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题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在众多大家熟知的心理学名词中,情绪一定是那个我们最熟悉,同时也最陌生的存在。

说它熟悉是因为其如同呼吸一般,无时无刻不被我们所体验到。说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可能会说:“我今天就没什么情绪啊!”

细品一下,这是多么矛盾的一种说法。其实,即便你一天什么都不干,只是待在家里,躺在床上,你一样会体验到很多复杂且微妙的情绪变化。因为你的大脑里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内耗。其实,情绪本质上是一种能量,你可以将它视作想法转化为行动所必需的“助燃剂”,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调控行为,趋利避害。如果你只是想但不采取任何行动,想法就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你的内在需求就会被压抑,直到你形成一种心理定势——“用想法代替行动”。久而久之,你会被自己制造的想法捆住手脚,你会形成这样的想法:能想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呢?我又没想好,我怎么做呢?

那为什么说情绪又是那个最陌生的存在呢?说它陌生是因为当我们体验到情绪被唤醒的时候,我们往往很难辨识它或者用语言去描述它。当然,比这个更可怕的情况是你否定你的情绪。

情绪这个词,在英文里有emotion和mood两种表达,两者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emotion这个词,它最早出现于 17 世纪,其词源来自拉丁语motere,意为“移动、搅动”。我们体会一下这个词,你会发现,它指的是一种强烈的、内在的、主观的、生理的感受,有一团东西在你身体里移动、搅动。微表情研究的集大成者保罗·艾克曼,通过研究定义了人类的六大基本情绪,即“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为什么叫基本情绪呢?那是因为它们来自本能,人和动物都有,无论你生活在这个地球的哪个角落,这些情绪你都能感受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情绪,我们不妨展开这样一个联想:假设某天早晨,你醒过来,你的耳边出现的是楼上搞装修的电钻声,你会感到烦躁与生气。你可能会很想上楼和对方理论。当你穿好衣服,突然门铃响了,原来是快递员送来了你前一天定的一双鞋子。拆开后,看到鞋的那一刻,喜悦油然而生,楼上的电钻声也显得没那么刺耳了。这个时候,朋友约你吃饭的电话响了,你急忙梳妆打扮,穿上新鞋,怀着期待与兴奋去赴约。走进餐厅,你惊讶地发现坐在朋友旁边的居然是你的前任,你故作镇静地坐下来,突然感到一阵不安与局促。当前任一开口说话,一股熟悉的厌恶感扑面而来,于是你吃了没几口,就借故离开。刚走出餐厅,你的眼泪掉了下来,你不知自己为何悲伤,但有些痛似乎只有身体记得。

目前为止,我们通过一系列假设出来的连续情境,串联起了刚才说到的六种基本情绪。那么,问题来了,你会认为这些情绪是不正常或者不健康的吗?我想你不会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出现的情绪都与激活它的情境、事件是高度匹配的。被电钻声吵醒,你会烦躁、生气,想要上楼找人理论,这个过程合情合理。穿上新鞋你会开心、喜悦,这会让你更想要见到想见的人。见到不想见的人时,你又会感到厌恶、嫌弃,想离开。

我们会发现,情绪体验往往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且与客观发生的事件高度匹配,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比如,愤怒需要你正面表达,争取你合理的权利;焦虑会不断向你发出“做点什么”的信号;抑郁则是告诉你应该好好休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管理的不是情绪本身,也就是说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阻碍你情绪正确转化的想法与行为才是关键。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向你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这让你体验到了焦虑与不满,让你很痛苦,于是你选择将情绪视作敌人。但情绪并没有错,因为它符合了情境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提醒你捍卫自己的边界,勇敢说“不”。但现实情况是,你或许会因为某些念头的产生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又或者是“如果我拒绝了对方的需要,我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于是你不断地委曲求全,满足别人的需要,对你来说这就成了唯一的选项。原本正常的焦虑与不满也开始逐渐演化为负能量,最终蔓延在你生活的各个角落。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mood这个词所表示的情绪呢?其实它等同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心情、心境”。mood与emotion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示个体持续的某种情绪状态,而后者则表示持续时间较短、体验强烈的情绪。倘若长期处于愤怒、焦虑或悲伤的情绪中,无论是你的想法还是行为都会变得无效。

说到这里就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一个短暂的、本能的、由于某个孤立事件而产生的情绪并不会被我们识别为问题情绪。只有当某个情绪长期存在,并没有随着时间或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时,我们才会感到自己似乎出了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总会陷入一种情绪,无法自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分享一则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轻夫妇。有一天,妻子因为感冒发烧无法工作,只好卧床休息,她希望丈夫可以帮她倒一杯热水。可是,当妻子将丈夫端来的热水送入口中时,却因为水温过高不慎烫到自己,一瞬间舌头比脑袋还疼。妻子感到有些不满,这份不满显然是源于其生理感受,也就是妻子的生理不适正在唤醒一种主观感受。于是,妻子开始埋怨丈夫为什么不帮她试一下水温,而丈夫则表示妻子并没有表达清楚,并且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妻子在床上越想越生气,最终与丈夫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争吵。

故事先说到这里。此刻,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上述案例中,妻子显然感受到了强烈的愤怒情绪,那么,让妻子感到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你认为妻子愤怒的原因是丈夫的不细心与满不在乎的态度,那么,你似乎忽略了妻子在想什么。妻子由最初的生理不适到不满,再到最终的愤怒,整个过程中影响情绪的是妻子对丈夫的态度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妻子完全有理由把丈夫之前类似的态度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最终导致极端的负面想法,于是造成不可遏制的愤怒。简单来说,妻子在脑海中对丈夫的态度与行为进行评价与解读,她很难在当下的情绪状态中保持理性,这就必然导致思维越来越极端,情绪越来越强烈。

