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呈南北走向,全长约250公里,纵深约15-20公里,海拔在1400-3500米之间,山势险峻而雄伟。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西戎、匈奴、羌、突厥、党项、蒙古等长期繁衍生息、游牧狩猎的地方。贺兰山因其草色青白,遥望宛如奔马,在蒙古语中被称为“贺兰”,寓意为“骏马”。这里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岳飞在其著名的《满江红》中所写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指的便是此地。
1969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贺兰山东麓有了重大发现,一批约300幅的岩画出现在世人眼前,其中多为人物画像。在北侧第6号地一块1.9米高的岩壁上,一幅磨刻的写意画人像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人物高20厘米,宽16厘米,面向西南方向。他头戴大而圆的密封式头盔,头盔与紧身连体套装浑然一体,头部中间有一个类似观察窗的孔。人物的四肢微微张开又自然下垂,整体姿态犹如一位胸有成竹的伞兵正在进行自由降落运动,然而奇怪的是,他的身上并没有降落伞,却给人一种悠然飘然而下的感觉。
这种古朴而潇洒的风采和神韵,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大火星神”画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仿佛跨越了万里的距离,在艺术表现和形象塑造上达成了一种神秘的呼应。只不过,一幅带有西洋风味,像是钢笔速写画;另一幅则具有中国气派,类似水墨写意画。那么,这相距遥远的原始人画家,究竟是如何产生如此相同的灵感的呢?此外,阴山岩画中的拜日图形,庄重而虔诚,充满了敬畏和神秘之感。从图形所传达出的氛围来看,与其说先民们拜的是那遥不可及的日、月,不如说他们拜的是陌生而迫近的,即将带着不可预测的祸福飘然而下的“飞碟”或“飞船”。而广泛存在于岩画中的那些人物脸谱,有的戴着头盔,有的带着天线,有的睁着惊愕的眼睛,有的戴着深色的墨镜,这些形象显然并非是这些游牧民族想要展示给子孙后代的自身尊容,那么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