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众多古老遗迹宛如谜团般矗立,它们超越了所处时代的认知与技术水平,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神秘故事。围绕这些文明遗迹的解释,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奇幻色彩与激烈争论,其中“天外来客”的杰作以及文明循环论这两种观点,犹如两颗璀璨而神秘的星辰,吸引着无数探索者的目光,引领我们深入那充满未知的历史迷雾之中。

一、“天外来客”创造文明遗迹的奇思妙想

1968年,瑞士学者厄里希·丰·丹尼肯大胆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点:那些超越时代局限的遗址与遗物,皆是天外来客——外星人的杰作。回溯人类蒙昧的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巢居穴处,以粗糙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源,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充满敬畏与恐惧。太阳和月亮的交替让他们心怀崇敬,雷霆闪电的轰鸣令他们胆战心惊。生死的奥秘、祸福的无常,更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在他们的心头,使他们惶惑不安。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象一艘太空船如飞鸟般划破长空,自天而降。眩目的探照灯光瞬间将黑暗的夜晚点亮,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太空船发射时的轰鸣声和爆炸声,好似雷霆万钧,震撼着大地。从那散发着奇异光芒的太空船中,走下一个或一群身形陌生的存在。他们展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能力,比如运用反重力和电磁力轻松搬运巨大石块,这等超凡本领,是当时处于原始阶段的地球人所无法企及的。面对这般景象,原始人类会作何反应?毫无疑问,他们会将这些天外来客视为神灵,纷纷匍匐在地,顶礼膜拜。即便天外来客真诚地向他们解释自身的来历以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这些初具智慧的原始人而言,宇宙、星球、飞行器、动力等概念,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一切解释都将无济于事。

按照丹尼肯的设想,这些天外来客出于不同目的,在地球上留下了诸多痕迹。有些天外来客为自己铺设航标、规划航道,于是便有了埃及金字塔那神秘而规整的建筑,纳斯卡荒原上令人费解的巨大荒原画,以及巴克贝尔那奇特的平台等。还有些天外来客向原始人类传授天文知识、生产知识,进而催生出英国那充满神秘气息的石阵,哥斯达黎加大小各异的石球,以及世界各地数不胜数的石柱、石城等文明遗迹。甚至有大胆的推测认为,部分天外来客与原始人类进行了交配,孕育出了更具智慧的人类祖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当这些外星人完成对地球的考察任务后,便离开了这颗蓝色星球。然而,他们的形象以及自天而降、破空而去的神奇本领,却在地球人的心中深深扎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深刻印象不仅激发了遍布五大洲的岩画创作灵感,以及陶塑艺术的诞生,也是地球各民族大同小异的创世纪传说的重要源泉。那些翘首云天的石雕,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对天外来客再次降临的期待;而远古人类对星空超乎寻常的了解和浓厚兴趣,尽管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极不相称,却恰恰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一个永恒的渴望——对未知宇宙和那些神秘来客的期待。

乍看之下,丹尼肯的这一理论似乎将所有关于文明遗迹的疑问都解释得圆圆满满,合情合理,如同一件精心编织的华服,天衣无缝。而且,在神秘莫测的天宇中,时常会爆发出一些令人激动不已的新闻,为这一理论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和可信度。例如,有人宣称在火星上发现了金字塔和人面石,在月球背面发现了飞碟基地和建筑群,宇航员在太空中也有各种奇遇等。这些消息不断地强化着丹尼肯的论断,让更多人对“天外来客创造文明遗迹”这一观点产生好奇与遐想。

然而,这一理论犹如一座看似坚固却根基不稳的大厦,美中不足的是,它缺乏至关重要的一点——直接证实外星人存在的证据。尽管有诸多看似相关的现象和传闻,但在严谨的科学求证面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一理论始终只能停留在大胆假设的层面,无法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科学定论,如同璀璨星空下一个绚丽却虚幻的梦境。

二、文明循环论:历史轮回中的文明兴衰

在对文明遗迹起源的探索中,另一种观点——文明循环论,也逐渐浮出水面,为我们理解这些神秘遗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国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记载了一段饶有趣味的仙人对话,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思考文明循环的大门。