由此可见,我们的情绪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会对发生的事情或眼前的情境进行识别,接着我们会本能地、直觉地唤醒某种主观感受(这个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很快,我们的认知会加入进来,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与解读,并驱使我们产生一系列应对行为。当我们丝毫没有觉察到自己脑海中产生的评价与解读时,应对行为往往也不会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可以说,情绪管理实际上并不是在管理某种主观感受,而是管理你的想法和行为,因为人类的问题很少会真正来源于某种情绪,但我们总会将它归因于情绪。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问题情绪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换言之,你不创造,就不会有问题情绪这个概念。那么,我们是如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情绪的呢?那就是依靠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解释以及预测。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街上偶然间发现有一群人正在马路中央围观着什么,那一刻,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你会开始各种猜测,然后你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生动而具体的画面,与此同时,情绪也开始被创造出来。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让我们回到一开始为大家分享的案例中,妻子为何会感到愤怒?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丈夫端来的热水烫到了妻子,妻子在那一刻开始调动自己的过往经历与固有的认知模式将这件事情解释为丈夫完全不在乎她,不考虑她的感受,认为他居然连倒一杯热水都做不好。妻子对丈夫的态度感到失望,愤怒情绪也就随之而来。如果此时妻子将这件事情解释为自己没有清楚地表达出需要丈夫帮忙测试一下水温,丈夫平时也很少照顾人,粗心大意在所难免。那么,妻子很可能不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就不会发生争吵。现在,我们会发现,不同的解释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

当然,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不就是在为丈夫的过错找理由吗?难道身为丈夫不应该在妻子生病的时候给予细致周到的照顾吗?我完全理解这样的想法,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你是否意识到你已经在调动你的解释了呢?当你开始采取这样的解释时,你的情绪是否也就开始出现了变化呢?当你认为我在为丈夫的过错找理由时,你自然就会创造出埋怨与责备的情绪体验。

当然,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会唤醒何种情绪以及唤醒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了何种解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创造它,也同样可以改变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理解问题情绪产生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我们开始尝试解析负面情绪而不仅仅是感受它的时候,整个解析过程本身就足以让我们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在生活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时,知道自己首先应该做些什么,而不是任由情绪摆布我们。接下来,我会分享给大家一套实用的情绪解析工具。这套解析工具源于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我们称这套工具为五因素模型。

既然名为五因素模型,自然会涉及五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情境(或事件)、思维(也就是对于一件事情的想法)、情绪、行为以及生理表现。五因素模型提出一个基本假设:我们所有的问题情绪,都是由于这五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会对其他四项产生影响。例如,当我们的行为发生变化时,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方式以及情绪感受都会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外部环境以及生活中的事件。同理,当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方式,也就是思维发生改变时,我们的行为、情绪以及生理表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仅仅停留在理论,大家可能难以理解,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的工作需要你经常出差,但是你又非常害怕搭乘飞机,每次当你仅仅想到要乘坐飞机就会浑身出冷汗。现在,让我们通过五因素模型对这样的问题情绪进行解析。同时,希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个人,在我们解析完成后,不好的情绪体验是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现在,我们将这件事情拆解开,看看能否一一对应到五因素模型之中。首先,这个例子中的情境或者说事件是什么?是乘坐飞机。那么,由此你产生了什么情绪呢?是害怕、恐慌。那么,是不是乘坐飞机这件事情本身让你感到害怕呢?根据上文提到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乘坐飞机这件事情,我们的想法是负面的、消极的。而这个想法就是我们五因素模型中的思维。那什么样的想法会让我们乘坐飞机时感到害怕与恐慌呢?有人可能会认为飞机没有切实的安全保障,一旦发生危险则无法应对。甚至还有人可能极端地认为飞机一定会发生事故。此刻,当我们有诸如此类的想法时,就会出现焦虑、害怕甚至是恐慌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导致我们出现心率加速、出汗、呼吸短促等相应的生理变化。同时,我们也会出现类似逃避乘坐飞机,尽可能不选择乘坐飞机出行的行为。

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情绪解析之后,问题的核心也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我们有一种不合理的想法:飞机不安全,飞机一定会出事。于是,我们似乎可以明白,只要我们可以改变这种想法,我们的情绪、行为以及生理表现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我们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呢?你可能会认为,改变行为就是让我们选择乘坐飞机,那岂不是更加焦虑了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乘坐飞机感到害怕的时候,其实更多是因为这种想法,而想法并不代表事实,我们是在害怕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并不是事实本身。当选择改变一贯的回避行为时,我们恰恰会开始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现实是什么呢?其实飞机是安全的交通工具。最终,现实会让我们重新调整看待这件事情的方式,问题情绪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综上所述,问题情绪的发生与我们经历了什么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情境(生活事件)、思维(想法)、情绪、行为以及生理表现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当一件事情激活了我们的负面感受,那这背后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于是我们的行为也就难以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最终自然会进一步强化我们所体验到的负面情绪。但值得庆幸的是,五个因素当中的任何一项发生改变时,我们都有机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感到愤怒即将被唤醒时,如果你选择此刻先离开眼下的情境,这就是在着手改变情境因素。很快,愤怒的情绪自然就会得到缓解,冲突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也就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这五项因素将给予你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分析自己的问题情绪,让你有机会摆脱长久以来的困扰。 YBLWsUiRIK4kNjoNfcPMhIjH7SFJ2O76gKjItdoYOxufe8cXk2oMrDwEmtnF7U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