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历史上的月球奇异现象观测

早期的神秘发现

在 17-19 世纪,天文学家们凭借有限却不断发展的观测工具,对月球展开了细致的观察,期间记录下了诸多令人费解的奇异现象。

17 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对月球的长期观测中,有了惊人的发现。他注意到月球表面某些区域偶尔会出现类似云雾的模糊斑块,这些“月球云”并非像地球上的云那样呈现出飘逸、灵动的形态,而是相对稳定地附着在月球表面的特定区域。卡西尼在他的观测记录中描述,这些云状物质颜色较周围区域略淡,边缘模糊,仿佛一层薄纱轻轻地覆盖在月球的地形之上。它们出现的时间毫无规律,有时会持续数小时,有时则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的科学界对这一现象感到十分困惑,一些天文学家猜测,这些“月球云”可能是月球表面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气体和尘埃,在月球微弱的引力作用下,暂时悬浮在表面附近;也有人认为,这或许是月球内部的水汽在特定条件下逸出形成的短暂云雾。

到了 18 世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也有了重要的观测成果。他在观测月球的“阿尔卑斯山脉”区域时,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光影变化。施罗特注意到,在某些特定的光照条件下,该区域会出现一些明亮的条纹,这些条纹的长度和亮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他详细记录了这些条纹的位置和形态,发现它们似乎与月球表面的地形有着某种关联。当时的科学界推测,这些明亮的条纹可能是月球表面的山脉或峡谷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特殊反射现象,也有可能是月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导致表面物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这种独特的光影效果。

19 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弗朗茨·冯·保曼·威赫塞尔观测到了疑似月球火山爆发的现象。他在 1821 年的一次观测中,发现月球表面的“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附近突然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个光斑起初很小,但迅速扩大,亮度也急剧增加,就像一盏突然点亮的明灯。威赫塞尔在记录中描述,这个光斑的颜色呈现出橙红色,与周围的月球表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斑逐渐暗淡,最终消失。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天文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月球上的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和气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了明亮的光芒。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可能是观测误差或者是地球上的大气干扰所导致的假象。

这些早期的神秘发现,虽然由于当时观测技术的限制,无法得到确凿的解释,但它们为后来的月球研究奠定了基础,激发了科学家们对月球表面奇异现象的持续探索热情。

近现代的频繁记录

进入 20 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天文学家们拥有了更先进的观测设备,探测器也开始频繁地飞向月球,这使得月球表面奇异现象的记录变得更加频繁和详细。

1953 年,美国天文学家利昂·坎贝尔(Leon Campbell)在观测月球的“柏拉图环形山”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不明光斑。这个光斑出现在环形山的底部,起初只是一个微弱的亮点,随后逐渐变亮,亮度达到了可以用肉眼清晰观测的程度。光斑呈现出圆形,颜色为白色,边缘较为清晰。它持续了大约20 分钟后,逐渐暗淡并消失。此后,在“柏拉图环形山”类似的不明光斑现象又多次出现,据统计,平均每几年就会有一次观测记录。

1963 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天文学家们,在对月球的“开普勒环形山”进行观测时,发现了移动阴影现象。他们注意到,在环形山的一侧,有一个阴影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移动。这个阴影形状不规则,像是一个巨大的物体在月球表面投下的影子。天文学家们通过连续的观测发现,这个阴影大约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从环形山的一侧移动到了另一侧。此后,在其他一些环形山区域也陆续观测到了类似的移动阴影现象,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月球的晨昏线附近,出现频率约为每年几次。

1968 年,美国的“阿波罗 8 号”宇宙飞船在环绕月球飞行时,宇航员们目睹了月球表面的闪光现象。当时,飞船正飞过月球的“静海”区域,宇航员们突然看到月球表面有一道短暂而明亮的闪光。这道闪光持续时间极短,大约只有几分之一秒,但亮度极高,如同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此后,“阿波罗10 号”“阿波罗 11 号”等飞船在不同的月球区域也都记录到了类似的闪光现象。据统计,在阿波罗系列任务期间,共记录到了数十次闪光现象,这些闪光现象在月球表面各个区域都有可能出现,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月球的白天时段相对更容易被观测到。

1972 年,苏联的月球探测器在经过月球的“危海”区域时,拍摄到了一系列不明光斑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危海”的边缘地带,有多个大小不一的光斑分布。这些光斑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颜色有白色、黄色和橙色等。探测器还记录到,这些光斑的亮度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有时会突然变亮,有时又会逐渐暗淡。此后,在其他探测器的观测中,也多次在“危海”区域发现类似的不明光斑现象,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大约每年会有几次观测记录。

