想象,更是他们对天文现象初步观察和理解的体现,同时也是古人解释天文现象的一种独特方式。

从古人对月球的初步观察来看,神话反映了他们对月球外观和运行规律的认知。在中国的嫦娥奔月神话中,古人将月球称为“广寒宫”,这一称呼体现了古人对月球寒冷特质的直观感受。月亮反射太阳光线呈现出淡黄或白色,高挂在漆黑的夜空,给人清冷的视觉印象,这与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月球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极低的情况相呼应。《淮南子》中记载“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为月”,也表明古人从朴素的认知出发,认为月球是由阴气积聚而成,所以寒冷。此外,嫦娥奔月后在月宫中的孤独形象,也反映出古人观察到月球表面的寂静和荒芜。

在古希腊塞勒涅神话里,月亮女神塞勒涅掌管着月亮的运行和月相的变化。古希腊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月球在夜空中的亮度和形状会不断改变,于是创造出塞勒涅的形象来解释这一现象。塞勒涅驾驶着银色战车在夜空中巡游,她的情绪变化导致月相的阴晴圆缺,这反映了古人对月相周期性变化规律的认识。

古人还通过神话来解释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月食在古代是一种令人恐惧和困惑的现象,不同文明的神话都对其进行了解释。古印度神话中,月神索马因为原配妻子的事情染上麻风病,导致月亮逐渐由银白色变成灰色,继而消失,随后又恢复银白色,形成了阴晴圆缺和月食的现象。这反映了古印度人试图用神话故事来解释月球外观和亮度变化的原因。

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月球与地球关系的认知。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察到月球的运行与潮汐现象有关,虽然当时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但在神话中也有所体现。嫦娥奔月神话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潮汐,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与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可能暗示着古人潜意识里对月球与地球自然现象相互关联的认知。 IxSE6UO+hyC1E1ueF0SRnN+6lb1FVTgwknPtdmI+jPzKuTWS7qLeg+gLf5Gdz0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