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囊括了所有拓展人脉的场景。
我们在线上拓展人脉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合适的人。不能指望正好有交往十年的朋友同时负责某个项目,并且一气呵成。虽然这种人脉资源很宝贵,但更多情况下,我们可能看好某个项目,想做某件事,却不认识负责人。这时,我们就需要打听,甚至通过中间人进行连接,这些统称为寻找合适的人。在线上,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例如 抖音、微博、公众号、官网、招聘平台、兴趣圈子 等。
那我们是否需要掌握所有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方法?
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它们只是工具,我们借助专业人士,实现目标即可。比如我也是公司老板,我一直让秘书或助理帮我处理这些事务。因此,不要问我如何使用微博,因为我从未玩过。连我的招聘网站都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的。
再联想社交场景,很多人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当某个项目立项后,马上找到张三或李四,询问是否认识该项目负责人,并索要联系方式。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为什么?因为不仅你会这样做,别人也会。有些人拿到联系方式后,就直接打电话过去,先介绍自己,再介绍公司,最后预约拜访,这样就能拿到项目吗?很显然,不能。
其实,在线上找人真的易如反掌,比如想认识王×聪,如何与他建立联系呢?虽然在财富上我们无法与他相比,但依然可以找到他。王×聪喜欢豪车和游戏,而他在这些领域已经达到了顶级水平。如果我们尝试进入游戏和豪车的顶尖圈子,就有机会与他建立联系,甚至亲眼见到他。因此,有些人认为难以实现的事情,在我看来却是轻而易举的,比如现在很多公司都开通了 公众号、官网、招聘平台 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发展方向、行业经验、项目案例、突出成就、有哪些合作商、行业资质等,一目了然。
如果以上这些不容易把握,可以浏览该公司的招聘网站,查看他们目前招聘的岗位。通过急招的岗位,可以了解该公司最近在做的项目。这样做是为了找到共同话题,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我一直强调——聊天四句话:
·聊对方想听的
·聊对方听得懂的
·聊自己想说的
·聊自己该说的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网络工具, 找到互动的位置、沟通的话题, 这才是找人的正确方法。 切勿仅靠一个电话就想签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线下更重要。为什么?因为线上转线下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在线上能连接很多专家,但想线下见面却难上加难,尤其现在大家都习惯在网上输出内容。但概率低不代表毫无可能,因为 线上线下是打通的链路,互联网时代没有绝对的线上,也没有绝对的线下。
比如专家们经常作为嘉宾参加 高峰论坛、行业会议、私董会 等,这些就属于线下场景,我们趁机主动连接、交流互动,才能产生信任,进而获得帮助。
有人可能觉得意义不大,一年参加八到十个会议,费用不菲,但收效甚微,唯一的收获只是一个纪念品。老实说,我家里有一个水晶杯,就是我花3980元参加会议时获得的礼品。尽管如此,但我依然建议你参与。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为未来做的准备,帮助你在思维上和行动上做好准备。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明确目标,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会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有些人是这样参会的:交了参会的费用,吃两顿饭,住两晚酒店,但返程后才发现只是微信加了很多联系人。起初赶紧备注,头两天也会热情主动地联系、聊天,但往往聊了几句就草草结束,留下一句“不聊了,大家保持联系”,就没有了。然而三个月以后你会发现,你们的聊天记录依旧停在三个月前那句“保持联系”上。因此,如何认识人、如何交流以及如何维系日常互动,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体系,是根本行不通的。
我平时参会一般关注两个点:
·行业翘楚
·资深专家
第一个很好判断,第二个需要在报名截止的前三天给主办方或组委会致电,表达参会意愿并索要名单。
有人想等会后发的资料,这样为时已晚,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信息差,无时无刻不提升自己,把拓展人脉变成生活方式。
在会上,我们能和行业龙头拉平身份,还能通过资深专家弥补认知差,一举两得。
(1)借水推船
