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维是一切的关键

通过前文的讨论,可以了解到问题情绪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以下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情境、思维(也就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所抱有的想法和解释)、情绪,以及行为和生理表现。我们称其为五因素模型。

这五个因素的运作方式大致遵循着以下规律: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会认为是因为我们遇到了糟糕的事情,而忽略了在负面情绪产生前的一刻,我们脑海中往往会闪过一系列的想法,而负面情绪恰恰是被这些想法所制造出来的。负面情绪的出现也会伴随着相应的行为和生理的变化。当你顺应负面情绪做出相应的行为或者感觉到身体所传递给你的真实反馈时,会刺激你产生更加偏激的想法,从而使你的情绪强烈程度有所增加。而这一过程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导致我们很难意识到。所以,学会使用这个模型去解释你所面临的问题,你会发现它几乎适用于所有负面情绪,也能让你清晰地意识到,为什么问题情绪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无力解决、无从下手的混乱感。

如果说前文的内容是为了让你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和解释所面临的问题情绪,那么,从此刻开始,我们将逐步进入解决问题情绪的阶段。在这个部分,你可以了解到,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上述提到的恶性循环,首先需要从思维,也就是脑海中的想法入手。这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思维与其他四个因素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一、思维与情绪

现在,我们试着推测一下你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想法。如果你想到的是“这说得太对了,我终于明白了”,随之而来的情绪会是什么呢?你可能会感觉到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情绪终于有办法去解决了,于是你会产生兴奋以及期待的情绪感受。当然了,你也可能会想“说的都对,我也知道是这样,但我就是做不到”,于是你会感到沮丧、抑郁。你还可能会想“说得太复杂了,我根本看不懂,是不是我比别人笨”,然后你会感觉自责或烦躁。

上述举例恰好再一次说明,情绪的产生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负面情绪往往会引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者让自己感到很糟糕。如果在行为出现之前,我们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并不合理,也并非事实,那么,这有助于减少负面情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困扰。如果你能够意识到,你做不到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而是负面情绪在影响你,你会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不准确的。

生活中还有一些情境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所有人遇到这些事都会和你有一样的想法。比如,有些人会认为失去工作是非常糟糕的事情,觉得自己太失败了,什么都做不好,然后感到抑郁。但你可能意识不到,由于每个人的信念系统不同,有的人会认为“虽然这很糟糕,但也许对我来说可能会是一次新的机会,我愿意去尝试一份不同的工作”。于是,这些人就会对未来抱以希望和期待。

当然,思维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很多时候,当出现一种负面情绪时,你的想法会继续加强你的情绪。比如,愤怒的人脑海中会充斥着自己是如何被他人伤害的;抑郁的人会将想法聚焦于事情消极的一面;焦虑的人会不断说服自己相信事情的发展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其实,可以根据思维和情绪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情绪越激动,思维就会越极端;思维越偏激,情绪一定也会更强烈。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此更好地理解思维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二、思维与行为

大家是否关注过,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都是去做那些我们认为自己有把握做到的事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1954 年以前,几乎没有任何人会相信 4 分钟以内可以跑完一英里。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也只能跑出4 分多一点的成绩。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被一个名为罗杰·班尼斯特的英国运动员打破。他坚信,可以通过训练和调整跑步方式来突破这个瓶颈。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在 1954 年成功跑出了 3 分 59 秒的成绩。在班尼斯特打破纪录的 6 周之后,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 4 分钟以内跑完了一英里。更有趣的是,这些运动员的技巧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得到。这并不是在告诉你,任何事情,只要你相信就一定能做到,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当你对一件事情开始抱以相信的态度时,你会更愿意尝试去做,那么,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在生活中,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你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你会出现何种行为,其实,很多时候都仅仅是因为你的思维。我想分享给大家一个观点: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方式就是他做一万件事情的方式,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从未发生过改变。所以,我们需要适时转变我们的思维。

接下来,通过一个小情境来模拟一下思维与行为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举例来说,有相当一部分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会时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但是作为家人,很可能并不能及时发现,反而还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只是越活越像小孩子了。这部分老年人容易陷入负面思维,比如,我的人生已经到头了;我再做什么也没有意义了;我下半辈子的幸福就靠儿女了,儿女再不顺我的意,我还不如不要活了。我们会发现,这些想法会直接导致很多老年人过于依赖儿女,从而主动断绝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家中时,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儿女身上,对儿女的一切都希望参与其中。当儿女不顺从自己的时候,他们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以及行为。

当然,还有很多老年人对当下的生活以及未来依旧抱有积极的想法。他们会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还可以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他们会去老年大学学习,和朋友出去旅游,跳跳广场舞,甚至是再次为自己选择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由此我们会发现,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

三、思维与生理表现

假设你现在正在看一部电影,通常我们都会预测接下来电影情节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如果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一些恐怖或暴力的场景,那么,你也会出现相应的生理表现,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变快。如果你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一些浪漫感人的情节,那么,你很可能会感到身体暖暖的,很舒适。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这样表达一种感受:你知道吗,这首歌太燃了。这个“燃”字,其实表达了一种生理感受,好似血脉偾张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听到一首歌或看到一个场景时脑海中涌现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通常是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我做过的个案咨询中,有一些来访者有着强烈的焦虑情绪,有些甚至有着强烈的疑病倾向,他们总是担心甚至坚信自己一定患了很严重的疾病,于是,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关注自己每天的身体变化。比如,有些人会因为时常腹泻而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肠癌。其实胃肠道功能和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总是将胃肠描述为“情绪器官”,不然我们为什么总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胃口也不好呢?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肠胃可能患了严重疾病时,自然会感到很焦虑,焦虑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更加失调,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思维不仅会让生理出现反应,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效应——安慰剂效应,其实也是在表达这个观点。当我们相信某种药物或某种疗法对自身的疾病有效时,实际的治疗效果就会大幅度提升。有趣的是,最初做这个实验时,被患者认为有效的药物其实只是淀粉丸。认知科学研究认为安慰剂效应的成因可能是由于信念属于大脑活动的一部分,当我们相信某种药物有效时,这个部分将会被激活,进而对身体产生直接影响。

四、思维与情境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情境并不会直接影响情绪,起决定性因素的往往是我们的思维。你一定也曾经好奇过,为什么同样一件事你并没有很气愤或很悲伤,但是你的朋友就会如此。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情境不同,其中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教育、与朋友的相处方式、个人的信仰,甚至是文化、性别等共同构成了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前文提到的,不同的信念系统会孕育出不同的思考、解释和预测事情的方式,于是,自然会创造出不同于他人的情绪反应模式。

因此,想要更深层地解决问题情绪,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信念系统有所理解并加以矫正。关于信念系统的部分,将在后文深入讲解,这里只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情境是如何影响思维方式的。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应该受到“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我们能做的是透过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方式,去真正了解背后潜在的信念系统,从而对自己的问题情绪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最终获得更有效、更持久的改变。 XXRvylH3HteWyEupD6AG5kY0Gm8kWb4NFcM1hgHaEcTsuNCa+KLzSt3JusKgnB8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