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拥有好运,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 时间。
单谈“时间”像是空谈题外话。但是,不论你承认与否,只要活在这个地球上,“时间”就是最大的规则,没有人能绝对脱离时间的规则来做事。
比如,民间谚语“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意思是,你想种地,就得芒种时节开始,过了这个节气就不行了。
再如,你想找人办事,就得在对方认为合适的时间去找他才行,对方在开会的时候去他办公室肯定不行,半夜三更给人打电话更是不行,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具体来说,时间有两个规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1. 顺序。
2. 限度。
要知道,时间是有方向的,就像单行道,只能向前不能向后。于是,时间的顺序规则就成了我们做事要遵循的第一规则。
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不同的体系秩序都有不同的规矩,不遵守就做不成。
体系秩序要求第一步是a,第二步是b,你偏要第一步做b,第二步做a,这是绝对不行的。你做错了顺序,结果一定不会成功。这就好比按照时间顺序,本应先有爹后有儿子,可是你说不行,偏要先有儿子再有爹。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时间的第二个规则限度,古代人叫“气数”,意思是人或事物能够保持现有状态的时间长度。我们看电视剧或看小说总能听到一个词叫“气数未尽”,意思就是说某个人或某件事还没到其目前状态的时间限度。可是一旦有一天这个时间限度到了,你不想改变也不行,古人也有词语来形容这种情况,比如“大限将至”“气数已尽”。
其实顺序这事很好理解,就不多费口舌了。这里主要想说的是限度。如果把限度这个规则再细分,又有两个原则:
1. 某个事物从生到亡的时间是定量的。
2. 某个事物想要达到某种程度,它的必要时间是定量的。
第一点很好理解,我想着重说的是第二点。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
比如,就弹吉他这件事来说,想要弹一首曲子,如果练习基本功的平均时长是10小时,你只练3小时就开始弹曲子,是一定弹不好的。
你也许会想,如果一开始就选择着重练习弹不好的部分,这样是不是能缩短练习时间呢?答案是不能。如果你把这个部分练好了,到下一个地方又弹不好的话,还得继续着重练习下一个没弹好的地方。最后,将这些着重练习的地方的时间加起来,还是跟你集中练习基本功的时长一样——10小时。
用数学公式的话,比较容易看明白:
集中练习基本功10小时=重点练习困难的部分2小时+遇到弹不好的地方返回去练习基本功8小时。
可见,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想要达到一种程度或者一种效果,它的时间都是恒定的,这也是“气数”的一种表现。你没积攒到那个“数”,就不可能有那个“气”。
当然,你可以选择磨洋工,装模作样也能凑够10小时。这样行不行?当然是不行的!这个时间不同于普通的时间,它是你按照某样事物运转的秩序投入注意力的时长。
这话可能有点难理解,我拆分一下各位就很容易懂了,它包含几个要点:
1. 在做一件事情时,想要达到某种效果,就要遵循相应的秩序。
2. 把你的注意力按照这个秩序的要求投入其中。
3. 投入注意力的时间足够长。
你看,只有同时满足这三条,才是我们说的那个“气数”的“数”,不然都不能算“数”的。
很多人之所以倒霉,其实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学习为例,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学习,考第一的人也在学习,为什么自己就比不过他?如果按我们刚才说的去分析,就很容易理解了。考第一是你学习这件事要达到的效果,你之所以没达到这个效果,要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1. 你真的了解考第一的学习秩序(方法/路径)吗?
2. 你的注意力是按照这个学习秩序(方法/路径)投入的吗?
3. 你投入的注意力时长够吗?
很多学生都是在“时长”上下功夫,觉得自己也是废寝忘食地学习,为什么总是考不好,最后想来想去就归结为自己倒霉。有的人一辈子也不知道,一旦漏掉了前两步,那么自己所谓的“时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个逻辑就像是一副眼镜,一旦你戴上它,就能看清世界上某些所谓的“努力”者,其实都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当你抱怨自己为什么做什么都不成功时,你不妨也用这副眼镜看看自己,你的“气数”真的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