书中描述,麻姑——一位看上去仅仅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轻声细语地娓娓道来:“自从上次与君等相见以来,我已然亲眼目睹东海三次变迁为桑田。前不久我前往蓬莱,发现那里的海水相较于往日聚会之时,又浅了一半。莫不是此地又将演变成山陵平地了?”另一位仙人王方平听闻,微微一笑,回应道:“有道行之人皆言,海底不久之后便会尘土飞扬。”这段对话,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沧海桑田”的出处。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海陆互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过程,往往需要历经万千年以上的时间。而人类的寿命相对短暂,几乎不可能亲身经历如此漫长的变迁。这种深刻的地质认知,通常是在近代地质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揭示。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生活在1600年前的葛洪,又是如何知晓这一深邃秘密的呢?即便这一说法源于一个更为古老的传说,那么这个传说最初的源头又在何处?难道这个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也如同沧海桑田的变迁一般,经历了多次文明的兴衰轮回?

无独有偶,《圣经·创世纪》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其开篇从地球的开创写起。令人称奇的是,书中的一些记载从地质学的专业观点审视,竟然有着惊人的正确性。例如,书中明确记载矿物出现在植物之前,而植物又先于动物出现。然而,撰写这部编年史的人,在远古时期,又是凭借何种方式得知这些科学知识的呢?这一疑问,如同高悬在历史长河中的谜团,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

于是,基于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有人大胆提出了新的假说——地球文明循环说。生物考古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推论,认为在地球诞生至今的46亿年漫长岁月里,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充满了波折,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逐渐孕育出生命,而后又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据研究推测,这样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总共发生了5次,其时间节点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

部分学者进一步认为,早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生物。然而,由于全球性的大毁灭事件,以及随后亿万年的自然变迁,岁月的洪流无情地抹去了曾经辉煌文明的一切痕迹。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那些令人迷惑不解的众多遗址、遗物,或许仅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有幸保存下来的几度文明的残存物而已。

而即便着眼于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一度文明,同样也历经了多次近乎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极有可能只是那些在重重灾难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少数人的后裔。关于导致文明灭绝的原因,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可能性,其中主要包括:①星球碰撞。在浩瀚宇宙中,地球时刻面临着来自其他星球的碰撞威胁。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星球碰撞事件,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足以引发全球性的灾难,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文明的毁灭。②冰祸。地球气候在漫长的历史中并非一成不变,曾多次经历冰期的侵袭。当冰期来临,全球气温急剧下降,大量的水被冻结成冰川,海平面下降,陆地被冰雪覆盖,这将对生物的生存和文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冲击,许多物种可能因此灭绝,文明也可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③洪水。全球性的大洪水事件在许多民族的传说中都有记载。洪水的爆发往往伴随着暴雨倾盆、江河泛滥,大量的陆地被淹没,人类的聚居地和文明成果在洪水的冲击下毁于一旦。④核爆炸。虽然这一观点在传统认知中似乎与远古时代相距甚远,但一些古老文献中的记载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有观点认为,在远古时期,可能也曾发生过类似核爆炸的大规模灾难事件,导致了文明的覆灭。

世界各民族关于洪水的传说,犹如繁星般散布在人类历史的浩瀚星空中。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塞孔、埃米列尼教授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为大洪水的传说增添了更多真实可信的色彩。教授指出:“大洪水起源于墨西哥湾,它以海啸般惊人的速度——24小时即可绕地球一周,使得全世界的海洋水位急剧激增。在这场可怕的灾难面前,整个世界理所当然地陷入了灭顶之灾。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碳鉴定技术,我们推测这场灾难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11600年前。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时间节点与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的时间惊人地相近。同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地球上最后一个冰期宣告结束,玛雅人也由此开启了他们的新纪元。”

