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集体潜意识作用,一些地域文化比企业文化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在向现代企业转型时,各级管理者需要在自己企业内部塑造一个与所在环境相适应,但又具有现代公司特点的文化。我曾经调研过一个二线城市大型国企,其较为偏远的山区分支公司和市内的企业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公司总部和市区公司文化表现出很高程度的现代企业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对规则、制度等组织纪律的遵守,还有对于代表这种规则的管理人员的尊重与敬畏;而在偏远山区分支公司,则表现出对公司制度、规则随意性理解和歪曲,人员的行动基于人际关系中的强者逻辑,这种亚文化的核心是对强势领导者、关系和利益的默认。如果企业想要现代化转型,则需要变革这种根植于地域特征而非企业特征的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是全体员工参与的结果。任正非谈华为企业文化时说:“开始形成了所谓的华为企业文化,说这个文化有多好,多厉害。(它)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全体员工悟出来的。”虽然最终企业全体成员塑造了企业文化,但真正有意识塑造的却是公司的领导者。拯救IBM的郭士纳深刻意识到,当时阻碍IBM发展的正是曾经引领其制胜的公司文化,例如“尊重个人”理念已演变为奢侈的员工福利,演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说“不”,对不合作制度的支持;“追求卓越”理念,演变成了过度追求内部流程的复杂性和完整性,甚至不惜牺牲企业运作的效率;“服务客户”理念,也因为企业的市场垄断而被淡忘,变成傲慢和自我中心。郭士纳看到,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如果组织文化不能相应变革,就会成为组织转型的巨大障碍。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道:“我发现,公司文化并不仅仅是游戏的一个方面——它就是游戏本身!”他清醒地认识到,要解救IBM必须从改变文化开始,他说:“我必须公开坦言文化、行为、信仰——不能含糊其辞。”
埃德加·沙因就文化的改变进行了详尽研究,他指出组织文化有3种来源:一是该组织创立者的信念、价值观以及假设;二是群体成员在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学习经历;三是新成员和新领导者带来的新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 9 沙因认为,尽管上述3种因素都对组织文化起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创始人。这是因为创始人不仅选择了群体的使命和内部环境,还选择了组织成员,并在组织和外部的互动中,塑造了群体成员的反应方式。随着外部环境改变要求组织文化做出相应改变时,组织如果仍然由创立者掌控,文化的改变和重塑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对于文化变革,沙因提出了5项原则。
● 生存焦虑或内疚感必须比学习焦虑更强烈。
● 必须降低学习焦虑而不是增强生存焦虑。
这两个原则的核心意思是给予员工安全感,他们才会开始学习新文化,而不是创造或提升学习新文化要素的焦虑感。所以最好不要在开始时提出“文化变革”的笼统口号,这就是下面的第三个原则。
● 必须用你试图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清晰地定义变革目标,而不是将其笼统地描述为“文化变革”。
● 开除承载原有文化要素的员工,就会清除原有文化要素。但是只有新的行为方式能够带来成功和满意感时,员工才会学习新的文化要素。
● 文化变革往往是转型式变革,需要一段时间抛掉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故步自封的观念,这在心理上是非常痛苦的。
文化变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关键的点开始。有一个比喻,将组织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冰块,想要融化它,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小块一小块敲下来融化,分而治之,先融化小冰块,而不是把整个大冰块一起融化。这意味着,当你变革文化时,正如沙因所敏锐观察到的:“变革最初的目标就是聚焦于具体的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只有当明确这些目标后,才适合开展文化评估。” 10
从这些塑造和变革企业文化行为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卓越领导者应该具有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有关领导力最重要的一点——以身作则。下一章我会谈到领导力,领导力部分是文化情境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会影响所在组织文化,如图5-1所示。
图5-1 文化与领导力相互驱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