请大家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正在做一个项目,你突然跑过来说:“付总好,我久仰您的大名,您在行业里的名声简直是如雷贯耳,听说您现在做的这个项目非常……”你信不信,我只需回应“嗯”,就能表达我对你所说内容的无所谓。接下来,你开始重复项目的一些前景和卖点。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我心里想——这些话我早就知道了,何必由你来重复一遍?这样一来,我对聊天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激情。
如果这时你突然引用一个专家的论点,并委婉地说:“付总,您在这个行业浸润多年,我相信您肯定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能分享一些资深专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见解,我心里会想——这个年轻人在这么小的城市、这么小的公司,居然有这样的见识!你信不信,我会立刻对你产生兴趣。
与人沟通时,应避免提及对方已知的信息,因为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对方失去兴趣。可以检索一些专业论文或期刊,提炼出几条宏观或微观分析的见解,再进行交流。如果能分享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观点,定会让对方刮目相看。
首先回忆一下参会的场景,到酒店之后第一件事是什么?签到。然后才是参会。无须理会坐在你旁边的人,礼貌客气一下即可,因为旁边的人不会是你想认识的。嘉宾会在签到处或者坐在你旁边吗?不会。他们要么在台上演讲,要么坐第一排,你总不能冲到台上去交换名片。
(2)见机行事
那什么地方比较好?茶歇处。
切忌一看到嘉宾就立刻上前递名片或自我介绍,因为他此时口干舌燥,急需补充一下体力,或者需要喝杯咖啡,稍作休息。如果你贸然上前,就成了不速之客。最恰当的时机是等他用完餐,喝完咖啡,恢复体力后再去交流。
设想一个文艺作品中的场景,比如在国外的酒会上,一对非常尊贵的夫妇站在那里,刚进来的宾客应该如何应对?首先,需要向主宾打招呼:“你好,费尔南德先生。我姓付,这位是我的太太。”然后轻轻举起礼帽致意,接着站在他旁边。
此时又进来一拨客人。“你好,费尔南德先生,非常荣幸再次见到您。”这时,发现费尔南德先生旁边又站着一对夫妇,最起码也要拿下礼帽致意,互相认识一下。“我是费尔南德先生邀请过来的嘉宾,我叫付东旭,这位是我的太太。”
寒暄之后,接下来应该怎么说?
第一句话:“您好,其实我参加这个会,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奔着您来的。”
第二句话:聊聊这位嘉宾多年来在行业里最引以为傲、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
千万别说各种马屁巴结阿谀奉承的话。
比如:
×总,这个会我是专门奔着您来的,我记得您在年轻的时候,只带了10个馒头,口袋里只有160块钱就开始创业了,您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我……
让他知道他的精神影响了你,你想成为他这样的人,建立联系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会后怎么保持联系,需要注意三个点:
·我是谁
·我是做什么的
·我能帮到你什么
当然开头要加几句仰慕、赞美的话,提供情绪价值,表达认可。
有人说这种向上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自身的财富、阅历都望尘莫及,在大佬面前就像蚂蚁看大象,但你别忘了,大象也是从蚂蚁变过来的。
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别看大佬位高权重、德高望重,他也是个普通人,没成为大象之前,他也是只蚂蚁。而且 向上社交还可以靠差异价值交换,就是你具有的资源,别人不一定具有。
比如有一天,我收到一条私信,点开后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虽然我没有回复,但我确认自己认真看过。为什么要看呢?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段:付总,您关于人脉经营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有感触,我曾经与您年轻时的处境非常相似。您分享的诸多案例和思路,对我而言确实是一种破圈,让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表达认可,输出情绪价值)
第二段:我在我们小县城做自媒体,我们公司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进行变现的。我的妹妹是一位成熟的主播,她对直播的整个流程非常了解,而且很有天赋。(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
第三段:看了您的直播之后,我们觉得内容非常好,但直播间仍有提升的空间。如果您希望提升直播间的质量,我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拨冗回复,我们可以提供服务,让您的课程更具价值,吸引更多人。(我能帮到你什么)
大家注意,这里并没有涉及身家或公司规模的对比,所以大家切勿把价值交换视为等价交换,而应理解为差异价值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