20 世纪末,随着观测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天文学家们开始使用更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对月球进行观测。1999 年,射电望远镜在月球的“澄海”区域检测到了一种特殊的电磁闪光现象。这种电磁闪光不同于之前观测到的光学闪光,它以一种短暂而强烈的电磁脉冲形式出现。射电望远镜记录到的电磁脉冲信号强度极高,持续时间约为几毫秒。此后,在“澄海”区域又多次检测到类似的电磁闪光现象,出现频率约为每年 1-2 次。

进入 21 世纪,随着卫星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月球表面奇异现象的记录更加全面和精确。2005 年,一颗卫星在经过月球的“雨海”区域时,发现了一个移动的不明物体。从卫星拍摄的图像中可以看到,这个物体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在月球表面缓慢移动。它的移动轨迹并非直线,而是呈现出一种曲折的路径。此后,在“雨海”区域又多次观测到类似的移动不明物体现象,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大约每几年会有一次观测记录。

总的来说,20 世纪以来记录到的月球表面不明光斑、移动阴影、闪光等奇异现象,出现频率和规律各不相同。不明光斑现象在多个区域都有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移动阴影现象大多出现在晨昏线附近,每年出现几次;闪光现象在月球白天时段相对容易观测到,出现次数较多;而移动不明物体现象出现频率较低。这些频繁记录的奇异现象,为科学家们研究月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特殊现象的典型案例

在众多月球表面奇异现象中,有几个典型案例格外引人注目。

“利尼坑”变小这一现象,最早是在 19 世纪被天文学家注意到。利尼坑位于月球正面的静海区域,是一个相对较小但特征明显的陨石坑。1824 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在绘制月球地图时,对利尼坑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当时,利尼坑呈现出清晰的圆形轮廓,直径约为1.2 公里,坑壁相对陡峭,坑底较为平坦。

然而,到了 1866 年,另一位天文学家托马斯·格温·埃尔格在观测时惊讶地发现,利尼坑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清晰的圆形轮廓变得模糊,坑壁似乎有部分坍塌,坑的直径明显缩小。埃尔格在他的观测报告中描述,利尼坑的直径大约缩小到了 0.8 公里左右,坑底也不再平坦,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

这一变化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天文学家开始对利尼坑进行持续观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利尼坑继续呈现出变小的趋势。到了20 世纪,通过更先进的望远镜和探测器观测发现,利尼坑的直径已经缩小到了不足0.6 公里。

对于利尼坑变小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设。一种观点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月球表面的微陨石撞击导致的。微陨石不断地撞击利尼坑的坑壁和坑底,使得坑壁的岩石逐渐破碎并滑落,从而导致坑的直径缩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可能与月球内部的地质活动有关。月球内部的应力变化可能导致坑底的岩石向上隆起,同时挤压坑壁,使得坑壁坍塌,进而使坑的尺寸变小。目前,科学家们仍在通过对月球表面的地质结构和微陨石撞击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利尼坑变小的真正原因。

“亚里士多德区”不明移动物体的发现则要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1971年,美国的“阿波罗 15 号”宇宙飞船在环绕月球飞行时,宇航员们在经过月球的“亚里士多德区”时,注意到了一个异常现象。他们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在“亚里士多德区”的一片平坦区域上,有一个物体正在缓慢移动。

从宇航员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到,这个物体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大小约为一辆汽车的尺寸。它的移动速度相对较慢,大约每小时移动几十米。物体的表面似乎反射着微弱的光芒,颜色呈现出灰白色。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此后,科学家们对“亚里士多德区”进行了多次观测和研究。通过对后续卫星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这个不明移动物体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了不同的位置,进一步证实了它的移动特性。

对于这个不明移动物体的身份,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猜测。一种猜测认为,它可能是月球表面的一块巨石,由于月球表面的引力较小,在受到微小的外力作用(如微陨石撞击)后开始缓慢移动。另一种猜测则认为,它可能是某种未知的自然现象,例如月球表面的气体喷发推动了物体的移动。还有一些人提出了更为大胆的猜测,认为这可能是外星文明的探测器或交通工具。然而,目前这些猜测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TVxD4GCsVwjZWJ0sKFM4NEycvwW0Hvf5YRlltkLqOINYgvhA0Bhj6HYLcvDvzL3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