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和管理相关的趋势,我们不妨看看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谈到的未来三五十年的趋势,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思考。德鲁克指出:“战略就是投入今天的资源实现明天的希望,这也是战略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所有重大变化中,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是最惊人的和最意想不到的,也是史无前例的。”在他详细论述的5个趋势中,除了“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还有如下几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绩效定义;需要具备全球竞争力;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第一个趋势是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德鲁克认为到21世纪末,像日本及所有南欧国家,其人口出生率已经降至不足以补充人口更替的程度。他称之为“不知不觉地会走上全民族的‘集体自杀’之路”。 1 这会带来以下几点重要的影响:除非大量移民空前涌入,否则发达国家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将急剧下降;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将不得不提高到79岁;而大规模的移民会引发极大的政治情绪和重大社会动荡等。因为老龄化,有可能在美国产生新型的雇佣关系,即更多的组织与越来越多的老年知识工作者建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没有等级之分,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每天上班的雇员。而这些组织将因此拥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所有发达国家中,老年人将会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的一群人。
第二个趋势是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德鲁克认为,在20世纪有4个行业或部门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卫生保健、教育和休闲产业。其中休闲产业是世界上仅次于军火行业发展最快的市场,其规模可能是政府、卫生和教育的总和。但是他基于人口的统计和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卫生保健和教育将有更大的发展。在20世纪最后30年,他认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不是信息产业,而是金融服务业。他非常肯定地表示,一些金融巨头涉足个人理财领域,如果愈来愈多依赖他们所说的“自营业务”,将会带来灾难。一语成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德鲁克也预见到图书出版市场的快速增长一点都不逊色于电子计算机行业。借助于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图书和电子信息整合后,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风向标。 2
第三个趋势是企业将产生不同的绩效定义。德鲁克根据当时的现实,发现一些退休养老金的机构,拥有美国所有上市公司至少40%的资产,大型上市公司的比例则超过60%。这些掌握庞大养老金的机构不仅在美国,在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也都进行了上市公司的广泛投资。财富的转移带来权力的转移,这就产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企业伦理问题,即这些企业该代表谁的利益?德鲁克研究发现,在日本、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社会”,其主要代表的为传统的体力劳动者的利益。而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体力劳动者的角色越来越不重要,所以他认为传统的“和谐社会”的绩效目标也将变得不再重要了。他认为,需要发展出新的评价标准,一些非财务的评价标准,使得绩效的定义能够适合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如采用价值回报而非财务的衡量手段。德鲁克关于绩效的预见性,在今天正在变成现实。对于一个创意人才而言,你很难用季度甚至年度的财务指标来衡量,甚至一个没有带来任何收入的失败项目,其对企业的贡献也可能是巨大的,因为企业在其中学习到的,能避免更大范围的失败(对于创意人才的绩效衡量,后面我们会进一步论述)。从退休养老金衍生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是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当养老金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权利者时,他们必须要求所投资的公司至少要保持三四十年的生命力,那些投资者才能在达到退休年龄时领取养老金,而在德鲁克看来,这是一个不太现实的理想化目标。
第四个趋势是需要具备全球竞争力。德鲁克从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未来体力劳动者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小,仅有1/8甚至更低。所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不再带来优势,甚至无法抵消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所消耗的成本。因此,那些依靠制造业和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要想参与全球竞争,必须依靠领先的技术,或提高到世界上较优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德鲁克预见到,未来几十年里,保护主义的浪潮很可能席卷全球。他说道:“在遭遇湍流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筑起一道防护墙,将外面的冷空气挡在自家花园之外。但是,对于没有达到世界标准的组织和企业来说,这种防护墙不再具有保护作用,只会更多地暴露它们的弱点。”
第五个趋势是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德鲁克认为,今天的组织,已经面对着3个相互重叠又相互冲突的领域:货币和信息流动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人才、商品和服务流动的区域经济体系,国家及地方的政治体系。在这种经济和政治趋于分化的情况下,德鲁克建议遵循“两要两不要”的准则。关于“两个要”,第一个是日益需要与位于其他政治区域的组织组成联盟、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合资企业和结成其他各种关系。德鲁克认为今后的组织发展将以各种合作关系为基础,那些拥有全部所有权及命令与控制的方式已经过时,这主要是因为需要合作伙伴应对当地的政治现实。第二个是企业要学会控制因不同货币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关于“两不要”,第一条是不要做任何与经济现实背道而驰的事情,即不要因为各种优惠条件或短期利益诱惑而投资设厂;第二条是不要采用收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或发展业务。
除了上面正在变成现实的趋势,今天对企业战略影响最大的因素,可能莫过于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学家约翰·纳斯比特在《掌控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技术正在改变经济的先决条件,进而改变社会结构,它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工具。互联网时代预言家凯文·凯利在他的互联网三部曲的《必然》一书中,描绘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并愈演愈烈的科技趋势。凯文·凯利说:“如果互联网科技是一个新生物,我们每个人都将在这个新物种的身体里展开我们的生命历程。如今正是这个时代的开端,在未来30年里涌出更多的智能,更多的形成、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开始等。”他将这12种趋势称为科技的“必然”。整体而言,世界将变得越来越轻,使用而不是占有,科学技术基本向免费发展。过去140年,实体商品每年降1%。12种趋势会将人类带入一个宇宙级别的实时在线互动的数据洪流中,由此形成的智能世界将人类包裹。面对这种“必然”,凯文·凯利建议人们“以一种警醒的态度拥抱”,而人类真正具有价值创新带来经济增长的地方,“重混”是重要的方式,即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正如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所说:“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凯文·凯利认为,在未来的30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当大部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智能的管理运算交给机器后,对于人类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是每个人的个性化体验,我们在不同场景投入的情感弥足珍贵。与此同时,我们的注意力也变得珍贵,我们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免费创作,也会不喜欢的东西即使免费也不愿多看一眼。最后凯文·凯利指出:只有40%的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的,那些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一个参与的世界全面来临。我们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似乎永久处于分离状态。网络实时的过滤系统让我们变得更机敏,我们将必然适应。
和德国的工业4.0战略类似,《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也是面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在十大领域取得突破。这十大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形成: 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知化: 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流动: 想要在全新的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屏读: 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世界上所有的书籍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使用: 对事物的使用比占有变得更为重要。
共享: 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来 30 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一领域。
过滤: 内容扩张得越多,就更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重混: 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未来 30 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互动: 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它就会被当作“坏掉”了。
追踪: 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提问: 答案变得廉价,而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开始: 这个新物种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