在对大洪水传说的探索过程中,寻找诺亚方舟的努力始终充满了吸引力和神秘感。据《圣经·创世纪》记载,在远古时代,神因无法容忍人类的罪孽,决定掀起一场巨大的洪水,意图重新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然而,有一个名叫诺亚的人,因其心地善良,神决定拯救他和他的家属。于是,神指示诺亚用歌斐木制作一条巨大的方舟。不久之后,大雨如注,一连持续了40天。洪水汹涌澎湃,迅速淹没了世间的一切,水位不断上涨,直至漫到高山顶上。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除了诺亚方舟上的生命得以幸存,其他所有生命都在洪水中消逝。后来,大水逐渐消退,诺亚方舟最终搁浅在阿拉拉特山上。

可巧的是,法国探险家强巴·那巴拉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拉菲尔,踏上了充满艰险的阿拉拉特山探险之旅。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他们终于在山顶的冰湖之中,发现了一段疑似方舟残骸的物体。随后,这段残骸经过法国、西班牙、埃及等多国学者的联合鉴定,确认这段木料距今至少已有5000年的历史,并且确实是由歌斐木建造而成的一部分。这一发现,无疑为诺亚方舟的传说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真实的色彩,也让人们对大洪水事件以及文明的兴衰更替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洪水传说,关于“核”爆炸的古老传说同样栩栩如生,引人深思。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详细记述了一种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神秘武器。书中描述,枯尔呵从一个巨大的维摩那上,向三重城投下了一颗“炸弹”。刹那间,比太阳还要明亮千万倍的白炽烟云腾空而起,太阳仿佛在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下发生了旋转,河水瞬间沸腾起来。遭受攻击的死者被烧得面目全非,不成人形,原本繁华的城市在转瞬之间便化为一片灰烬。无独有偶,《创世纪》中也记载了一次类似爆炸的场景。天使焦急地催促罗得说:“赶快逃命吧,切不可回头张望,也不要在平原上停留,务必向山上奔跑,否则你将被剿灭……”就在这时,只见那地方浓烟滚滚,烟气上腾,如同熊熊燃烧的烧窑一般。罗得的妻子因不听劝告,回头一望,当即倒地身亡。从这些古老文献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这显然是对核爆炸场景的生动描述。自从人类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这些古老文献中的叙述仿佛一下子变得清晰易懂,令人不得不对远古时期可能发生过的类似核爆炸事件产生遐想。然而,在遥远的古代,究竟是谁亲身经历了这些事件,并将其记录在文献之中?这无疑又成为了一个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未解之谜。

从文明循环论的角度来看,一场洪水或许无法淹没地球上所有的山顶,一场核战争的战略决策者,也不太可能将那些具有毁灭性的武器对准尚未开化的深山老林。因此,总会有一些幸运的人类得以幸存,比如传说中的诺亚、罗得之类的人物。他们不仅是上一代文明毁灭的见证人,更成为了下一代文明的开创者。然而,由于社会分工在文明毁灭后变得极为简单和粗糙,即便他们继承了上一代文明的部分遗产,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也往往无法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首先面临的是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无奈之下,只能以最原始的手段重新开始,艰难地重复上一代文明曾经走过的进化历程。

一般观点认为,上一次文明大约是在公元前1万年前到12000年前出现断层的。众多林林总总的考古遗迹,尤其是海洋中那些神秘的建筑群,成为了这一观点的有力见证。这些海洋中的遗迹,静静地沉睡在海底深处,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故事,也让考古学家们对这上一次文明的真实面貌充满了好奇与困惑,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面对“天外来客”创造文明遗迹和文明循环论这两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观点,我们不禁陷入沉思:是选择相信这些看似奇幻的解释,还是将其视为荒诞不经的神话?是将其看作对未知历史的大胆探索,还是仅仅当作无稽之谈?人类作为天生的探险者,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一个个宏伟的探索计划正如同璀璨的星辰,引领着我们的理性思维不断迈向一切未知的领域。而解开世界之谜的宏伟愿望,犹如一把万能的钥匙,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努力去打开那扇通往知识神殿的大门,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能够揭开这些文明遗迹背后隐藏的神秘面纱,探寻到人类历史与宇宙奥秘的终极真相。 y0FOZ1KUF2c3pEUnop7EZxoPIUcYR5RF2MGYLb8n/rimIPTabCt+99bROtFRbQ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